新国学网:"开国元勋"陈云之女陈伟华:父亲是"良师益友"(3)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网
 
父亲的挚爱与女儿的“而立”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陈云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嘱咐妻子于若木迅速通知女儿陈伟华。陈伟华听后,与父母一样高兴得不得了。她从小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跨入大学那神圣的殿堂,在干净、明亮的教室中聆听著名教授、学者讲课,在图书馆里尽情地看书、查资料,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可当时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即使马上将复习课本和相关资料凑齐都有难度,更何况平时还要正常上班,陈伟华有些犯难了。于是,她匆匆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她记得母亲认识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同志,她请母亲问问那个同志,该怎么复习,复习些什么内容。

    母亲的回信很快来了,信中说:“你爸爸说这叫走后门。”陈伟华愣住了。但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确欠考虑――父亲重新出来工作不久,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国家又刚刚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自己怎么不想深一点、远一点呢?

    于是,陈伟华只好自己想办法。她边看自己手中已有的课本,边从同学、朋友处借来有限的课本和资料。白天工作,晚上的时间则被全部用来复习迎考。时值隆冬,屋里很冷,到处透着风。坐着看书,一会儿感觉冷了,就起来边走边看书,或者喝口开水暖暖身子。有时实在冻得不行,就钻进被窝,在被窝里看。

    艰苦的努力加上原来较扎实的基础,使陈伟华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当手捧那份清晰的印着自己名字的录取通知书时,她激动得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随后,陈伟华在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了父亲。得知女儿考上了大学,陈云开心地笑了。

    1982年,陈伟华大学毕业。当时中央和国家机关十分缺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组织上将陈伟华分配到了国家人事部,后来又被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抽调到广电部搞整党工作。当陈伟华将这些情况告诉父亲时,陈云表示,要服从组织的决定:“国家有国家的需要,还要服从国家分配,接触社会面宽一些,也是有好处的。”

    在广电部工作的时候,陈伟华听说学校非常缺教师,师范学校招生困难,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便将这一情况告诉了父亲。陈云听到后,专门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等实际困难,“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为了给社会起个带头作用,他有意让女儿“归队”,到学校当一名教员。陈云对陈伟华说。“你是师大毕业的,还是教书好。”

    从国家机关干部到中学教师,这毕竟是人生角色的一大转换。考虑再三,陈伟华终于在1985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师大实验中学,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父亲知道女儿又当上中学教师后,非常高兴,专门把她叫到身边,详细询问了回到学校后的各种情况,鼓励她好好工作,当一名好教师。直到今天,陈伟华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的教育岗位上,潜心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当教师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挺适合这个职业的,也找到了乐趣”,“学生给我寄的贺卡我都留着呢,已经一大堆了。”陈伟华几乎记得每一个教过的学生,她和学生相处很融洽,有几个经常和她联系的,已经成了朋友。如今,她已是桃李满天下了。从学生身上,她看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问及平时的爱好,这位脚踏实地的耕耘者沉吟许久,说由于专业的原因,喜欢读一些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也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几乎都会背。

    陈云生前给家人订下的“三不准”曾被广为传颂: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他特别交代,孩子上下学不许搞接送,不许搞特殊化,要让他们从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和生活。家人在这方面也予以很好的配合与支持。陈云经常教育子女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陈伟华懂得父亲的心,她的小家也靠自己“而立”。不论多困难,她和丈夫也不要家里支援,从不找父亲出面为自己解决什么问题,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

    陈云以自己的言行、品格影响着他的儿女们。陈云去世后,每年的6月13日这一天,于若木都要率子女和陈云的历届工作人员聚一聚,共同追思陈云。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陈伟华便会忆及自己的父亲,想起童年与父亲相处的情景:父亲很忙,没有多少时间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一回,陈伟华从托儿所回来,不吃饭,见到父亲扭头就跑,因为她对父亲很“陌生”。大些了,陈伟华记得父亲了。每次见面,父亲总笑眯眯地讲子女小时候的事,有时把她拉到怀里,亲她,并用胡须轻轻地“扎”她,问:“扎不扎?”陈伟华咯咯地笑了:“不扎!”父亲也哈哈地笑了。父亲离开家人已经10个年头了,可当年那被“扎”的感觉似乎还留在陈伟华的脸上。

    尽管全国人民视陈云为“开国元勋”之一,但是陈云在自己的子女心底永远是位慈父、严师,永远是那么朴实、可亲、可爱,同样也是那样的真挚与崇高。(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良师益友,之女,父亲,开国元勋,陈云,陈伟华
下一篇:死因说法众多 张学良当年为何不肯施救邵飘萍||上一篇:"死亡医生"残忍极致 "百岁纳粹逃犯"该不该追捕? (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