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故
对我个人来说,1930年是一连串不幸的黑色岁月,许多重大的变故都在那一年里发生。4月间,丹麟弟病势沉重,咳血不止,三个多月后终告不治。到了11月初,姑母又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亲人的离去使我伤心万分。
正在心情沉重的时候,接到徐先生的来信,催我回南京。他在信上说,如果我再不回去,他可能要爱上别人了。我带着孩子到家的当晚,徐先生坦白向我承认,他最近在感情上有波动,他很喜欢一位在他认为是才华横溢的女学生,她的名字叫孙韵君,今年十八岁,安徽人,她曾在这年的暑假投考中大文学院,没有考取,于是就到艺术系旁听,徐先生对她的画作特别青睐,赞赏有加。
尽管徐先生不断地向我声明解释,说他只是爱重孙韵君的才华,想培植她成为有用的人才。但是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绝对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
从这时开始,徐先生便很少在家,他总是一清早去上课,下午再去画画,晚上还要到艺术系去赶晚班。我知道,他每天早出晚归,并非完全由于教学上的需要,其中还夹杂有感情的因素,因为在那充满艺术气氛的画室里,还有那么一个人。——当丈夫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时,妻子都会有敏锐的感觉。但为了徐先生的名誉和前程,我不敢将徐先生师生相恋的事告诉任何人,只希望有一天,他会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对妻子儿女的责任,迷途知返。
赴欧洲举办巡展
1932年底,李石曾先生发起,将中国近代名家的绘画送到欧洲各国巡回展出。
这一次欧洲之旅,我本不想同去,因为孩子太小,留在家里实在不放心,但转念一想,假如我不去,万一徐先生带着爱人同行,又怎么办呢?还有,我也想趁此机会,看看我们有否重归于好的可能。
1933年1月22日,我们一行四人在上海乘法国轮船博多士号启程。船行三十五天,2月底方才到达巴黎。刘大悲和张凤举两位先生听说我们到了,便来旅馆访晤,商议举行画展的事。我们当天就去拜访李石曾先生,报告有关画展的筹备情形。
不料第二天忽然接到李先生一封信,说他即日回国,展览会的事以后请与顾维钧公使接洽。经费预备两万元,由他负担一半,其余所需的款项,叫我们去请顾公使设法。
一看这信,我们惊骇慌乱,手足无措,四个人商谈的结果,只好一同去拜访我国驻法公使顾维钧先生。顾先生看了李先生的信,也很讶异,因为李先生对他并未交代,他当然无法做任何的承诺。
当时钱昌照先生担任教育部次长,我们写信请他设法接济。钱先生很帮忙,由教育部拨寄了一笔钱来,使展览会得以顺利进行。后来法国政府买了我们十二张画,成立一个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室,拿到这一笔售画的款子,经费问题方始解决。
5月间,展览会在巴黎举行。因为这是第一次将中国现代美术介绍给法国人,因此非常轰动。报章杂志均以巨大的篇幅加以报道,推崇备至,评论极佳。
开完展览会,我们又匆匆动身到伦敦。徐先生这一趟到伦敦,是为了临摹一张西班牙名画家佛拉斯盖司所画的《维纳斯与镜》,这幅画很有名,徐先生临了十天左右便告完成。熊式一先生为我们介绍了英国最著名的水彩画家戈纳先生,这位大画家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仍精神矍铄。他邀我们到他画室参观,我们见到了他的模特儿,非常漂亮。后来有一天,戈纳先生突然打电话来,说他结婚了,新婚的夫人便是那位绮年玉貌的模特儿。
我们的意大利之行,是因为意大利国立米兰博物馆馆长,听说我们在巴黎举行画展获得极高的评价,便写信邀我们到米兰举行展览。这次邀请,对国家、对徐先生本人都是很光荣的事情。
好友孙佩昌先生,在国内时便请托徐先生,到德国的法兰克福博物馆临摹一张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画的《参孙与大莉拉》的名画。这幅名画所画的是《圣经》故事之一。伦勃朗画中的大莉拉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提着头发,参孙愤恨交集,忍受痛苦,一把利剑正插在他的眼中,鲜血淋漓四溅。包围他的敌军,脸上有骄矜、狂暴、惊惧、狰狞,种种复杂的表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人疑为鬼斧神工。
我们到法兰克福的那一段时间,天气一直不好,博物馆里光线不足,所以徐先生临这幅画足足花费了十多天。完成了临画的工作,我们从柏林启程再回意大利,因为苏联对外文化局已与我国驻苏使馆商洽好,邀请我们到苏联去举办画展。
于是我们再坐火车,穿过瑞士抵达意大利的热那亚,由热那亚乘船,经地中海、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和黑海,再从奥德萨换乘火车,北上莫斯科。
展览会在莫斯科博物馆正式揭幕,颇有一番盛况,接连一个月参观者络绎不绝,收到了比预期更为理想的效果。
徐先生第一次在欧洲的时候,就知道苏联有一位人像画得极好的画家,仰慕已久,很想借此机会拜见他一次。但是官方的招待人员推说这位老先生早就退休,不愿接见任何人士。徐先生一再坚持要见。终于有一天,我们在对外文化局人员的陪伴下,到了这位大画家的家里,夫妇俩殷勤地出来招待,请我们参观他的画室和作品,看起来他的晚景相当凄凉寂寞。
我们还认识了当时苏联的画家葛拉巴先生,他已六十多岁。见我以后他要求为我画一张像,我答应了。一共画了四天,完成了一帧半身的油画像,我穿着黄格子的洋装,戴宽边帽,围黄狐皮。据说这幅画后来陈列在莫斯科博物馆。画像完成,葛拉巴先生特地在我的纪念册上画了一幅素描,他在画上写道:“为纪念我们从1934年6月3日到6日的合作。”
6月底,我们又应邀到列宁格勒举行展览。1934年8月,我们结束了二十个月的第二次欧洲之旅,返抵南京。
分手
回国以后,各方好友为我们这一次巡展获得相当大的成功欢宴洗尘,竟无虚夕。有一天戴季陶先生请我们吃饭,他在席上忽然问起徐先生:“你有这么理想的一位夫人,为什么要取名悲鸿?”徐先生听了略微一怔,回答说:“我取这个名字,是在认识碧微以前。”
后来我请戴先生在我的纪念册上题字,不料他竟工笔为我绘了一幅《松柏长青图》,大家都诧异地赞羡不已。只是我捧着这幅画,想起我和徐先生的种种切切,在感激这位蔼然长者的诚挚祝福之余,不禁深心怅惘,慨叹不已。
我和徐先生在经历了20多年的痛苦煎熬之后,终于1945年12月1日,在重庆沙坪坝重大教授宿舍签字离婚。
徐先生于1946年春买棹东下,回到上海,然后乘津浦路车到北平,就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于1953年9月逝世,得年五十九岁。
在徐先生画室里挂着一副对联,那是他集前人句亲笔写的八个大字: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是他的斋名:应毋庸议。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徐悲鸿,私奔,爱与,世事,难料,天涯,蒋碧薇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对我个人来说,1930年是一连串不幸的黑色岁月,许多重大的变故都在那一年里发生。4月间,丹麟弟病势沉重,咳血不止,三个多月后终告不治。到了11月初,姑母又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亲人的离去使我伤心万分。
正在心情沉重的时候,接到徐先生的来信,催我回南京。他在信上说,如果我再不回去,他可能要爱上别人了。我带着孩子到家的当晚,徐先生坦白向我承认,他最近在感情上有波动,他很喜欢一位在他认为是才华横溢的女学生,她的名字叫孙韵君,今年十八岁,安徽人,她曾在这年的暑假投考中大文学院,没有考取,于是就到艺术系旁听,徐先生对她的画作特别青睐,赞赏有加。
尽管徐先生不断地向我声明解释,说他只是爱重孙韵君的才华,想培植她成为有用的人才。但是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绝对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
从这时开始,徐先生便很少在家,他总是一清早去上课,下午再去画画,晚上还要到艺术系去赶晚班。我知道,他每天早出晚归,并非完全由于教学上的需要,其中还夹杂有感情的因素,因为在那充满艺术气氛的画室里,还有那么一个人。——当丈夫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时,妻子都会有敏锐的感觉。但为了徐先生的名誉和前程,我不敢将徐先生师生相恋的事告诉任何人,只希望有一天,他会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对妻子儿女的责任,迷途知返。
赴欧洲举办巡展
1932年底,李石曾先生发起,将中国近代名家的绘画送到欧洲各国巡回展出。
这一次欧洲之旅,我本不想同去,因为孩子太小,留在家里实在不放心,但转念一想,假如我不去,万一徐先生带着爱人同行,又怎么办呢?还有,我也想趁此机会,看看我们有否重归于好的可能。
1933年1月22日,我们一行四人在上海乘法国轮船博多士号启程。船行三十五天,2月底方才到达巴黎。刘大悲和张凤举两位先生听说我们到了,便来旅馆访晤,商议举行画展的事。我们当天就去拜访李石曾先生,报告有关画展的筹备情形。
不料第二天忽然接到李先生一封信,说他即日回国,展览会的事以后请与顾维钧公使接洽。经费预备两万元,由他负担一半,其余所需的款项,叫我们去请顾公使设法。
一看这信,我们惊骇慌乱,手足无措,四个人商谈的结果,只好一同去拜访我国驻法公使顾维钧先生。顾先生看了李先生的信,也很讶异,因为李先生对他并未交代,他当然无法做任何的承诺。
当时钱昌照先生担任教育部次长,我们写信请他设法接济。钱先生很帮忙,由教育部拨寄了一笔钱来,使展览会得以顺利进行。后来法国政府买了我们十二张画,成立一个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室,拿到这一笔售画的款子,经费问题方始解决。
5月间,展览会在巴黎举行。因为这是第一次将中国现代美术介绍给法国人,因此非常轰动。报章杂志均以巨大的篇幅加以报道,推崇备至,评论极佳。
开完展览会,我们又匆匆动身到伦敦。徐先生这一趟到伦敦,是为了临摹一张西班牙名画家佛拉斯盖司所画的《维纳斯与镜》,这幅画很有名,徐先生临了十天左右便告完成。熊式一先生为我们介绍了英国最著名的水彩画家戈纳先生,这位大画家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仍精神矍铄。他邀我们到他画室参观,我们见到了他的模特儿,非常漂亮。后来有一天,戈纳先生突然打电话来,说他结婚了,新婚的夫人便是那位绮年玉貌的模特儿。
我们的意大利之行,是因为意大利国立米兰博物馆馆长,听说我们在巴黎举行画展获得极高的评价,便写信邀我们到米兰举行展览。这次邀请,对国家、对徐先生本人都是很光荣的事情。
好友孙佩昌先生,在国内时便请托徐先生,到德国的法兰克福博物馆临摹一张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画的《参孙与大莉拉》的名画。这幅名画所画的是《圣经》故事之一。伦勃朗画中的大莉拉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提着头发,参孙愤恨交集,忍受痛苦,一把利剑正插在他的眼中,鲜血淋漓四溅。包围他的敌军,脸上有骄矜、狂暴、惊惧、狰狞,种种复杂的表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人疑为鬼斧神工。
我们到法兰克福的那一段时间,天气一直不好,博物馆里光线不足,所以徐先生临这幅画足足花费了十多天。完成了临画的工作,我们从柏林启程再回意大利,因为苏联对外文化局已与我国驻苏使馆商洽好,邀请我们到苏联去举办画展。
于是我们再坐火车,穿过瑞士抵达意大利的热那亚,由热那亚乘船,经地中海、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和黑海,再从奥德萨换乘火车,北上莫斯科。
展览会在莫斯科博物馆正式揭幕,颇有一番盛况,接连一个月参观者络绎不绝,收到了比预期更为理想的效果。
徐先生第一次在欧洲的时候,就知道苏联有一位人像画得极好的画家,仰慕已久,很想借此机会拜见他一次。但是官方的招待人员推说这位老先生早就退休,不愿接见任何人士。徐先生一再坚持要见。终于有一天,我们在对外文化局人员的陪伴下,到了这位大画家的家里,夫妇俩殷勤地出来招待,请我们参观他的画室和作品,看起来他的晚景相当凄凉寂寞。
我们还认识了当时苏联的画家葛拉巴先生,他已六十多岁。见我以后他要求为我画一张像,我答应了。一共画了四天,完成了一帧半身的油画像,我穿着黄格子的洋装,戴宽边帽,围黄狐皮。据说这幅画后来陈列在莫斯科博物馆。画像完成,葛拉巴先生特地在我的纪念册上画了一幅素描,他在画上写道:“为纪念我们从1934年6月3日到6日的合作。”
6月底,我们又应邀到列宁格勒举行展览。1934年8月,我们结束了二十个月的第二次欧洲之旅,返抵南京。
分手
回国以后,各方好友为我们这一次巡展获得相当大的成功欢宴洗尘,竟无虚夕。有一天戴季陶先生请我们吃饭,他在席上忽然问起徐先生:“你有这么理想的一位夫人,为什么要取名悲鸿?”徐先生听了略微一怔,回答说:“我取这个名字,是在认识碧微以前。”
后来我请戴先生在我的纪念册上题字,不料他竟工笔为我绘了一幅《松柏长青图》,大家都诧异地赞羡不已。只是我捧着这幅画,想起我和徐先生的种种切切,在感激这位蔼然长者的诚挚祝福之余,不禁深心怅惘,慨叹不已。
我和徐先生在经历了20多年的痛苦煎熬之后,终于1945年12月1日,在重庆沙坪坝重大教授宿舍签字离婚。
徐先生于1946年春买棹东下,回到上海,然后乘津浦路车到北平,就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于1953年9月逝世,得年五十九岁。
在徐先生画室里挂着一副对联,那是他集前人句亲笔写的八个大字: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是他的斋名:应毋庸议。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徐悲鸿,私奔,爱与,世事,难料,天涯,蒋碧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