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相濡以沫真情永驻" 徐向前元帅的爱情故事(2)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网
 
患难与共,祸及被害 
    徐向前的第二次婚姻时间虽也不长,却使他终生满怀隐痛,不堪回首。徐向前和程训宣是1929年底结婚的,这并不是一次浪漫的结合。 
    1929年6月,徐向前根据党中央安排,从上海来到鄂东北根据地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徐向前新来乍到,人地两生,要取得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不那么容易。此外,红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在徐向前来之前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为怕影响部队和群众的情绪,鄂豫边特委对他不幸牺牲的消息暂时保密。徐向前名义上是副职,实际上要担负起全师的军事领导工作,这更增添了他开展工作的难度。 
    徐向前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很注意发挥当地土生土长的“大老粗”的长处,从行军打仗、日常生活到军民关系,处处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最吃紧,他就出现在哪里。打了胜仗,从不居功自恃,战斗中有缺点和失误,主动承担责任,从不诿过于人。这样,徐向前很快站住了脚,赢得了指战员的爱戴和信任。 
    徐向前到达鄂豫边不久,就碰上了敌人烧向红军的“三把火”:“罗李会剿”、“鄂豫会剿”、“徐夏会剿”。徐向前总结了东江游击战争的经验,率领队伍同敌人周旋,避强击弱,避实击虚,多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让部队在实践中逐步得到锻炼,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从6月到11月,3次“会剿”相继被粉碎,敌人尝到了红军的厉害。但徐向前在一次战斗中,跳崖时将腿摔伤。参谋长曹学楷和三队队长倪志高知道徐向前丧偶多年,眼前身体又不好,需要人照顾,就主动替他和程训宣牵线搭桥,撮合一桩好姻缘。 
    程训宣1911年出生在黄安县一个贫农家庭,祖祖辈辈都是贫民。父亲为人忠厚,母亲虽不识字,但性格开朗,乐善好施。程训宣受母亲影响很大。她家姐弟5个,除姐姐幼年夭折外,都参加了革命。1928年,吴光浩率红三十一师回黄麻老区活动,程训宣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投入革命队伍,从事妇女工作。她为人正派、工作积极,对党忠诚,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程训宣早就听说过徐向前这位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挥员,爱慕他的儒雅风度。徐向前也从心里喜欢这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姑娘,更希望这位熟悉本地风土民情的妇女干部能成为他的贤内助。为了照顾徐向前的身体和生活,相识不久,他们就闪电般地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这一年徐向前28岁,程训宣18岁。 
    婚后,徐向前的腿伤很快痊愈,又回到前线指挥战斗。程训宣继续在后方从事地方妇女工作。他们难得有见面团聚的机会,相互之间也很少能得到对方的消息。 
    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时,升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在七里坪一带指挥作战,战局很紧张。徐向前惦念年轻的妻子,又无法回家探望,就让警卫员把袜子送去,让她抽空给补一补,借此互报平安。没想到,警卫员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带给他一个不幸的消息说:“程训宣被抓走了,抓她的人说她是改组派。” 
    徐向前得知后,如五雷轰顶,肺都要气炸了。当时正是张国焘肆意进行“大肃反”最残酷的时期。在近3个月的“肃反”中,张国焘搞掉了2500名连以上的红军指挥员,百分之六七十的团以上干部惨遭逮捕或杀害,这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程训宣被抓走后命运如何,徐向前无权过问,也不便过问。因为张国焘对他“用而不信”,他自己的命运也朝不保夕。大敌当前,他只好和广大指战员一样,以大局为重,强抑心中悲痛,听候组织审查,全身心投入到反对敌人“围剿”的斗争中。 
    后来,部队撤离了鄂豫皖根据地,徐向前一直很惦记妻子,到处托人打听消息,但音讯全无。1937年到延安后,他才听说妻子被抓走后,保卫局用了种种刑法,严刑拷打,逼她承认自己是反革命,并要她揭发“同伙”。她始终不承认是反革命,最后被杀害了。 
    徐向前问鄂豫皖苏区的保卫局长周纯全:“为什么把我老婆抓去杀了?她究竟有什么罪?”周纯全此时只好说老实话了:“她没有什么罪,当时抓她,就是为了搞你的材料。”徐向前悲愤地说不出话来。他为自己作为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却无力保护自己的爱妻,眼睁睁地看着她受冤被害,感到痛心疾首。 
    程训宣的死,对徐向前打击很大。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为了他而惨遭杀害,他却连替她说话的权利都没有。此后十余年,他一直不愿再娶,既是因为他怀念程训宣,心中的隐痛难以消除,也是因为他提着脑袋干革命,不愿再拖累他人。直到抗战胜利之初遇到黄杰时,徐向前的心中才产生了“我想有个家”的强烈归属感。 

关键字: 内容标签:相濡以沫,元帅,爱情故事,永驻,真情,徐向前
下一篇:西施何能作祸基 范蠡是“腐败”分子||上一篇:清朝不懂经纬被俄国蒙走12万平方公里土地(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