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冠服制度,在周代时就已逐步完善,历经数千年。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有自己固定的为礼教所维护的服饰制度,严肃地约束着人们的装束,要求人们不可逾越。
但是,哪里有约束哪里就有反抗和抵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风尚的变化,人们在服饰上开始求新求异起来。
这种求新求异的服装,古时称之为“服妖”。“服妖”是有悖于传统服饰发展的一种社会新风尚。时代性、流行性以及个性是“服妖”文化的内在特征。拿明清两代来举例,“服妖”似乎特别多,男人喜红装,王公贵族以穿乞丐装为时尚等等事情见怪不怪,层出不穷。
但也有见怪得泪流满面的。“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明朝一位满脑子正统思想的官员,在城中见到满街的生员秀才全用红丝束发,嘴涂红色脂膏,脸抹白粉,身穿红紫衣服,全身上下一片姹紫嫣红,甚至内衣外穿。看着崇尚女装、以大红大紫为贵的男性艳丽动人,比女人还女人,官员心中万千感慨,忍不改宋诗一首,洒几把泪,忧几回国。
其实,官员有些庸人自忧了,“服妖”的出现,也有它特殊的原因,它不是简单的对传统的反叛,也是在凸显当时城市繁荣之后的商业社会的一种特质。
“服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反映的衣冠服饰,是蕴藉着丰富的封建文化特征的。自明中叶后,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明神宗万历时期时,“富商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而且,“非数十万不称富”,富商巨贾们动不动就用白银数万计来洽谈生意,多的甚至用数十万两,商人也如王侯一般富裕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明朝的各大城市更加繁荣昌盛,人们已有充分的能力改善物质生活,在服饰上也有了新的追求,另有王阳明的心学等所谓“异端邪说”的渐入人心,使得朱元璋在明初建立一套严厉的服饰制度受到了冲击。
洪武初,明法典规定,只有王公贵族、官员,才能使用锦绣、绫史等服饰面料,庶民则只能用绸、素纱。至于商人,是朱元璋大力抑制的对象,只能用绢和布,连绸和纱都没有资格使用。违反服饰禁例的话,就等着被充军被严惩吧。
但统治者的一纸禁令,终禁不住人们蠢蠢欲动的爱美之心,和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下求新求异赶时髦。而明代商业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反主流因素,就是服装的变化,各地服装迅速变革,使道学家们一再摇首叹息。
明人余永麟载谓:“迩来巾有玉壶巾、明道巾、折角巾、东坡巾、阳明巾,衣有小深衣、甘泉衣、阳明衣、琴面衣,带有琵琶带,鞋有云头鞋,妇人有全身披风,全已大袖,风俗大变。”因而,有民谣唱“蝴蝶飞,脚下浮云起,妇人穿道衣,人多失礼体。”“一可怪,四方平巾对角戴。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三可怪,纻丝鞋上贴一块。四可怪,白布截子缀绿带。秉礼者痛之,建言于朝,遂有章服诡异之禁。”一时间,各种服饰争奇斗艳,“服妖”频现。
清朝时,却恰好相反,由求丽斗艳转向了“寒乞”,乞丐装开始成为时尚装,尤其是那些贵胄子弟,成了推动乞丐装的领头羊。
李孟符在《春冰室野乘》中载,光绪中叶以来,京城的王公贵族“皆好作乞丐装”。一名“面黧黑,袒裼赤足,仅着一犊鼻裤,长不及膝,秽黑破碎,几不能蔽其私。脚蹑草履,破旧亦如之”的少年,其侍从却有“戴三品冠者”,后来才知此人实为某王府的贝勒,那身乞丐装其实是用煤灰涂面装扮而成的“时世妆”。这种“时世妆”,在当时的京城可是时尚装,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明清两代的“服妖”风格虽各异,但实质却殊途同归,皆因人们对服装的求新求异。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成了,王公,明清,乞丐,贵族,时尚,服妖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但是,哪里有约束哪里就有反抗和抵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风尚的变化,人们在服饰上开始求新求异起来。
这种求新求异的服装,古时称之为“服妖”。“服妖”是有悖于传统服饰发展的一种社会新风尚。时代性、流行性以及个性是“服妖”文化的内在特征。拿明清两代来举例,“服妖”似乎特别多,男人喜红装,王公贵族以穿乞丐装为时尚等等事情见怪不怪,层出不穷。
但也有见怪得泪流满面的。“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明朝一位满脑子正统思想的官员,在城中见到满街的生员秀才全用红丝束发,嘴涂红色脂膏,脸抹白粉,身穿红紫衣服,全身上下一片姹紫嫣红,甚至内衣外穿。看着崇尚女装、以大红大紫为贵的男性艳丽动人,比女人还女人,官员心中万千感慨,忍不改宋诗一首,洒几把泪,忧几回国。
其实,官员有些庸人自忧了,“服妖”的出现,也有它特殊的原因,它不是简单的对传统的反叛,也是在凸显当时城市繁荣之后的商业社会的一种特质。
“服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反映的衣冠服饰,是蕴藉着丰富的封建文化特征的。自明中叶后,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明神宗万历时期时,“富商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而且,“非数十万不称富”,富商巨贾们动不动就用白银数万计来洽谈生意,多的甚至用数十万两,商人也如王侯一般富裕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明朝的各大城市更加繁荣昌盛,人们已有充分的能力改善物质生活,在服饰上也有了新的追求,另有王阳明的心学等所谓“异端邪说”的渐入人心,使得朱元璋在明初建立一套严厉的服饰制度受到了冲击。
洪武初,明法典规定,只有王公贵族、官员,才能使用锦绣、绫史等服饰面料,庶民则只能用绸、素纱。至于商人,是朱元璋大力抑制的对象,只能用绢和布,连绸和纱都没有资格使用。违反服饰禁例的话,就等着被充军被严惩吧。
但统治者的一纸禁令,终禁不住人们蠢蠢欲动的爱美之心,和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下求新求异赶时髦。而明代商业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反主流因素,就是服装的变化,各地服装迅速变革,使道学家们一再摇首叹息。
明人余永麟载谓:“迩来巾有玉壶巾、明道巾、折角巾、东坡巾、阳明巾,衣有小深衣、甘泉衣、阳明衣、琴面衣,带有琵琶带,鞋有云头鞋,妇人有全身披风,全已大袖,风俗大变。”因而,有民谣唱“蝴蝶飞,脚下浮云起,妇人穿道衣,人多失礼体。”“一可怪,四方平巾对角戴。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三可怪,纻丝鞋上贴一块。四可怪,白布截子缀绿带。秉礼者痛之,建言于朝,遂有章服诡异之禁。”一时间,各种服饰争奇斗艳,“服妖”频现。
清朝时,却恰好相反,由求丽斗艳转向了“寒乞”,乞丐装开始成为时尚装,尤其是那些贵胄子弟,成了推动乞丐装的领头羊。
李孟符在《春冰室野乘》中载,光绪中叶以来,京城的王公贵族“皆好作乞丐装”。一名“面黧黑,袒裼赤足,仅着一犊鼻裤,长不及膝,秽黑破碎,几不能蔽其私。脚蹑草履,破旧亦如之”的少年,其侍从却有“戴三品冠者”,后来才知此人实为某王府的贝勒,那身乞丐装其实是用煤灰涂面装扮而成的“时世妆”。这种“时世妆”,在当时的京城可是时尚装,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明清两代的“服妖”风格虽各异,但实质却殊途同归,皆因人们对服装的求新求异。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成了,王公,明清,乞丐,贵族,时尚,服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