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三苏”背后那个不可不提的女人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国学网
 

三苏祠大门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那么三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又是怎样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和称为“三苏”,苏家三父子皆成一代文豪,在文学创作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家三个男人成绩都斐然,这与他们的背后的那个女人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她就是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氏。
 
程氏生于公元1010年,眉山人,系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家在眉州是望族,非常富有,因此程氏从小也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因而通经史,有气节。司马光为程氏写的墓志里,也赞美她“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苏轼

程氏十八岁时嫁给十九岁的苏洵。《苏主簿夫人墓志铭》载:“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苏氏极贫。”两人结婚后,婚姻生活曾一度过得分外艰难。于是有人建议程氏求助于娘家,程氏却一口拒绝,她不愿意以后丈夫听人闲言,说靠她家维生。

但苏洵从小就不喜读书,不知上进。婚后依然没什么改进,依然到处游荡,不事生产,使得程氏抑郁不乐,苏洵后来自己也承认“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幸而有一天苏洵觉悟过来,终于决定“治学”。苏洵自记他从二十五岁发奋读书,如此七、八年。

  对苏洵的觉悟程氏甚是喜悦,自然分外支持。程氏把家事一手承担下来,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勤劳不息。还在眉山城南纱谷行街上租来一栋宅子,经营着布帛织物的生意。对此,苏轼曾为文记载云:“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谷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板,先夫人即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

  在苏洵28岁的时候(1036年),苏轼出生了。在苏轼之前,程氏还生有长子景先,只是1038年的时候,景先卒。次年(1039年),苏辙出生了。程氏一生活生了六个子女,但后来只有苏轼兄弟存活了。

《宋史》记载,苏轼十岁时,苏洵“宦学四方。太夫人(程氏)亲授以书。”“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苏轼)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母亲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苏洵读书游学在外,程氏兼主内外,除了持家,还亲自承担了对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教育。不仅教苏轼兄弟俩识字,也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德育教育。从苏轼和苏辙的诗文以及回忆中,可以看出程氏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苏轼的性喜直言就与程氏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散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其主旨虽是“言政刺过”,但另一个角度看,也与程夫人的影响有着关系,苏轼少年时书房前“竹楩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几年后,“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人鸟共处,环境优美怡人。这种鸟语花香的氛围,皆因苏轼的母亲程氏“恶杀生”,所以“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所以苏轼的书房前才有这般景致。而苏辙,在记述他的母亲时也说:“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
 
苏轼在母亲的教育下,兄弟俩皆小小年纪就博通经史,“已而,二子同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1057年,兄弟俩高中进士时,程氏却于同年4月8日孤独离世。当时苏轼兄弟因刚中进士第不在身边,苏洵也在京师。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不提,女人,三苏
下一篇:毛泽东与两部关于李自成小说的不解情缘||上一篇:美国擅长地道战 苏联将计就计送上假情报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