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衣冠发型比命重 “剃发令”始作俑者孙之獬

编辑:秋痕 来源:星岛环球网
 
孙之獬在中国历史上本来称不上什么人物?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明末清初做了一件让人至今为之诟骂的事情,也许他早已和无数的先人一样,在历史的烟尘里默默无闻,永不被提起。孙之獬究竟做了什么,让世人至今骂之而后快?孙之獬最早奏请清朝统治者强制汉人剃发,让他自己从此成为明末清初官场上一个声名狼藉的人物,成了千古罪人。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人,明朝天启年间进士,授检讨,迁侍读。他是明清鼎革之际集各种矛盾于一身、富有争议的一名官员。孙之獬做官时正是魏忠贤当权时期,阉党吃香,孙之獬成为阉党成员,过了一段吃香喝辣的好日子。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魏忠贤倒台,明崇祯帝惩办魏忠贤阉党,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孙之獬“奉旨:要典著即行焚毁。侍讲孙之獬诣东阁力争不可毁,继以痛哭,声彻内外。”(《烈皇小识卷一》)孙之獬也太不识时务了,居然抱着《三朝要典》哭告太庙,从此列名逆党,被削籍回乡,废黜不用,十几年赋闲在家,为士林所不齿。

  清兵入京后,他像又抓到救命稻草一般,立即投靠新主,求饶乞降。那是崇祯十七年五月,伪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孙之獬投降,为了赢得清政府的宠幸,他散家财,组织伪军,镇压了明永镇的抗清义军,得到山东巡抚方大猷的赏识,旋即招入北京,擢伪礼部左侍郎。《顺治实录》元年十一月乙未:“升侍讲孙之獬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不知道是因为赋闲在家十几年憋得慌了,还是想当官想疯了,以致为巴结新主子,孙之獬竟然剃发,并改穿满服。

  当时清朝初入关,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下来,也还没有像后来那般严格规定汉臣上朝必须穿清廷规定的朝服。所以汉臣和满臣上朝时,服装是不一致的,满臣身着满服,汉臣皆博冠大秀,汉人装束。而且满、汉大臣各站一班。

  求宠心切的孙之獬剃发,改穿满服后,并没有得到自认高人一等的满臣的认可,将他逐出班外。汉官更是对他主动“标异而示亲”的做法所不耻,也不让他入班。在两边都不受待见孙之獬恼羞成怒,便向多尔衮上了奏章一道,奏请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当时清帝顺治当时年仅七岁,大事全部由摄政王多尔衮一人说了算。孙之獬的话不知击中了多尔衮那根神经,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政府下了“剃发令”,不从者治以军法。

    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人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一朝天子一朝臣。对清政府“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谕旨,一直以孔孟伦理为原则的汉人,无论官绅还是平凡百姓,都不能接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衣冠发型比命重。要改变汉人几千年习惯了的汉儒发式和盛唐袍服,实在非一朝一夕的事。很多汉人视“剃发易服”为一种侮辱,认为有愧于祖先,死后会没有面目见先人于地下。“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

  汉人保卫自身精神和风俗的立场空前统一起来。剃发令下后,太仓、秀水、昆山、苏州、常熟、吴江、嘉定等广大地区义民纷起,纷纷杀死清军安排的地方官吏,开始了反清复明的抵抗运功。其中有嘉兴徐石麒、松江沈犹龙、常熟何沂、太湖徐云龙、昆山朱集璜等等。整个中国大地陷入“留发与不留发”的血雨腥风之中,并导致数百万人头落地。

  “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当时清朝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大多历史学家认为是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汉族人们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更好地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满族统治者的这一目的后来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时,居然有些汉人也不愿剪辫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其中应该有害怕剪去鞭子后被官府杀头的阴影在,当时因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可有百万人人头落地呢。

  “剃发令”颁布的第三年,孙之獬因受人钱财卖官被弹劾,又一次被夺职遣还老家淄川。

  当时山东谢迁等人起义,攻入淄川城后,孙之獬一家男女老少均被杀死,《烈皇小识》:“首将之獬一家杀死。孙男四人、孙女孙妇三人,皆备极淫惨以毙。而之獬读缚至十余日,五毒备下,缝口支解。”《顺治实录》四年九月丙辰:“孙之獬,被贼支解死,其孙兰滋等男妇九人同时遇害。”孙之獬的下场可谓惨烈,不仅自己被五花大绑达十多天,五毒备下,头皮上被戮满细洞,被人们争相用猪毛给他重新“植发”,嘴也用大针被缝起来,肢解碎割而死,还连累一家老小。“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尔。当其举家同尽,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铁铸不成一错也!”

关键字: 内容标签:始作俑者,衣冠,发型,剃发
下一篇:一次显露毛泽东刘少奇分歧的寿宴||上一篇:毛时代与“今天”孰优孰劣?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