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
主张成书于战国中期,或者末期的人,甚至有汉初。他们认为老子后于孔子,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以及用词等而论证。
这两种成书年代的主张,都牵连作老子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人。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史记》的说法,有点含糊其词,先说老子“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又说见战国时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即老子,可是接着又说:“或曰非也,世莫知其否。”于是,有人把太史儋也看作是老子,“聃”与“儋”音同通用,就是论据之一。如果那样,前后跨越二百年左右,谁会相信老子有这么大的岁数?虽然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可是,只要看到书中的“或言”,就可明白太史公不过是录而存疑而已。一九七三年,长少马王堆出土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根据和今本文字、内容不同之处,证明《老子》成书于战国,而太史儋真是战国人说,他是《老子》的作者,多了一个力证。历史上早就有过一种调和的说法,说春秋时代确实有老子其人,他的学说思想传到战国时,为太史儋采纳写成《老子》。把老子和太史儋说成两个人。是耶,非耶?也无从论断。
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是从宋刻本流传下来的。帛书《老子》比宋刻本要早一千五百年左右,它的篇次、章节次序和文字同宋刻本已有很多出入。由此推想,先秦时的《老子》,经过长期流传,辗转抄写成的汉代帛书《老子》,其文字的讹脱衍误,以及改动,都在所难免,只要看了帛书《老子》已有甲乙两种文字有异的传本,就可了解帛书《老子》的文字肯定有很多不同于先秦的《老子》,而先秦的《老子》已经无从得见。这样,后人如果凭《老子》的后世传本,去推断他的成书年代,是不是有点象刻舟求剑?何况再据此去论断作者其人。
四、老子其事
老子的事迹,《史记》本传中提到的只有两件:一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二是老子出关,遇到关令尹喜,“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言五千余言而去”。这就是《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
孔子向老子问礼,以老子为师这件事,历代不少人认为是为了抬高道家、压低儒家而捏造出来的,正如晋代人伪造《老子化胡经》以贬低佛教一样。主张此说的人,提出很多论据证明老子晚于孔子,和孔子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要从根本上否定孔子问礼这件事;有人以《史记》中老子对孔子的一段话来看:“……去子之娇气与多欲,太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认为孔子是圣人,不会象老子所说那样会有这些缺点。当然,这样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确有其事,先秦古籍《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载有此事。即使是儒家的著作《札记·曾子问》中也载有孔子自述问礼于老子的事四则。不过,他们之中对孔子问礼的地方、年代等各有不同的说法。
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的哲学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不把他研究清楚,就很难弄清我国哲学史的演变与发展。然而两千年来,老子问题是一大悬案。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学术界曾有过激烈的论争,建国以后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也开展过讨论,但是,仍然没有破掉这个疑案。因此,老子到底姓甚名谁,他的生平事迹究竟怎样,以及《老子》成书的年代等等,到今天依旧是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解开的一个谜。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老子,成书,何年,姓甚名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吴敬梓秦淮河畔租房月八两:明清房屋租典规矩||上一篇:帝喾陵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