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时期,寺院佛塔林立,僧尼遍及城乡。朝野上下,无不信佛。梁武帝萧衍三次“舍身”同泰寺充当苦役,使得群臣每次都得用重金将他赎回,在奏表上书中都称他为“皇帝菩萨”。
梁武帝甚至在一道诏令中宣称:“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为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命令“公卿百官候王宗族”舍弃其他信仰,“反伪就真,舍邪入正”。当然,他率先作了表率——“舍道归佛”。佞佛之举风靡一时,京城建康“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祆。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诗中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权贵们都大力提倡佛教的时候,有人在逆流而行,坚持不人云亦云。他就是《神灭论》的作者,梁朝时的思想家,无神论者范缜(见左图)。
范缜与权贵的第一较量是在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与竟陵王萧子良爆发的那场针锋相对的论战。
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之第二子,性嗜文学,招纳名士,当代凡稍有才名者,均曾为竟陵藩邸所网罗。在萧子良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集团,一时天下才学皆游集焉。王融、任昉、谢朓、沈约、范云、陆倕、萧衍、萧琛声誉最隆,人称“竟陵八友”。萧子良也是个信佛之人,曾多次在府邸设斋,大会众僧,亲自献茶上菜。围绕在他身边的这些文人个个也是信仰佛教之人。
萧子良和范缜之间,围绕因果报应展开了激辩,萧子良被驳得无言以对。旗开得胜的范缜,开始昼夜伏案,振笔疾书抒写传世名篇《神灭论》。
真正引得“朝野喧哗”的是《神灭论》发表以后。《神灭论》发表,士林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范缜的形神一元论的影响,严重动摇了帝王统治的精神支柱——宗教迷信的形神二无论。这使得佛教信徒为之兴师动众,也激怒了统治集团。
萧子良召集高僧对范缜进行反驳,再次和范缜展开了辩战,但仍未驳倒范缜。其中有个叫王琰的人说:“呜呼范子!曾不识其先祖神灵所在!”意思是说范缜连自己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也不知道!范缜的回答堪称绝妙:“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也就是说你既然知道你的祖先的神灵在哪里,怎么不自杀追随他们而去呢!
后来“竟陵八友”之一王融,被指派去以爵禄利诱范缜。王融劝范缜说:“神灭之论既然是异端邪说,而你却执意坚持,这样下去,‘恐伤名教’。凭你出众的才华和美德,倘若放弃此论,何愁官至中书郎?你为什么偏要违背朝廷旨意,自讨身败名灭呢!”范缜听后回答说:“假如我范缜肯于‘卖论取官’,早就当上了尚书今、中书令和仆射之类高官,你说的中书郎岂在话下?”范缜让王融也碰了一鼻子灰。
这场论战并没有就此罢休,一直延续到萧衍当皇帝后。萧衍和范缜早在齐永明年间就已相识,萧衍起兵反齐后,范缜又较早地投奔响应他。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萧衍当了皇帝,改国号梁,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做了皇帝后,没有忘记范缜,任用范缜为晋安太守、尚书左丞。
萧衍早在做竟陵王门徒的时候,就是一个十二分虔诚的佛教徒。他即位后,力图“以佛化治国”,文学和宗教成为他构筑他的帝位霸权所必需的两种主要“材料”。因此,他虽然封了范缜官职,并不代表他允许范缜反对佛教。
梁武帝要求范缜放弃反对佛教的主张,范缜不从。梁武帝大为光火,不仅自己写了《敕答臣下神灭论》,引经据典地宣扬“神不灭论”,谁知道范缜并没有因为此时的梁武帝位高权重,而有所怯弱,他接受了梁武帝的挑战。还以“自设宾主”的形式,修改并充实了《神灭论》。
见范缜不肯就范,天监六年,梁武帝策动“王公权贵”六十四人围攻范缜,他们先后写了七十五篇反驳《神灭论》的文章,说他“乖理”、“灭圣”。不过,尽管是泰山压顶般,但并没有使用其他卑鄙的手段。这次,统治者从理论上依然没有驳倒范缜,最终又以失败而结束。
束手无策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最后只好借助专制的威力,梁武帝给范缜背上一个“离经背亲”的罪名,把他贬到广州做官,还不许他再发表议论。可是,范缜真的是位固执的勇气,他至死也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为捍卫古代唯物论而奋斗不止,他活着一天就让统治者一筹莫展了一天。在今天看来,范缜也是一位为真理而战斗的勇士,他让众口没能烁金,令人敬佩。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战,皇帝,范缜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梁武帝甚至在一道诏令中宣称:“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为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命令“公卿百官候王宗族”舍弃其他信仰,“反伪就真,舍邪入正”。当然,他率先作了表率——“舍道归佛”。佞佛之举风靡一时,京城建康“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祆。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诗中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权贵们都大力提倡佛教的时候,有人在逆流而行,坚持不人云亦云。他就是《神灭论》的作者,梁朝时的思想家,无神论者范缜(见左图)。
范缜与权贵的第一较量是在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与竟陵王萧子良爆发的那场针锋相对的论战。
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之第二子,性嗜文学,招纳名士,当代凡稍有才名者,均曾为竟陵藩邸所网罗。在萧子良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集团,一时天下才学皆游集焉。王融、任昉、谢朓、沈约、范云、陆倕、萧衍、萧琛声誉最隆,人称“竟陵八友”。萧子良也是个信佛之人,曾多次在府邸设斋,大会众僧,亲自献茶上菜。围绕在他身边的这些文人个个也是信仰佛教之人。
萧子良和范缜之间,围绕因果报应展开了激辩,萧子良被驳得无言以对。旗开得胜的范缜,开始昼夜伏案,振笔疾书抒写传世名篇《神灭论》。
真正引得“朝野喧哗”的是《神灭论》发表以后。《神灭论》发表,士林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范缜的形神一元论的影响,严重动摇了帝王统治的精神支柱——宗教迷信的形神二无论。这使得佛教信徒为之兴师动众,也激怒了统治集团。
萧子良召集高僧对范缜进行反驳,再次和范缜展开了辩战,但仍未驳倒范缜。其中有个叫王琰的人说:“呜呼范子!曾不识其先祖神灵所在!”意思是说范缜连自己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也不知道!范缜的回答堪称绝妙:“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也就是说你既然知道你的祖先的神灵在哪里,怎么不自杀追随他们而去呢!
后来“竟陵八友”之一王融,被指派去以爵禄利诱范缜。王融劝范缜说:“神灭之论既然是异端邪说,而你却执意坚持,这样下去,‘恐伤名教’。凭你出众的才华和美德,倘若放弃此论,何愁官至中书郎?你为什么偏要违背朝廷旨意,自讨身败名灭呢!”范缜听后回答说:“假如我范缜肯于‘卖论取官’,早就当上了尚书今、中书令和仆射之类高官,你说的中书郎岂在话下?”范缜让王融也碰了一鼻子灰。
这场论战并没有就此罢休,一直延续到萧衍当皇帝后。萧衍和范缜早在齐永明年间就已相识,萧衍起兵反齐后,范缜又较早地投奔响应他。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萧衍当了皇帝,改国号梁,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做了皇帝后,没有忘记范缜,任用范缜为晋安太守、尚书左丞。
萧衍早在做竟陵王门徒的时候,就是一个十二分虔诚的佛教徒。他即位后,力图“以佛化治国”,文学和宗教成为他构筑他的帝位霸权所必需的两种主要“材料”。因此,他虽然封了范缜官职,并不代表他允许范缜反对佛教。
梁武帝要求范缜放弃反对佛教的主张,范缜不从。梁武帝大为光火,不仅自己写了《敕答臣下神灭论》,引经据典地宣扬“神不灭论”,谁知道范缜并没有因为此时的梁武帝位高权重,而有所怯弱,他接受了梁武帝的挑战。还以“自设宾主”的形式,修改并充实了《神灭论》。
见范缜不肯就范,天监六年,梁武帝策动“王公权贵”六十四人围攻范缜,他们先后写了七十五篇反驳《神灭论》的文章,说他“乖理”、“灭圣”。不过,尽管是泰山压顶般,但并没有使用其他卑鄙的手段。这次,统治者从理论上依然没有驳倒范缜,最终又以失败而结束。
束手无策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最后只好借助专制的威力,梁武帝给范缜背上一个“离经背亲”的罪名,把他贬到广州做官,还不许他再发表议论。可是,范缜真的是位固执的勇气,他至死也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为捍卫古代唯物论而奋斗不止,他活着一天就让统治者一筹莫展了一天。在今天看来,范缜也是一位为真理而战斗的勇士,他让众口没能烁金,令人敬佩。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战,皇帝,范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一百年前人们这样看电影||上一篇:唐代女诗人兼道观观主鱼玄机为何会变成荡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