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金雄白谈张爱玲:柔不经风 貌仅中姿

编辑:Jina 来源:腾讯
 
金雄白1964年香港出版的随笔集《乱世文章》,其中有一篇“女作家之忆”,谈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的三位女作家,张爱玲、苏青和周链霞,读来饶有意思。此抄张爱玲一段,以备一说:
“张爱玲文笔清丽,治小说家言,缠绵有坷,体瘦削不盈一握,柔不经风,貌仅中姿,雅喜修饰,奇装异服,见者侧目,自称为李合肥之甥,遂诩有贵族血液,与人落落不群,报界同业,时或以此揶揄之,仍厓岸自高,实则标梅已过,而居处无郎,间传有密友,终难谐于好合,寂寂金闺,濅成孤僻,才女身世,无怪其然……
爱玲为(《杂志》)撰长篇说部,述儿女情怀,深刻不似出诸闺女手笔,一时名彰甚。胜利以后,治文艺如故,迨中共侵沪,唐大郎得夏衍之助,办《亦报》,又以徐京笔名,发表长篇创作,中共极优容之。前数年,忽又脱身来港,其作品见于《今日世界》。不久,以赴美闻。爱玲在沪时,与影星李香兰多往返,一度《新中国报》邀张李座谈,刊于杂志,今两人又均见重于美人”。
金雄白,字烯民,江苏青浦(今上海)人,1894年生。抗战时期为汪精卫政府中周佛海的亲信,1940年因帮周办《平报》而成上海沦陷区炙手可热,显赫一时的媒体巨头。历任南京政府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法制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报》社副社长,南京兴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
1950年,他移居香港,穷困潦倒,以卖文为生。1959年以朱子家笔名,写《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六册为汪政府鸣冤,因写的是个人经历,一时名声沸腾。另著《黄埔工作江的浊浪》,《春江花月痕》,《女特务川岛芳子》等,其中晚年回忆录《记者生涯五十年》(上、下集)写抗战前后上海新闻历史百态,是很生动的史料。
金雄白和张爱玲均为 上世纪四十年代沦陷区上海滩上的闻人,一是媒体大腕,另一位则是盛名隆重的女作家。金雄白对张爱玲应不陌生,且有过面对面的交往。
据金《记者生涯五十年》中记载,1945年7月,《新中国报》曾借金雄白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上的私宅邀张爱玲和金雄白开座谈会。谈的是有关新闻,文化的事。这次聚会,按金之记载,尚未刊出,“而时局突变,《新中国报》就此关门大吉”,金也被赶出家门,屋归新主。
然而,这次聚会也许是有记载的。
据《万象》2002年第四卷第六期邵迎建文“被遗忘的细节——张爱玲李香兰合影时空考”里的考证,这记录便在张爱玲去世前一年出版的《对照记——看老照相簿》(台湾皇冠出版社,1994年)里的一帧刊登在当时《杂志》上的与电影明星李香兰的合影。这帧《对照记》里的两人合影,原应为七人合照,其中五人被删除,被删去的五人中便有东道主金雄白。如此考证属实,可见,金张两人当年虽有交往,但颇不投机。
几十年后,张待金以遗忘,金则笔下生嘲讽。如果说“女作家之忆”中尚属公允外,《记者生涯五十年》中则近乎谩骂:
“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也曾崛起过几位女作家,张爱玲当时专为袁殊所办的《新中国报》写稿,瘦骨支离,容貌一点不美,但常自诩其先人为巨宦,而以此自傲”。这话恐怕是当今所有张迷们都无法忍受的吧。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张爱玲,金雄,貌仅中姿,柔不经风
下一篇:孙中山蒋介石心目中的“革命圣人”张静江||上一篇:李师师有多美?宋徽宗挖地道与之幽会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