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仁义胡同与六尺巷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晚报
 
京东平谷老城,有条仁义胡同。 
  相传明朝时,金尚书、倪尚书的亲戚住这里,两家只一墙之隔。一年夏天大雨,泡倒院墙。修墙时两家因墙基发生争执,各不相让,就都想到京城做官的亲戚,各自修书,为自己撑腰。二位尚书接到书信,便马上回复,不曾想内容竟然一样:
  百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一墙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两家人见信都觉十分惭愧,主动道歉,修墙时,各自让出一墙之地,便形成这条五尺宽胡同,行走至今。而邻里见状,无不称赞,从此把这条胡同叫仁义胡同,其礼让行为,一直传颂乡里。
  这则故事不知口口相传多少年了,20世纪80年代初地方征集整理民间集成,就收录了。前不久,我从这条胡同走过,见大多是近年才翻盖的新房,但从一些遗物遗迹看,这里过去一定住着大户人家,世事沧桑,大概早面目全非了。
  所谓倪尚书即倪光荐,当地志书多有记述:嘉靖丙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万历十四年八月卒于官。神宗悼伤,特赠太子少保。两次遣官谕祭:“惟尔性资端重,志行雅淳,奋迹循良,蜚声谏议。荐跻九列,历事三朝。”可谓三朝元老,深受皇恩,身后礼遇优隆了。而金尚书不知何人。
  就在我写此文时,见有文谈“六尺巷”。说安徽桐城有一长百余米、宽两米的小巷,名“六尺巷”。《桐城县志略》等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所谓张文端公,即张英,清代名臣,桐城人。张公不以势欺人,而是劝自家退让,成为美谈。
  两则故事,流传一在北方,一在南方,都讲要谦逊礼让,这其实就是一种和谐。如果能够上下和谐,邻里和谐,何愁国家社会不和谐!而1956年,毛泽东主席巧妙引用这后半首诗,意在谈中苏关系,也就是希望国与国间的“和谐”了。
  两则故事如出一辙,大同小异。谁又是故事初始流传地?各在一方流传已久,恐怕很难说清了。其实也无须说了,没见前人已做出“礼让”楷模,今人何不效而一仿?

关键字: 内容标签:仁义,胡同,六尺
下一篇:陈独秀“教授嫖娼事件”里的文人私德之争||上一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1周年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