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重新分析孔子人格:言不由衷 性格冲动(3)

编辑:Jina 来源:腾讯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 颜渊》)该说的说,见有不对,也说他两句;但说过就是,千万别太固执,自讨没趣。后来子游把孔子这话精炼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 里仁》)意思还是话多招人烦。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公冶长》)愚不可及,现在是句骂人的贬语,在这,是句赞语。宁武子时机对头就显露才智,时机不对就装傻。他的才智勉强能学,他那装傻的本领,可真是学不了。 


   后面还有一大堆。 


   大意都是,怎么做,才能跟人把关系处好,才能活得安全无恙,还有点滋润。 


   所以,谁要认为孔子只会讲仁义道德,只会讲礼义仁智信,讲温良恭俭让,那就是步入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误区。而且,要真是那样,估计孔子的三千弟子,一夜之间,就会散了一大半。 


   政治,孔子一生的心结 


   现在介绍孔子,通常的写法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及孔子为政治家的,不多。 


   钱穆在《孔子传》序言中说,"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 

   这种论孔子先教育后政治,甚至只讲教育,不谈政治,隐含的也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规则。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和地位,世人皆知;孔子在政治上汲汲一生,失败而归,也已是历史定论。但若以此得出:"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好像孔子55岁的"高龄",领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14年间,吃尽苦头,险些丧命,原不过是一堂时间稍长的野外实习课,这就于事实不符。 


   客观地讲,政治不但不是孔子的教学之余,反而教学应该是孔子的政治之余。政治,是孔子一生事业的主轴,也是孔子一生难以却怀的心结。孔子几次戏言,一会儿要"乘槎浮于海",一会儿要"居九夷",还有"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 子罕》)的心声吐露,都是内心底处,政治实践渴望的强烈折射。 


   只要略一浏览司马迁的《史记 孔子世家》,就能看出,孔子并不单是一个好的教书先生。孔子曾经是一个颇为杰出的政治家,称得上政绩卓著,一度官至鲁国代理宰相。孔子还是一个懂得"文事者武备,武事者文备" ,颇有侠义风采的外交家。一个激进的、动真格的改革派。一个直接指挥过战斗,并取得战场胜利的前敌指挥员。虽说史迁的笔墨,难免有所放大,但绝不可能凭空杜撰。 


   然而,造化弄人。 


   也许恰恰就是这四年的辉煌经历,将孔子导引上了一条痛苦的人生不归路。 


   真实的孔子,应该是个急性子。章太炎说他"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孟子的原话,是"三月无君则吊",意思都是闲居三个月,孔子就心神不宁,寂寞难耐了。《乡党》中有一笔传神的描写,说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听到国君召唤,没等车备好,就急冲冲地出门。这样的性格,显然并不适合从政。"圈内人士"不过略施小计,孔子就敏感地自动辞职下岗了。 


   从此,孔子就在卫、曹、宋、郑、陈几个小国之间转过来,转过去,始终都是不如人意。为了实现心中如火一般的从政理想,孔子明明知道卫灵公"无道",还是在卫国呆了最长时间。期间为了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又被子路疑心,只好有些狼狈地对天发誓。后来,林语堂编了出《子见南子》的独幕剧,好像把这弄成了孔子的一段绯闻。说到底,都是政治惹的祸。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言不由衷,人格,冲动,性格,分析
下一篇:三国演义中十大最传奇的事件(2)||上一篇:宋徽宗挖地道与名妓幽会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