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暴君杨广竟是京杭大运河背后的功臣?

编辑:Jina 来源:腾讯
 
这条大运河,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大工程。它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祖国的统一,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是,这么大的"形象工程",是杨广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大表演,这是用牺牲民力的代价换取来的。这种急暴的方法和不顾民众死活的政策,不但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财富,而且直接地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孟子说:民为贵,社禝次之,君为轻。他的意思就是告诫那些当皇帝的,记得要有帝王之德,说白了,就是要有责任心,对自己统治下的子民,要有同情心,要存民、养民、保民,至少要尊重人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而杨广,太喜欢搞"大跃进"了,总想一夜之间,成就千古圣王之伟业,结果则肯定是事与愿违的。 

   这里面,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规律,很多事情,都逃不出这个宿命--杨广,无论他有多大的本事,自然,也逃不出历史规律这个如来佛的手心心。 


   暴君与明君,一字之差,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都是有才,可是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看谁的心中真正有老百姓,看谁真正去了解百姓的疾苦,看谁真正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看谁真正能与他们一起去谋求他们的幸福。 


   在我看来,西汉初年,尊崇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是很有道理的。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而是不扰民,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遵循大千世界的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人为本,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为管理最高境界。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富民强的梦想,难道还会遥远吗? 

   为了开凿千里大运河,公元605年,杨广号召全国进入大建设时期,下令征发江南、淮北等地百姓100余万人,开挖了一条从洛阳西苑到今天江苏淮安的运河,名为通济渠;同年,又征发淮南百姓10多万人,疏通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的邗沟。 


   在其后的五年里,杨广又先后两次征发民工,开通两条运河。一条是从洛阳黄河北岸到涿郡,也就是今天北京地区的永济渠;另一条,是从京口到余杭,也就是今天江苏镇江到杭州的江南河。 


   最后,杨广把这四条运河,哗啦啦,全部连接起来。至此,全长4000多里,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就开挖成功了。 


   这条大运河,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大工程。它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祖国的统一,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是,这么大的"形象工程",是杨广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大表演,是用牺牲民力的代价换取来的。这种急暴的方法和不顾民众死活的政策,不但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财富,而且直接地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更混账的还在后头,杨广还干了哪些荒唐事呢? 


   运河开通了,杨广要干的大事业,便是三巡江都…… 


   杨广三巡江都,搞公费旅游,除了耀武扬威之外,还有另外的想法:他想经营江南。运河开通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在北方,随着江南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后,经营江南的伟大任务,就成了当务之急。 


   杨广下江都的排场,可比后来乾隆下江南要气派多了--他造了许多华丽无比的豪华龙舟,还有各色大小船只数万艘,都贴上五光十色的好名字,另外征发8万多名纤夫,免费拉纤。 


   杨广自己坐在不可一世的大龙舟上,搂着一大堆美女,大唱卡拉OK,时不时挤眉弄眼,暗送秋波--拉拉手,亲亲嘴,拍拍大腿,打情骂俏,搞得回味无穷。 


   杨广的龙舟,就像今天的世界级超豪华游轮。我们现在端午节也赛龙舟,不过与他的"宝贝"一比,那绝对不是一个重量级,就如同拿一只蚂蚁去比一头大象,如果非要区分一下,只有四个字最合适:天壤之别。 


   他的龙舟,简直就是一座座移动的水上宫殿,装饰得富丽堂皇,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史载:"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可见这龙舟是何等地奢华! 


   杨广只管自己醉生梦死,他哪里知道咱老百姓的苦啊。每过一个州县,他便令方圆500里内的居民,都要献上好吃好喝的。吃不完的美食,就顺手挖一个大坑,全部当垃圾填埋掉--大肆浪费,人为制造垃圾,恐怕后来的公款大吃大喝,也难与之相"媲美"。 


   人是要吃饭的,而咱老百姓,却嚼着树皮,吃着草根和观音土,实在活不下去,就吃人。史书记载:"民外为盗贼所掠,内为郡县所赋,生计无遗,加之饥馑无食,民始采树皮叶,或捣叶为末,或煮土而食之,诸物皆尽,乃自相食。" 


   "乃自相食",就是吃人的意思。吃人这种事,现在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中国历史上,只要是动乱和战争年代,人骨为柴、烹煮人肉的惨事,是时常发生的。在清朝同治年间,仍有人吃人的惨剧发生。 


   有一本叫《鸡肋编》的书,是宋代文人庄绰写的,书中记载了北宋末年的"人肉行情",说是人肉公开出售,价钱比猪狗还低。当时的人肉,通称为"两脚羊",老而瘦的男子,叫作"烧把火",年轻貌美的女子叫作"不羡羊",小孩子则称为"和骨烂",真是呜呼痛哉! 


   难怪鲁迅说:"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当然,他讲的不是真正宰了人来吃,而是把剥削和不公平的现象,比作吃人。这种事情,如今不是还有残留吗? 


   杨广前两次下江都,都是风风光光,赚足了面子。第三次,却是等于逃难,没地方去了,只好有如丧家狗一般,往江都跑了,反正轻车熟路的,美眉也多,不跑白不跑。 


   可是这时候,天下已经大乱了。 


   晚唐诗人皮日休,作了一首《汴河怀古》的小诗,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说杨广开了运河,要是没有巡游浪费一事,功劳也不在大禹治水之下。可是,历代的诗词和评论,还是批评的多,表扬的少。公道自在人心,一句话: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键字: 内容标签:暴君,功臣,竟是,杨广,京杭大运河
下一篇:从瞿秋白胞弟之死看莫斯科中山大学权力斗争(1)||上一篇:看看明朝皇帝都吃什么(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