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蕙风流倜傥,身边女人很多,还到处寻花问柳,经常沉湎在纸醉金迷中,"笙歌一派拥红妆","雏姬扶上象牙床"。做他的侍妾实际很痛苦。蒲松龄《戏酬孙树百》写:"漏板依稀夜二更,檀郎何处醉瑶笙?凌波露湿慵无力,斜倚危栏看月明。"很可能是写顾青霞的感受。她盼望孙蕙对她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儿相处。但孙蕙并没有这样做,孙蕙不懂得单一的爱,他凭着金钱和势力对家庭内外的女人广施雨露。顾青霞在他心中,不管多么年轻美貌,不管多么会写诗会吟诗,不过是若干普通侍妾之一。孙蕙可以跑到外边欣赏"丽人声价重红楼","笑把金钗扣玉壶",可以回家到其他姬妾房中卿卿我我,还可以跟丫鬟眉来眼去,就像蒲松龄《戏酬孙树百》另一绝句所写:"狡鬟不解东风恨,笑折花枝戏玉郎。"孙蕙风流快活,广结情缘。顾青霞只能老老实实等孙蕙"临幸",经常独守空房。孙蕙因为姬妾太多,互相吃醋拈酸,这尴尬的局面甚至出现在蒲松龄的诗歌里。《树百家宴戏呈》:"誖謑起帏房,开樽饮不痛。赵燕彼何人,容尔眼波送。"因为孙蕙多看了哪个女人一眼,其他女人就闹起来,家宴喝酒都喝不痛快。敏感、文弱的顾青霞处于这样的"醋海风波"中,该多么无助、多么可怜。
蒲松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非常喜爱、非常珍重的女诗人不被重视,不被怜爱,甚至被冷落。胸中像打翻了五味瓶。他能不能照顾青霞?不能,"罗敷自有夫"。但他对顾青霞却一见生情并日久弥深,他只能把感情深深埋在心中。
说顾青霞受孙蕙冷落有没有根据?有。从蒲松龄诗句里找。蒲松龄南游归家第二年,即康熙十二年,有一首长诗寄孙蕙,写诗起因就是孙蕙来信告诉蒲松龄,他的一位内人死了,他伤心得官都不想做了。蒲松龄安慰孙蕙"还应鞅掌酬明圣,莫为灰心决去留"。还是想想国家大事,想想皇帝的恩典,不要为一个女人就辞官吧!这个如此让孙蕙动情的女人不是顾青霞。顾青霞的名字继续出现在蒲松龄后来的诗歌题目中。同一年蒲松龄写的《又赠孙安宜》组诗有这样一首:"小髻云鬟香雾凝,垂肩绛帐剪红灯。自家学作《长门赋》,不把千金贿茂陵。"孙蕙身边一位小美人,自己能写《长门赋》,不必学陈阿娇用千金向司马相如买赋。孙蕙身边能写诗的小美人,还有哪个?顾青霞。而她要写赋挽回郎君的朝三暮四了。
此后,蒲松龄的组诗《闺情呈孙给谏》,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孙蕙已到皇帝身边做言官给事中。蒲松龄的"闺情"是代孙蕙没有带到身边的美人写的,诗里说"千里萧郎去未旋","薄幸不来春又暮","泪中为写相思字","晴窗睡起娇无那,倚遍东风十二阑"。所有的诗句都表达一个意思,小美人思念远在天边的郎君,小美人基本成弃妇了。
康熙二十一年,蒲松龄42岁时又有一组诗在题目上明确注明是写顾青霞:《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诗里写,顾青霞给孙蕙做妾时年龄很小,"当时垂髫初见君"。孙蕙是康熙八年到宝应做知县的,顾青霞此后不久成为他的侍妾。年纪大约十五六岁,比孙蕙小一半儿。顾青霞既擅长书法绘画又能吟诗写诗,受孙蕙身边其他女人的妒嫉和陷害,很痛苦。
书法欧阳画似钩,谁知才思更风流。卓尔妒妇如相见,不敢高吟赋"白头"。
实际上,康熙二十一年的顾青霞已经被排除在孙蕙最得宠的女人之外。孙蕙在京城做高官,顾青霞被丢在她非常不习惯的淄川,丢在孙家所在的荒凉山村。孙蕙家所在的村叫"奎山村",我曾到那儿考察过,时至20世纪80年代,那个地方仍是个交通不太方便的小山村。300年前江南美女顾青霞就孤零零呆在那个小山村,整天以泪洗面。"今日使君万里遥,秋闺秋思更无聊"。蒲松龄这组《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七绝共八首,他写顾青霞的诗共数十首。蒲松龄一辈子写妻子的诗也没这么多。如果他心中没有顾青霞,如果他不是对顾青霞真心怜爱,深情爱恋,痴心暗恋。孙蕙把哪个姬妾丢在家中,碍蒲松龄哪根筋疼!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蒲松龄有首长词《西施三叠·戏简孙给谏》。充满爱意地穷形尽相地描写了顾青霞。为什么题目没注明顾青霞却可以断定是写顾青霞?因为从词本身可以找到过硬证据。词中明确说:孙蕙身边这位美女在百首唐人诗歌里最喜欢"西宫春怨"。而此前蒲松龄的诗明确写过,他给顾青霞选过百首唐人诗,顾青霞最喜欢王昌龄的诗。所以,《西施三叠·戏简孙给谏》可算蒲松龄以艳词形式给顾青霞写的小传。蒲松龄用春风吹拂似的秾艳笔墨把顾青霞的美丽、可爱、娇痴写得活龙活现:
秀娟娟,绿珠十二貌如仙。么凤初罗,翅粉未曾干。短发覆秀肩,海棠睡起柳新眠。分明月窟雏妓,一朝活谪在人间。细臂半握,影同燕子翩跹。又芳心自爱,初学傅粉,才束双弯。那更笑处嫣然,娇痴尤甚,贪耍晓妆残。晴窗下,轻舒玉腕,仿写云烟。听吟声呖呖,玉碎珠圆,慧意早辨媸妍,唐人百首,独爱龙标"西宫春怨"一篇。万唤才能至,庄容伫立,斜睨画帘。时教吟诗向客,音未响,羞晕上朱颜。忆得颤颤如花,亭亭似柳,嘿嘿情无限。恨狂客兜搭千千遍,垂粉颈,绣带常拈。数岁来,未领神仙班,又不识怎样胜当年?赵家姊妹道:厮妮子,我见犹怜!
在蒲松龄笔下,顾青霞原是刚刚出道的雏妓。美丽的短发披在秀美的肩膀上,模样像海棠刚刚睡醒,嫩柳刚刚入眠。行走起来像飞燕凌空,嫣然一笑,娇痴之至。她默写唐诗,如云霞满纸。吟诵宫词,像黄鹂啼鸣。在一百首唐人绝句中,她最爱王昌龄的《西宫春怨》。她虽然出身青楼,却非常自重,人们喊多少遍才能请出她来,出来后又庄重地站在那儿,眼睛瞟着远处的画帘。让她给客人吟诗,还没开口,她的脸先红。那可爱的模样儿,像颤动的鲜花,像拂动的细柳,客人为她疯狂,她只是低着头,很不好意思地拈弄绣带……这美人儿几年未见,应该更美丽了吧?即使赵飞燕姐妹看到她,也会说:这丫头,我看了都爱!
蒲松龄对顾青霞是"我见犹怜"吗?不,是"我见更怜"!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7岁时,顾青霞死了。此前孙蕙已死。孙蕙之死肯定和纵欲有关,他死后姬妾大多散去,顾青霞却留在孙家,过着更寂寞的日子。不久,香消玉殒,终年不过三十三四岁。顾青霞多愁善感,偏偏遇到孙蕙这么个薄倖郎,长期的郁闷造成了她的早夭。孙蕙,这位跟蒲松龄可以拉得上同学关系的同乡,这位当年提携蒲松龄的"东家",这位曾写信向考官推荐蒲松龄的给谏大人去世,蒲松龄未曾写诗悼念。孙蕙的侍妾顾青霞去世,蒲松龄却深情地写了悼念诗,这未免太不寻常,也太不正常了!
而更不寻常、不正常的是这首《伤顾青霞》所表达的感情:吟声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燕子楼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
这首诗把蒲松龄的感情写得再明白不过。蒲松龄对顾青霞之死,不是一般惋惜,而是极其痛心,以至于要"牡丹亭下吊香魂"。这是明确表示:他今生未能和顾青霞谐连理,他寄希望于跟顾青霞来世结情缘。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相恋,是著名的艳事。凡提"牡丹亭"三个字,没有不和爱情有关的。蒲松龄悼念顾青霞居然用"牡丹亭下吊香魂"!这是不是写孙蕙的意愿?肯定不是。因为此前孙蕙已死,如果蒲松龄替孙蕙抒怀,就应该为他们地下相聚感到欣慰。应该在诗歌里提孙蕙的名字或用隐语写出孙蕙,再用"三生石"这样的典故才对。但是蒲松龄用的是"牡丹亭",他对顾青霞的感情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
(本文摘自《狐鬼与人间》 作者马瑞芳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关键字: 内容标签:数十年,暗恋,梦中情人,揭秘,好友,蒲松龄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蒲松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非常喜爱、非常珍重的女诗人不被重视,不被怜爱,甚至被冷落。胸中像打翻了五味瓶。他能不能照顾青霞?不能,"罗敷自有夫"。但他对顾青霞却一见生情并日久弥深,他只能把感情深深埋在心中。
说顾青霞受孙蕙冷落有没有根据?有。从蒲松龄诗句里找。蒲松龄南游归家第二年,即康熙十二年,有一首长诗寄孙蕙,写诗起因就是孙蕙来信告诉蒲松龄,他的一位内人死了,他伤心得官都不想做了。蒲松龄安慰孙蕙"还应鞅掌酬明圣,莫为灰心决去留"。还是想想国家大事,想想皇帝的恩典,不要为一个女人就辞官吧!这个如此让孙蕙动情的女人不是顾青霞。顾青霞的名字继续出现在蒲松龄后来的诗歌题目中。同一年蒲松龄写的《又赠孙安宜》组诗有这样一首:"小髻云鬟香雾凝,垂肩绛帐剪红灯。自家学作《长门赋》,不把千金贿茂陵。"孙蕙身边一位小美人,自己能写《长门赋》,不必学陈阿娇用千金向司马相如买赋。孙蕙身边能写诗的小美人,还有哪个?顾青霞。而她要写赋挽回郎君的朝三暮四了。
此后,蒲松龄的组诗《闺情呈孙给谏》,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孙蕙已到皇帝身边做言官给事中。蒲松龄的"闺情"是代孙蕙没有带到身边的美人写的,诗里说"千里萧郎去未旋","薄幸不来春又暮","泪中为写相思字","晴窗睡起娇无那,倚遍东风十二阑"。所有的诗句都表达一个意思,小美人思念远在天边的郎君,小美人基本成弃妇了。
康熙二十一年,蒲松龄42岁时又有一组诗在题目上明确注明是写顾青霞:《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诗里写,顾青霞给孙蕙做妾时年龄很小,"当时垂髫初见君"。孙蕙是康熙八年到宝应做知县的,顾青霞此后不久成为他的侍妾。年纪大约十五六岁,比孙蕙小一半儿。顾青霞既擅长书法绘画又能吟诗写诗,受孙蕙身边其他女人的妒嫉和陷害,很痛苦。
书法欧阳画似钩,谁知才思更风流。卓尔妒妇如相见,不敢高吟赋"白头"。
实际上,康熙二十一年的顾青霞已经被排除在孙蕙最得宠的女人之外。孙蕙在京城做高官,顾青霞被丢在她非常不习惯的淄川,丢在孙家所在的荒凉山村。孙蕙家所在的村叫"奎山村",我曾到那儿考察过,时至20世纪80年代,那个地方仍是个交通不太方便的小山村。300年前江南美女顾青霞就孤零零呆在那个小山村,整天以泪洗面。"今日使君万里遥,秋闺秋思更无聊"。蒲松龄这组《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七绝共八首,他写顾青霞的诗共数十首。蒲松龄一辈子写妻子的诗也没这么多。如果他心中没有顾青霞,如果他不是对顾青霞真心怜爱,深情爱恋,痴心暗恋。孙蕙把哪个姬妾丢在家中,碍蒲松龄哪根筋疼!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蒲松龄有首长词《西施三叠·戏简孙给谏》。充满爱意地穷形尽相地描写了顾青霞。为什么题目没注明顾青霞却可以断定是写顾青霞?因为从词本身可以找到过硬证据。词中明确说:孙蕙身边这位美女在百首唐人诗歌里最喜欢"西宫春怨"。而此前蒲松龄的诗明确写过,他给顾青霞选过百首唐人诗,顾青霞最喜欢王昌龄的诗。所以,《西施三叠·戏简孙给谏》可算蒲松龄以艳词形式给顾青霞写的小传。蒲松龄用春风吹拂似的秾艳笔墨把顾青霞的美丽、可爱、娇痴写得活龙活现:
秀娟娟,绿珠十二貌如仙。么凤初罗,翅粉未曾干。短发覆秀肩,海棠睡起柳新眠。分明月窟雏妓,一朝活谪在人间。细臂半握,影同燕子翩跹。又芳心自爱,初学傅粉,才束双弯。那更笑处嫣然,娇痴尤甚,贪耍晓妆残。晴窗下,轻舒玉腕,仿写云烟。听吟声呖呖,玉碎珠圆,慧意早辨媸妍,唐人百首,独爱龙标"西宫春怨"一篇。万唤才能至,庄容伫立,斜睨画帘。时教吟诗向客,音未响,羞晕上朱颜。忆得颤颤如花,亭亭似柳,嘿嘿情无限。恨狂客兜搭千千遍,垂粉颈,绣带常拈。数岁来,未领神仙班,又不识怎样胜当年?赵家姊妹道:厮妮子,我见犹怜!
在蒲松龄笔下,顾青霞原是刚刚出道的雏妓。美丽的短发披在秀美的肩膀上,模样像海棠刚刚睡醒,嫩柳刚刚入眠。行走起来像飞燕凌空,嫣然一笑,娇痴之至。她默写唐诗,如云霞满纸。吟诵宫词,像黄鹂啼鸣。在一百首唐人绝句中,她最爱王昌龄的《西宫春怨》。她虽然出身青楼,却非常自重,人们喊多少遍才能请出她来,出来后又庄重地站在那儿,眼睛瞟着远处的画帘。让她给客人吟诗,还没开口,她的脸先红。那可爱的模样儿,像颤动的鲜花,像拂动的细柳,客人为她疯狂,她只是低着头,很不好意思地拈弄绣带……这美人儿几年未见,应该更美丽了吧?即使赵飞燕姐妹看到她,也会说:这丫头,我看了都爱!
蒲松龄对顾青霞是"我见犹怜"吗?不,是"我见更怜"!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7岁时,顾青霞死了。此前孙蕙已死。孙蕙之死肯定和纵欲有关,他死后姬妾大多散去,顾青霞却留在孙家,过着更寂寞的日子。不久,香消玉殒,终年不过三十三四岁。顾青霞多愁善感,偏偏遇到孙蕙这么个薄倖郎,长期的郁闷造成了她的早夭。孙蕙,这位跟蒲松龄可以拉得上同学关系的同乡,这位当年提携蒲松龄的"东家",这位曾写信向考官推荐蒲松龄的给谏大人去世,蒲松龄未曾写诗悼念。孙蕙的侍妾顾青霞去世,蒲松龄却深情地写了悼念诗,这未免太不寻常,也太不正常了!
而更不寻常、不正常的是这首《伤顾青霞》所表达的感情:吟声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燕子楼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
这首诗把蒲松龄的感情写得再明白不过。蒲松龄对顾青霞之死,不是一般惋惜,而是极其痛心,以至于要"牡丹亭下吊香魂"。这是明确表示:他今生未能和顾青霞谐连理,他寄希望于跟顾青霞来世结情缘。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相恋,是著名的艳事。凡提"牡丹亭"三个字,没有不和爱情有关的。蒲松龄悼念顾青霞居然用"牡丹亭下吊香魂"!这是不是写孙蕙的意愿?肯定不是。因为此前孙蕙已死,如果蒲松龄替孙蕙抒怀,就应该为他们地下相聚感到欣慰。应该在诗歌里提孙蕙的名字或用隐语写出孙蕙,再用"三生石"这样的典故才对。但是蒲松龄用的是"牡丹亭",他对顾青霞的感情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
(本文摘自《狐鬼与人间》 作者马瑞芳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关键字: 内容标签:数十年,暗恋,梦中情人,揭秘,好友,蒲松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