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五四”和“延安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是探究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所不能绕开的,现代社会在此初具雏形,现代文化也在此萌芽抽节。但在大众的眼里,延安最值得称道的,显然不是物质生活的粗略、温饱与安定,而是革命真理,是担当天下,是砸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理想、豪情和愿望,历来关注的都是其作为“革命圣地”的一面。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安也形成了特殊的社会体系,既是社会,则必有其“生活化”的另一面,它和红色激情宛如杠杆的两端,共同保持着现实世界的平衡。朱鸿召的《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就是关注那常常被大伙忽视了的衣食住行一端,仔细回顾了1937年至1947年间延安民众的日常生活,挖掘出了许多新鲜、有趣的史料。
从“延安日常生活”这六个字,我就发现作者在其研究领域上的勃勃野心,全书从饮食、人文、男女、风物四处着眼,写出了延安的物质供应、人的心理状态、情感世界,以及人与环境的博弈。《延安生活指数》是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它最具代表性。因为缺少条件,沙漏、日晷甚至焚香等计时方式,和少量的手表形成了有趣的共存,在其背后呈现的是延安独特的时间观念;来自私人笔记的资料记录了冬夏不同的饮食供应,而由日本俘虏组成的日本工农学校每天变换的食谱里,出现了色拉和疙瘩汤这样奇妙的组合;国内局势的变化,在延安历年的物价记录中也强烈体现着,边币和法币的兑换比例、八路军连长的津贴、报纸的稿酬,也随之相应变化。
当我读到这些细微之处时,能隐隐感觉到当时那个社会的某种“不完整”与“不完善”。而将之处于整个中国的大背景下,会发现在现实条件的扼制之中,它反而拥有了“背水一战式”的活力,这活力甚至是当今时代所不具备的。它和简陋的条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虽然不像在战火中那样壮怀激烈,但确实如同《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样,在入微的生活中渗透了一种不可动摇的理念与精神。
大生产运动是延安生产自救的一个伟大创举,改造“二流子”运动自然又是大生产运动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分枝。朱鸿召详细研究了当时延安改造“二流子”的动机、步骤与成果,并发现它符合一切运动的基本操作形式。作者敏锐地从大量素材中抓取最能表现改造“二流子”的诸多细节,然后用特写式的笔法勾勒出来,只需短短几句,便画面感十足。在细节的穿插点染中,可以不按一语,而境界全出。加之时间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闪回对照,其中包含的情感却愈显得炽热。这不仅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和快感,也让大伙看到,通过改造“二流子”之后,延安的生产道德风气得到了空前的净化,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此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作者记录了许多边缘化的人和事,如延安医生“告御状”、一度时兴的交际舞等等,都是颇吸引人的有趣话题。作者聚焦在这些活泼泼的历史碎片上,强调了普通当事人的分量,记叙他们的经历,呈现他们关于延安生活的一手材料,并进行个性化的精彩剖析;就连土狼、虱子这些自然动物都充当了再现历史真相的佐证和道具,前者是“侵略者”的化身,后者却被推崇为“抗战虫”,既有趣、又感性。在作者的笔下,小心翼翼地打捞和护持延安日常生活的零散与片断,借以灌溉我们这个时代并不丰盛的精神家园,让这段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丰满而厚重。
时间可以消灭一切,但是不能消灭记忆。记忆是历史的唯一保证,这也正是《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价值之所在:它把边区生活的衣食住行与民众真诚朴素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另一个时间里勾起、记忆、凭吊和讲述,让历史的解释变得灿烂多样。如果不考虑局势因素的话,它完全是一个日常社会的缩影,有其和谐的一面,也有矛盾存在。知识分子和政治干部、技术工人和红军干部、产业技术工人和手工业工人之间都有意识上的差别,在消除这些差别、走向趋同的过程中,延安打造了其独特的、人文的日常生活环境。这种从平民生活逆行观察延安历史的方式,确实是我们极少见到的。(本文选自潘启雯的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圣地,延安,再现,生活化,革命,历史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从“延安日常生活”这六个字,我就发现作者在其研究领域上的勃勃野心,全书从饮食、人文、男女、风物四处着眼,写出了延安的物质供应、人的心理状态、情感世界,以及人与环境的博弈。《延安生活指数》是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它最具代表性。因为缺少条件,沙漏、日晷甚至焚香等计时方式,和少量的手表形成了有趣的共存,在其背后呈现的是延安独特的时间观念;来自私人笔记的资料记录了冬夏不同的饮食供应,而由日本俘虏组成的日本工农学校每天变换的食谱里,出现了色拉和疙瘩汤这样奇妙的组合;国内局势的变化,在延安历年的物价记录中也强烈体现着,边币和法币的兑换比例、八路军连长的津贴、报纸的稿酬,也随之相应变化。
当我读到这些细微之处时,能隐隐感觉到当时那个社会的某种“不完整”与“不完善”。而将之处于整个中国的大背景下,会发现在现实条件的扼制之中,它反而拥有了“背水一战式”的活力,这活力甚至是当今时代所不具备的。它和简陋的条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虽然不像在战火中那样壮怀激烈,但确实如同《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样,在入微的生活中渗透了一种不可动摇的理念与精神。
大生产运动是延安生产自救的一个伟大创举,改造“二流子”运动自然又是大生产运动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分枝。朱鸿召详细研究了当时延安改造“二流子”的动机、步骤与成果,并发现它符合一切运动的基本操作形式。作者敏锐地从大量素材中抓取最能表现改造“二流子”的诸多细节,然后用特写式的笔法勾勒出来,只需短短几句,便画面感十足。在细节的穿插点染中,可以不按一语,而境界全出。加之时间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闪回对照,其中包含的情感却愈显得炽热。这不仅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和快感,也让大伙看到,通过改造“二流子”之后,延安的生产道德风气得到了空前的净化,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此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作者记录了许多边缘化的人和事,如延安医生“告御状”、一度时兴的交际舞等等,都是颇吸引人的有趣话题。作者聚焦在这些活泼泼的历史碎片上,强调了普通当事人的分量,记叙他们的经历,呈现他们关于延安生活的一手材料,并进行个性化的精彩剖析;就连土狼、虱子这些自然动物都充当了再现历史真相的佐证和道具,前者是“侵略者”的化身,后者却被推崇为“抗战虫”,既有趣、又感性。在作者的笔下,小心翼翼地打捞和护持延安日常生活的零散与片断,借以灌溉我们这个时代并不丰盛的精神家园,让这段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丰满而厚重。
时间可以消灭一切,但是不能消灭记忆。记忆是历史的唯一保证,这也正是《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价值之所在:它把边区生活的衣食住行与民众真诚朴素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另一个时间里勾起、记忆、凭吊和讲述,让历史的解释变得灿烂多样。如果不考虑局势因素的话,它完全是一个日常社会的缩影,有其和谐的一面,也有矛盾存在。知识分子和政治干部、技术工人和红军干部、产业技术工人和手工业工人之间都有意识上的差别,在消除这些差别、走向趋同的过程中,延安打造了其独特的、人文的日常生活环境。这种从平民生活逆行观察延安历史的方式,确实是我们极少见到的。(本文选自潘启雯的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圣地,延安,再现,生活化,革命,历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西太后的生日菜单||上一篇:侍卫的仗势 蒙古人的憨:末代皇帝溥仪接见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