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2)

编辑:Jina 来源:中华五千年
 

   
  
  上海租界的历史从此拉开帷幕。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土地章程》签订当年,外滩建起11所房屋,开设23家洋行。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分之一。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护。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这里原来驻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自1846年上海辟为商埠以后,财富犹如神话般在这里堆积起来,一幢幢银行大楼拔地而起。经过约一个世纪的营建,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个仅有4公里长的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芝加哥学院派、巴洛克风格……洋洋大观。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那别具一格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滩的格局。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东方的"华尔街" 
  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后,外国的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20世纪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不仅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更是称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大厦。  
  从延安东路外滩到北京东路外滩,银行林立,形成了上海金融中心。各银行为了显示其资本的雄厚,为追求建筑外观具有坚实雄伟的形象,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用大块花岗石做墙体,建造高层,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壁式等等。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quot;东方华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为金融家服务的。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外滩也成为了上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昔时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这条滨江大道,如今是上海最具"海派特色"的景点。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外滩,缩影,上海,历史
下一篇:婚俗中涉及的生殖崇拜 中国日本如同出一辙||上一篇:少年岳飞给人当佃户 未被勒死风波亭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