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官渡之战曹操并非以少胜多

编辑:Jina 来源:星岛环球网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历来被称为以少胜多的战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时公兵不满万”。双方兵力真的有这么悬殊吗?曹操真的以如此少的兵力胜了袁绍吗? 

  先来说说官渡之战前曹操到底拥有多少兵力的问题。曹操脱离董卓至陈留,合义兵五千。战董卓时,张邈分兵随曹操,失利后在扬州募兵得四千余人,虽多叛逃,但仍复收得千余人。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曾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裴松之在注文中说:“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再说曹操在破了青州黄巾军以后,又破汝南、颍川黄巾军何义、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皆降。因此裴松之又注曰:“于时徐州未平,兖州又叛,而云十万之众,虽是抑抗之言,要非寡弱之称。益知官渡之役,不得之云兵不满万也。”(《三国志·荀或传》)说曹操当时兵力十万,可能稍有夸大之处,但也说明曹操肯定不止《三国志》里说的区区几千人而已,应是有好几万的。

  再者,从官渡之战曹操采取的防线和战略来看,也可以说明曹操当时的兵力问题。官渡之战于建安四年(199年)六月拉开序幕,当时袁绍率领精兵十万、骑万匹,将进军攻许昌,八月曹操进军黎阳。

  当时曹操采用的是弧形防御阵线。为防袁绍从西路进犯,曹操派卫觊镇关中、魏种守河内,曹仁占射犬;又派臧霸入青州、程昱守鄄城,从东面钳制袁军;再派于禁、刘延屯驻黄河岸边的延津、白马,以正面阻挡来敌。当年九月,曹操还许昌,还分兵守官渡,形成了纵深防御线。

  为防止腹背受敌,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东征刘备,俘获关羽。刘备逃奔袁绍。曹操再还军官渡。

  在曹操东奔西走的这半年,袁绍却没有趁曹操攻打刘备的时候,去进攻仅有数千人的正面曹军,这让不得不让人很疑惑。唾手可得的胜利袁绍为何不要,而是去费力联合刘表、张绣等?如果说是为了形成南北夹击的战略形势的需要,那么南北夹击不也就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吗?这只能说明当时曹操是有足够的兵力抵御袁绍的。否则袁绍不会无动于衷,曹操也不可能拉如此宽长而纵深的防御线,更无法分兵再去攻击东边的刘备。

  袁绍于建安五年二月开始正面进攻白马,到十月曹操夜袭乌巢破袁军,历时八、九个月。从战役延续如此长的时间以及它的布阵之法来看,双方的兵力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悬殊。

  “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分营数十里与相当,绝不是数千兵力或者两三万兵力能办到的。曹操是军事家,不可能将有限的兵力化整为零,而分散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袁绍也不傻,都是善于用战术之人。在曹操围城借计法,耍计谋时,袁绍为何不围攻曹操,另将军队攻许昌掠汉帝?皆因曹操有与自己相抗衡的兵力,袁绍无法展开这样的战势。当然,这其中与曹操善于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分不开,但并非真的是曹操在兵力上以少胜多。

  陈寿记官渡之战正如吴晗所言:“报功和发表战绩时也照例要夸大一番,以一为十,例如杀敌百人,露布上必定要写千人之类。”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之战,以少胜多
下一篇:虎毒不食子 努尔哈赤为何亲灭长子褚英||上一篇:千年前的敦煌人吃什么(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