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热爱科学”的康熙阻断科学在华传播

编辑:Jina 来源:星岛环球网
 
康熙对西方科学技术感兴趣、他本人也热心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这些都是事实。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出现这样一位君主实属不易。康熙可以算那个时代超前的中国人,如果只是平民的话,他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但作为一大国之君,康熙的所学竟是为了愚民,阻塞民智。
    
  康熙热心招请懂科学技术的耶稣会士供奉内廷一事,常被许多论著引为康熙“热爱科学”的重要证据,但这个事实同时也是康熙阻塞民智的证据。 
  中国历代一直有各种方术之士供奉宫廷,最常见的是和尚或道士。他们通常以其方术──星占、预卜、医术、炼丹、书画、音乐等等──侍奉帝王左右,一般来说他们的地位近似于蓄养的倡优。耶稣会士之供奉康熙宫廷,其实也未出这一传统模式。耶稣会士们虽然不占星、不炼丹,但是同样以医术、绘画、音乐等技艺供奉御前,此外还有管理自鸣钟之类的西洋仪器、设计西洋风格的宫廷建筑等。具体技艺和事务虽有所不同,整体模式则与前代无异。宫廷中有来自远方的“奇人异士”供奉御前,向来是古代帝王引为荣耀之事,并不是非要“热爱科学”才如此。
  康熙更严重的过失是,康熙本人尽管对西方科技感兴趣,但他却丝毫不打算将这种兴趣向官员和民众推广。对于西洋传来的学问,他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赏,而从没有注意造就人才,更没有注意改变风气。
  明末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引用了《尚书纬·考灵曜》中的一段话:“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于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这说明方以智很早就懂得伽利略对相对性。可见,尽管有文字壁垒,西方科学还是传了进来。
  康熙“窒塞民智”一说,最早是梁启超提出来的,后来邵力子也论证过。确实,康熙学过算学和天学。不过,他的目的不是倡导科学,相反是为了堵塞现代科学在民间,特别是汉民族中的传播和发展。证据之一就是他请传教士的目的。明末的士大夫和学者可以同西方传教士自发地交流,万历和崇祯皇帝基本不管。而据传教士张诚(J. F. Gerbillon)的日记,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自康熙一百五十年以降,清廷的钦天监一直由西来的传教士担任监正或监副,从没有汉人和蒙人。康熙请传教士监理钦天监,目的不是开启中西交流,相反是为了“窒塞”中西交流。 
  在康熙年代,伦敦有了皇家学会,巴黎有了皇家科学院,柏林也有了科学院。它们对欧洲的科学发展是一大推力。康熙同法王路易十四和俄国的彼得大帝在同一时代。传教士也向康熙介绍过路易十四创建的“格物穷理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和“天文宫”(Observatoire de Paris)。 
  康熙还曾发表过他的数学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但是没有记录显示康熙对建立科学院感兴趣。路易十四建“格物穷理院”目的是倡导法兰西的科学研究精神,培养人才。但康熙的政策则是巩固“御制”,遏制科学研究精神。在清初,还有“南王(锡阐)北薛(凤祚)”等精通数学,天文的非“御制”人材。那是明朝学界的残留。后来,就彻底没有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科学,阻断,在华,康熙,热爱,传播
下一篇:唐朝第一古惑仔——李白||上一篇:康熙皇帝对巧克力不感兴趣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