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史上惟一“太后下嫁”传说之谜(1)

编辑:Jina 来源:中华五千年
 
“下嫁”这个词,多用于贵女出嫁,即地位身份家境高的女子嫁到低一等或几等的男家去。因此,又成为娶嫁中男方的谦词。但后来,它几乎成了公主出阁的专用语,凡皇帝的女儿结婚都称下嫁。想想也有道理,普天之下,论地位身份家境,谁还能超过皇帝呢? 

  皇帝的女儿下嫁,不管怎样礼仪重、排场大、花团锦簇,却是朝朝代代屡见不鲜的。

  而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怎么可能也与“下嫁”这个词相联系呢?

  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是君父;至尊至贵的皇后是国母。那么君父国母的母亲,当是天下万民的祖母了,这样的祖母竟公然下嫁,这样的事竟发生在视改嫁为耻辱、把失贞当罪恶的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华古国的历史上,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太不成体统了,可谓千古奇闻。

 

一睹为快 

  然而,历史上倒有过这么惟一的事例,那就是近三百年来传说纷纷的清朝太后下嫁的故事,如果是事实,便也可上得“无双谱”了。只是遍查目前可以看到的官方史书史料,还没有找到关于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 

  当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不等于历史上没有发生。

  这一段引人注目的历史公案的主人公,下嫁者据传说是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下嫁对象据传说是当时权势极大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

  太后下嫁的故事不仅流传很广,版本也有多种。现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介绍如下。

  1

  第一种可称为“报恩说”,多见于文人笔记。

  清太宗皇太极去世,有人劝睿亲王多尔衮以弟承兄继立为帝,多尔衮却扶六岁的侄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自己仅称摄政王,并且首先下拜。各王公大臣感戴多尔衮的诚意,共同呼拜,顺治帝位于是得定。不久,多尔衮率大军杀进山海关,击走李自成,乘势进踞燕京,入驻明朝紫禁城宫殿,仍不以帝位自居,迎请顺治帝移驾南下京师即皇帝位,幼年福临得以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

  其时,举朝都因此替顺治帝感到过意不去,非有所报答不可。多尔衮看准了时机,与大学士范文程密议定计,授意亲信在朝廷中倡言,说: 

  “摄政王功高望重,又谦抑自持如此,让位之德,亘古少有。我皇上虽想要报答,可这么大的恩德如何能够报答得了呢?正好,摄政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让位的事,就跟皇父传位其子的意思一样。摄政王既然像对待太子一样对待皇上,皇上也应当像对待皇父一样对待摄政王,以此作为报答,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都附从此议。范文程于是出面提议说:“近日闻说摄政王妃新亡,而我皇太后又多年寡居无偶。皇上既视摄政王如父,自然不可使父母异居两处。宜请摄政王与皇太后同宫而居。” 

  众人又都附从。于是史官乃大书特书,记载于册曰:“皇太后下嫁摄政王。群臣上贺表。”

  相传婚礼之盛,为从来大婚所未有。京师除一二自命清流者外,多播为佳话,同瞻盛典。当时又有恩诏宣示天下,也系汉人手笔,其略曰:

  “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周室懿亲,元勋贵胄,其身份容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直到乾隆朝,主管修史的纪昀(字晓岚)见到这则记录,惊异道:“这种事怎么可以传示后人,以彰其丑?”立刻请示乾隆帝,将有关内容全部删削。此后,便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下嫁,史上,太后,惟一,之谜,中国
下一篇:毛泽东借王道批邓拓:你当皇帝必亡国||上一篇:毛泽东访苏时因疲倦拒绝与各国领袖集体进午餐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