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读武侠小说时,常常会为那些顶天立地、情义并重的侠客所倾倒。“侠”字往往与“义”字相关,所谓“侠义”者,自古以来深受推崇。然而,数千年下来,人们对“侠”的理解也渐渐发生变异,甚至有人对“侠”者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古代游侠的演变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荆轲本是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后来逃回燕国)的“食客”,因受主人的差遣而不顾万分危险前往咸阳刺杀秦王。荆轲最后失败了,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
在这里,荆轲身兼两个身份——一是刺客,二是“食客”。但在战国时代的人看来,荆轲其实就是一位“侠”。这里关系到当时对侠的定义,东汉史学家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而《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集解引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
由此看来,当时的所谓侠客,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些王侯将相家中所豢养的“食客”(或称之为门客、宾客),他们的任务也就是为主人“分忧解难”,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在豢养食客的人物中,最著名的当数孟尝、平原、信陵、春申等战国四公子了。
司马迁(见图)对这些游侠不乏赞誉之词。但其实,随着时代的演变,平民阶层中也逐渐崛起,一些富家公子也开始豢养起了游侠。
司马迁笔下的平民游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侠客精神在先秦及西汉时期甚为流行。例如,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为豫让、剧孟、朱家、郭解等平民游侠立传,而且不惜笔墨,大书特书他们的英雄气魄。
例如他在写郭解时,将郭解描写成一位重侠重义的人,“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郭解显然以游侠为傲,但却喜欢杀人,而且往往杀完人就跑,“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
郭解嗜杀成性,令官府十分恼火,但众多好侠之人(尤其是他的门客)却不但不排挤他,反而处处帮着他。例如,当有人对郭解的品行提出质疑时,“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事实上,郭解的影响力当时已经遍及全国的侠客。
这些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但在司马迁看来,却似乎并不为过错。他说,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于戏,惜哉!
“游侠”精神是否值得提倡
对于游侠的特质,司马迁曾说:“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也即是说,并非只有匹夫之勇的刺客都能称之为侠,他必须还要有很多的精神。
司马迁当时之所以对游侠如此推崇,是因为他看到游侠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以及控制力,但也不排除他曾经作为弱势群体对权贵具有的仇视心态。然而,今人也已经认识到,游侠固然有抑恶的功能,但他本身行恶的时候却罔顾法律,甚至草菅人命,与社会的主流不融。
当然,当时的执政者对于游侠集团也并非熟视无睹,相反,为了保证社会的顺畅,他们下了不少工夫。郭解的逃亡就与当时汉武帝加大打击地方势力有关。其实,到了最后,郭解还是死于官方之手,末了,御史大夫公孙弘曾对他发表意见:“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鴺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这也可视为当时官方对游侠的评价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游侠,推崇,司马迁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古代游侠的演变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荆轲本是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后来逃回燕国)的“食客”,因受主人的差遣而不顾万分危险前往咸阳刺杀秦王。荆轲最后失败了,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
在这里,荆轲身兼两个身份——一是刺客,二是“食客”。但在战国时代的人看来,荆轲其实就是一位“侠”。这里关系到当时对侠的定义,东汉史学家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而《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集解引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
由此看来,当时的所谓侠客,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些王侯将相家中所豢养的“食客”(或称之为门客、宾客),他们的任务也就是为主人“分忧解难”,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在豢养食客的人物中,最著名的当数孟尝、平原、信陵、春申等战国四公子了。
司马迁(见图)对这些游侠不乏赞誉之词。但其实,随着时代的演变,平民阶层中也逐渐崛起,一些富家公子也开始豢养起了游侠。
司马迁笔下的平民游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侠客精神在先秦及西汉时期甚为流行。例如,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为豫让、剧孟、朱家、郭解等平民游侠立传,而且不惜笔墨,大书特书他们的英雄气魄。
例如他在写郭解时,将郭解描写成一位重侠重义的人,“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郭解显然以游侠为傲,但却喜欢杀人,而且往往杀完人就跑,“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
郭解嗜杀成性,令官府十分恼火,但众多好侠之人(尤其是他的门客)却不但不排挤他,反而处处帮着他。例如,当有人对郭解的品行提出质疑时,“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事实上,郭解的影响力当时已经遍及全国的侠客。
这些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但在司马迁看来,却似乎并不为过错。他说,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于戏,惜哉!
“游侠”精神是否值得提倡
对于游侠的特质,司马迁曾说:“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也即是说,并非只有匹夫之勇的刺客都能称之为侠,他必须还要有很多的精神。
司马迁当时之所以对游侠如此推崇,是因为他看到游侠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以及控制力,但也不排除他曾经作为弱势群体对权贵具有的仇视心态。然而,今人也已经认识到,游侠固然有抑恶的功能,但他本身行恶的时候却罔顾法律,甚至草菅人命,与社会的主流不融。
当然,当时的执政者对于游侠集团也并非熟视无睹,相反,为了保证社会的顺畅,他们下了不少工夫。郭解的逃亡就与当时汉武帝加大打击地方势力有关。其实,到了最后,郭解还是死于官方之手,末了,御史大夫公孙弘曾对他发表意见:“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鴺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这也可视为当时官方对游侠的评价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游侠,推崇,司马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父亲张元济遭绑架经过||上一篇:周恩来是没有佩戴元帅军衔的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