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已退休的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近日罕有地公开撰文回忆当年在国务院机关的经历。赞扬当年中南海国务院机关节俭、朴素、任人唯贤的工作作风。
本周在北京出版的《炎黄春秋》2007年第7期,第一篇文章便是田纪云所写的〈国务院大院的记忆〉。《炎黄春秋》于1991年创刊,编辑部设在北京,社长为已退休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前署长杜导正﹑副社长则包括退休的新华社前高级记者杨继绳、全国记协《桥》杂志社原副社长吴思等人。吴思任执行主编。
以下全文:
我12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一直没有机会受正规高等教育,我又无政治背景,且长期在边远的地方工作,于我,中南海挺遥远的。但是,历史的大潮却把我涌入了中南海。
从秘书室到副总理,我在中南海红墙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这十二年给我留下的记忆太多太深刻了,很多事使我终身难忘。在这里,我讲讲当年国务院机关的风气。
国务院办公厅在周总理的长期熏陶下,有着许多优良传统。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
第一,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不欺生,不排外,没有这帮那伙,同志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很好的合作共事。在内部,包括行文,从总理到一般工作人员都以同志相称,从不叫官衔。我刚到国务院时,真是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不知东南西北。对于办公厅机构设置、工作运转、行文程序、各方面的关系等,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面对这种情况,我给自己立下三大任务:首先是尽快熟悉情况。我衷心感谢国务院办公厅特别是秘书局的同志们给予我的热情帮助。当时秘书局有一位副局长叫刘冰清(女同志,回族,她的爱人给华国锋同志当秘书,直到辞世),她从周总理时代就在办公厅工作,几朝元老了,对国务院情况非常熟悉。她一有空就来到我的办公室坐坐,同我聊天,介绍情况,有时也带我在大院转转,到各局处坐坐,让我熟悉情况,使我受益匪浅。
二是把好文件关。因为一到国务院就分管经济方面的工作,文件比较多。我的任务是控制数量,不能有半点差错。对于重要文件,我的办法是把有关负责人和撰稿人找在一起,集体作业,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先后当过秘书局副局长的候颖、周锁洪、李树文、张克智、安成信等人,经常与我在一起抠檔。这种办法也使我向工作人员学到不少知识。八十年代国务院文件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三是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对此,在战争年代过来的我,有点优势,很容易做到。有段时间我的家属还没来北京,我与大家一起在大食堂吃饭,和大家一样排队买饭,唯一的特殊是秘书长们有个固定的饭桌,不要端着碗到处找位子。这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工作人员的距离(注:国务院副秘书长为正部级干部)。我很快结识了一大批工作人员,他们与我说古道今,谈天说地,这些,却帮助我很快进入角色,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极大。
第二,任人唯贤,五湖四海。在我任副总理第一任期还兼任国务院秘书长和机关党组书记,是管干部的,但从来没有人到我这里来跑官要官的,我主持研究提拔了那么多局、部级干部,也从来没有人请我吃过一顿饭,或者送点什么礼品,所谓“红包”,那时还没有这个名词。而且至今也没听说那时提起来的干部,有哪个因腐败而落马的。
第三,艰苦朴素的作风。国务院机关是很节俭的。比如,从周总理时代就有一个规矩,在国务院会议室开会喝茶收费。八十年代初,与会人员喝一杯茶要放一毛钱,后来物价涨了,放两毛,喝白开水不收钱。有几年,上午开会到十八点时可以吃一顿饭,但要收八毛钱,喝酒一杯收四毛。
国务院北门与院子不对称,一九八五年有人建议修一下,但基于节约的考虑,始终未下决心。一九八六年,秘书长们商量,把国务院常务会议室桌子换成了比较时尚的椭圆形会议桌,第一次使用室赵紫阳就批评说,国务院不要带这个头。所以当时其它会议室没有再换会议桌。
赵紫阳一贯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为了制止公费请客,曾明确规定,公费请客只限“四菜一汤”。虽然执行中有阻力,未能坚持下去,但对当时不良风气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他严格要求干部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在位期间,从未对自己的住宅、办公室大兴土木购置贵重高档用品,一切从俭,不浪费国家一分钱。
第四,领导外出,轻车简从,作风深入,求真务实。我在国务院副总理第一任期内,多次陪同国务院主要领导去外地调研,轻车简从,与陪同人员同坐一辆面包车,谈笑风生,边走边谈。经常途中停车,到群众家里、到工地现场、到车间班组看望群众,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所到各地,不清道,不戒严,不搞花架子,不搞假现场,不要地方当局事先导演。
田纪云简历
男,汉族,1929年6月生,山东肥城人,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月参加工作,中学文化。
1941年秋参加八路军,1942年初在鲁西抗属工厂当童工,1943年6月被保送抗属学校学习。1945年至49年在鲁西南第三抗日中学从事战勤工作,冀鲁豫朝城县一区土改工作组组长兼区长,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总会计,赣东北行署财政处总会计。
1949年至53年任贵州省贵阳市军管会财政接管部机要秘书,贵阳人民革命大学班主任,贵州省财政干部训练班班主任。1953年至69年任贵州省财政厅秘书科副科长、科长,省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财政厅计划科科长、预算处处长,省财政厅副厅长,中共中央西南局财办财金处副处长。
1969年至81年任四川省革委会财贸经营管理组副组长,省财政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省财政厅厅长、党组书记。
1981年至83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1983年至87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至9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93年至200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南海,副总理,回忆,田纪云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本周在北京出版的《炎黄春秋》2007年第7期,第一篇文章便是田纪云所写的〈国务院大院的记忆〉。《炎黄春秋》于1991年创刊,编辑部设在北京,社长为已退休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前署长杜导正﹑副社长则包括退休的新华社前高级记者杨继绳、全国记协《桥》杂志社原副社长吴思等人。吴思任执行主编。
以下全文:
我12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一直没有机会受正规高等教育,我又无政治背景,且长期在边远的地方工作,于我,中南海挺遥远的。但是,历史的大潮却把我涌入了中南海。
从秘书室到副总理,我在中南海红墙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这十二年给我留下的记忆太多太深刻了,很多事使我终身难忘。在这里,我讲讲当年国务院机关的风气。
国务院办公厅在周总理的长期熏陶下,有着许多优良传统。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
第一,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不欺生,不排外,没有这帮那伙,同志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很好的合作共事。在内部,包括行文,从总理到一般工作人员都以同志相称,从不叫官衔。我刚到国务院时,真是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不知东南西北。对于办公厅机构设置、工作运转、行文程序、各方面的关系等,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面对这种情况,我给自己立下三大任务:首先是尽快熟悉情况。我衷心感谢国务院办公厅特别是秘书局的同志们给予我的热情帮助。当时秘书局有一位副局长叫刘冰清(女同志,回族,她的爱人给华国锋同志当秘书,直到辞世),她从周总理时代就在办公厅工作,几朝元老了,对国务院情况非常熟悉。她一有空就来到我的办公室坐坐,同我聊天,介绍情况,有时也带我在大院转转,到各局处坐坐,让我熟悉情况,使我受益匪浅。
二是把好文件关。因为一到国务院就分管经济方面的工作,文件比较多。我的任务是控制数量,不能有半点差错。对于重要文件,我的办法是把有关负责人和撰稿人找在一起,集体作业,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先后当过秘书局副局长的候颖、周锁洪、李树文、张克智、安成信等人,经常与我在一起抠檔。这种办法也使我向工作人员学到不少知识。八十年代国务院文件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三是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对此,在战争年代过来的我,有点优势,很容易做到。有段时间我的家属还没来北京,我与大家一起在大食堂吃饭,和大家一样排队买饭,唯一的特殊是秘书长们有个固定的饭桌,不要端着碗到处找位子。这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工作人员的距离(注:国务院副秘书长为正部级干部)。我很快结识了一大批工作人员,他们与我说古道今,谈天说地,这些,却帮助我很快进入角色,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极大。
第二,任人唯贤,五湖四海。在我任副总理第一任期还兼任国务院秘书长和机关党组书记,是管干部的,但从来没有人到我这里来跑官要官的,我主持研究提拔了那么多局、部级干部,也从来没有人请我吃过一顿饭,或者送点什么礼品,所谓“红包”,那时还没有这个名词。而且至今也没听说那时提起来的干部,有哪个因腐败而落马的。
第三,艰苦朴素的作风。国务院机关是很节俭的。比如,从周总理时代就有一个规矩,在国务院会议室开会喝茶收费。八十年代初,与会人员喝一杯茶要放一毛钱,后来物价涨了,放两毛,喝白开水不收钱。有几年,上午开会到十八点时可以吃一顿饭,但要收八毛钱,喝酒一杯收四毛。
国务院北门与院子不对称,一九八五年有人建议修一下,但基于节约的考虑,始终未下决心。一九八六年,秘书长们商量,把国务院常务会议室桌子换成了比较时尚的椭圆形会议桌,第一次使用室赵紫阳就批评说,国务院不要带这个头。所以当时其它会议室没有再换会议桌。
赵紫阳一贯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为了制止公费请客,曾明确规定,公费请客只限“四菜一汤”。虽然执行中有阻力,未能坚持下去,但对当时不良风气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他严格要求干部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在位期间,从未对自己的住宅、办公室大兴土木购置贵重高档用品,一切从俭,不浪费国家一分钱。
第四,领导外出,轻车简从,作风深入,求真务实。我在国务院副总理第一任期内,多次陪同国务院主要领导去外地调研,轻车简从,与陪同人员同坐一辆面包车,谈笑风生,边走边谈。经常途中停车,到群众家里、到工地现场、到车间班组看望群众,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所到各地,不清道,不戒严,不搞花架子,不搞假现场,不要地方当局事先导演。
田纪云简历
男,汉族,1929年6月生,山东肥城人,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月参加工作,中学文化。
1941年秋参加八路军,1942年初在鲁西抗属工厂当童工,1943年6月被保送抗属学校学习。1945年至49年在鲁西南第三抗日中学从事战勤工作,冀鲁豫朝城县一区土改工作组组长兼区长,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总会计,赣东北行署财政处总会计。
1949年至53年任贵州省贵阳市军管会财政接管部机要秘书,贵阳人民革命大学班主任,贵州省财政干部训练班班主任。1953年至69年任贵州省财政厅秘书科副科长、科长,省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财政厅计划科科长、预算处处长,省财政厅副厅长,中共中央西南局财办财金处副处长。
1969年至81年任四川省革委会财贸经营管理组副组长,省财政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省财政厅厅长、党组书记。
1981年至83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1983年至87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至9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93年至200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南海,副总理,回忆,田纪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丑女(组图)||上一篇:李斯赞仓鼠露贪心 助胡亥登基致宫廷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