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看清朝官员怎么被李渔等秋风客勒索的

编辑:汀滢 来源:星岛环球网
 

明清官场和社会上普遍盛行打秋风,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赠与。又叫打抽丰,意思是向富有者抽取一点好处。《暖姝由笔》载靖江郭令辞谒客诗,有‘秋风切莫过江来’之句。”《儒林外史》第四回:“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警世通言》中的《桂员外途穷忏悔》载:“他自不会作家,把个大家事费尽了,却来这里打秋风。”《醒世恒言》中的《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载:“适值有个江南客来打抽丰,送两大坛惠山泉酒。”

为什么称“打秋风”呢?据说是因“当时官府的衙役,总在秋风乍起时,以做棉衣为名,向富户募款……”。溯起源来,都说它是粤语,但出处不详。明清时,它在小说、戏曲中频现,赣人汤显祖、晋人罗贯中、皖人吴敬梓都曾涉笔成趣地用过它。可见,此俗倒是南北皆宜。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道:“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 

刘姥姥被平儿等人视为是来“打抽丰”的,语含鄙夷之意,但刘姥姥并不是那些“无厌”之徒,只是因为家贫,又有一层与贾府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故上门来寻求救助罢了。她的女婿说:“何不你老人家明日就走一趟,先试试风头再说。”可见他们的忐忑不安。刘姥姥带着板儿头次进贾府,费了不知多少周折,待见了凤姐,又看了多少脸色,听了多少不咸不淡的话,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说出此行的目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好带了你侄儿奔了你来。”凤姐还算卖面子,赏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

最有名的“秋风客”,要算写《闲情偶寄》的李渔了。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泉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

《红楼梦》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带着外孙“板儿”和外孙女“青儿”。李渔到贵族富户“打秋风”时,一般都带着家庭小戏班子。其中有两个著名的生角和旦角,叫“乔姬”和“王姬”。乔姬又称“青姊”,是生角;王姬又称“兰姊”,是旦角。李渔在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李渔被看作不是因穷困要去打秋风,而是要维持一种上等人的体面,不断地骚扰他的朋友、亲戚,或携家带口一住数月,或上门以种种堂皇的借口索取馈赠。时人也有评价李渔为人“龌龊”,行事“肮脏”,走到哪里都像蝗虫一样讨厌。

也有替李渔说好话的。如说李渔生性风流,喜爱享乐上豪门贵宵处打秋风解决生活费还有颇有原则的。尽管李渔交游向来被研究者所垢病,认为多有献媚之举而无风骨。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与李渔结交的官员是重文学,性正直的清白之官,他们与李渔并非仅仅相互利用,而有着共同的审美爱好与雅致。当时依附官僚颇为盛行,许多名士如朱彝尊,钱大听,赵翼,查慎行等均有过依倚官门之举,而在这段时期,他们借官僚大家丰富的藏书以及浓厚的学术风气,为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无论如何,“打秋风”现象被看作是官场的应酬。清《永宪录》说到官场中打秋风的情况:“有无厌之辈,一遇门生升授外职,老师、世兄以及同年、故旧探望索取。”一个人得到了升迁或者肥缺,关系人如师长同乡同袍之类的总是不忘也来“沾光”,对此,掏钱应酬一番也是难以推却的。这也成了官员日常开支的重要部分。这样一来,很多官员都怕露富,让人上门来伸手要钱。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候补知县吴继之不敢让人把自己送的一百两赈捐写在“知启”上,原因就是:“写了上去,叫别人见了,以为我举动阔绰,这风声传了出去,那一班打抽丰的来个不了,岂不受累么?”有的官员为了拒绝打秋风的,便只好撕破面子,拒客不见。如苏州知州胡可泉就在自己的衙署中贴上了含有拒见打秋风者内容的对联:“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将打秋风者与江湖术士和匪类并举,可见此知州对打秋风者的厌恶。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李渔,勒索,秋风,看清,官员
下一篇:缪斌:第一个被以汉奸的罪名处决的中国人||上一篇:中国外交官灌醉希特勒 战争狂人丑态百出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