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香港向蒋介石等人发表了《艳电》,明确表示了其立场,希望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与日和谈。1939年元旦,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汪一切职务,同时要求抢在汪离开河内到南京筹组伪政府之前将其杀掉。军统局局长戴笠奉蒋介石之命,偕大批军统特务立即飞往河内,准备刺杀汪精卫。但由于情报失误,加上汪精卫早有防范,军统在河内的刺杀行动失败。戴笠此后又接连策划暗杀行动,但连续五次皆未得手。
汪精卫遇刺未死,日本政府特派影佐祯昭等人前往河内,将汪精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3月25日晚,汪精卫一行登上了租借的法国货轮“芳·福林哈芬”号,后转移到了日本货轮“北光丸”上,于5月6日抵达上海。同月,汪精卫赴东京,与日本首相平沼骐一郎会谈,乞求建立伪中央政府。
1939年8月13日,日军为切断中国军队补给线,令第十八师团顺珠江集结虎门,准备进攻深圳,并通知英国当局勿妨碍日军行动。当日晚,第十八师团从虎门启航,次日拂晓在宝安附近登陆。守军余汉谋部第一五三师、第一五九师不战而退,日军未遭任何抵抗即占领深圳,15日占领沙头角一带。
8月23日,日军1600余人集结宝安威胁香港。香港当局由新加坡调飞机100架充实防务,并征集英侨担任巡哨。次日,深圳日军续增至4000人。25日,日军大小舰40余艘突至港外,港粤交通完全断绝,香港英海军当局决定封锁海面。
同在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陈寅恪为中国史教授。牛津大学聘中国人为教授,这算是第一宗。1940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天意弄人,随着欧洲战事加剧,陈寅恪困居香港。
在香港的陈寅恪心境“恹恹”、“不适”、“忧闷不任”、“心绪甚恶”、“不胜悲”。蒋天枢后来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写道:“如非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赴英伦之举或终能成行。……若得至英伦,眼疾当可医治痊复,不致终于失明。天欤,际遇之不幸欤?”
在陈寅恪滞留香港的时候,许地山就成了留住人才的中间人。当时的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陈君葆日记里记载了这个过程:“晨晤许先生,他说庚委会拨款若干与港大,史乐诗拟聘陈寅恪在港大任哲学教授,一年为期,待遇月薪五百元。”
陈寅恪留下,成为港大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会还在薄扶林运动场举行了欢迎陈寅恪的聚会。许地山在1941年过世,陈寅恪就接了他系主任的职位。香港在1941年底沦陷,陈寅恪在饥饿困顿的情况下闭门治学。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就在这段艰苦时期内完成,序末署的是“辛巳元旦陈寅恪书于九龙英皇太子道三百六十九号寓庐”。一代大家的学术巨作,在风雨飘摇的斗室中思索,在港大的校园里写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沦陷期间,据说日本人曾经对陈寅恪做过两件事:一是送面粉给他。当时生活物质极端困窘,“大概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军部行文香港司令,于其家门口作一记号,禁止日军进入。粮食紧缺时,又派人送来两袋大米。但先生决然将大米推出门外,拒不接受。”第二是据说“香港日人以日金四十万圆强付寅恪办东方文化学院,寅恪力拒之,获免。”
香港非久留之地,陈寅恪后来乔装为塾师,秘密乘船逃离香港,绕道澳门,经广州湾,于1942年抵达桂林执教于广西大学。
中国人是最重民族气节的。其人有才,气节也好,人们才会敬重他。其人有才,气节不行,不但不为人们所重,还为人们所不齿。中国人再开放,接受外来的思想文化再多,这个传统也不会丢掉。
与后来成为世人敬仰的大师陈寅恪不同命运的是,在1939年的香港,有另一个文化人虽也曾叱咤风云,但他留下的是一生不光彩的历史。这是因为,他不单是文化人,而且是一个政治人物,在大是大非的年代里,站错了队。他就是胡兰成。
胡兰成主要政治活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收入《战难和亦不易》一书中,打头一篇文章,题为《我们的郑重声明》,撰于1939年1月3日。这是胡兰成为《南华日报》写的一篇社评。文章开头就亮出观点:抗议国民党中常会(应为中执会,下同)关于开除汪精卫党籍的决议。他指责国民党中常会“破坏党章”。并为汪精卫辩护说,汪的“艳电”不过是“建议”而已;他的“建议”完全“合法”。
1939年1月,胡兰成在香港《南华日报》上,以“流沙”为名,一篇接一篇地发表社论:《和议与统一》、《国民党切勿自暴自弃》、《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言》……
胡兰成深受汪精卫老婆陈璧君的赏识。1939年2月,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到香港,又把胡兰成找去,当即将他的薪水增到每月三百六十元港币,另有二千元机密费。
不久之后,汪精卫在上海筹组伪政权,电邀胡兰成任侍从秘书。5月,胡兰成离开香港追随汪精卫。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胡兰成任汪伪宣传部政务次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伪法制局局长,有汪精卫“文胆”之称谓,汪精卫称胡为“兰成先生”,经常向他“殷殷垂询”。
在一段时间里,胡兰成的名字还和“名扬天下”的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梁鸿志、林柏生等人并列。其甚至还自称“稳定政论家第一把交椅子”,至于他的“政论”论些什么?
胡兰成在《和平运动的把握》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目前最担心的是亡国,因为抗战不能救亡,所以要和平。”又说,战则中日两伤,和则中日两利。他举了一个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沙俄压迫土耳其,土耳其也不忍让,结果“弄到两国抓住各人的辫子一同跌入世界大战的漩涡”。胡兰成要中国人民吸取这个“教训”,放弃抗战,委曲求全,以免中日两国互相抓住对方的辫子一同跌入深渊。
胡兰成在民族大义面前,站在了汪精卫一边,因其言行,被冠以汉奸之名。但其又是才子型的散文作家,关于他的评价就更多,更激烈了,辩证的看法说: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也有人干脆的说:看了其文,更鄙其人。
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是如何作出的呢?汪精卫的“艳电”出来,胡兰成后来回忆说,那一日,他“一人搭缆车到香港山顶,在树下一块大石上坐了好一回,但亦没有甚么可思索的,单是那天的天气晴和,胸中杂念都尽,对于世事的是非成败有一种清洁的态度,下山来我就答应参加了”。赌徒最终掷出了骰子,到头来输了一生声名。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不食,是非,汪精卫,日粮,陈寅恪,胡兰成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汪精卫遇刺未死,日本政府特派影佐祯昭等人前往河内,将汪精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3月25日晚,汪精卫一行登上了租借的法国货轮“芳·福林哈芬”号,后转移到了日本货轮“北光丸”上,于5月6日抵达上海。同月,汪精卫赴东京,与日本首相平沼骐一郎会谈,乞求建立伪中央政府。
1939年8月13日,日军为切断中国军队补给线,令第十八师团顺珠江集结虎门,准备进攻深圳,并通知英国当局勿妨碍日军行动。当日晚,第十八师团从虎门启航,次日拂晓在宝安附近登陆。守军余汉谋部第一五三师、第一五九师不战而退,日军未遭任何抵抗即占领深圳,15日占领沙头角一带。
8月23日,日军1600余人集结宝安威胁香港。香港当局由新加坡调飞机100架充实防务,并征集英侨担任巡哨。次日,深圳日军续增至4000人。25日,日军大小舰40余艘突至港外,港粤交通完全断绝,香港英海军当局决定封锁海面。
同在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陈寅恪为中国史教授。牛津大学聘中国人为教授,这算是第一宗。1940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天意弄人,随着欧洲战事加剧,陈寅恪困居香港。
在香港的陈寅恪心境“恹恹”、“不适”、“忧闷不任”、“心绪甚恶”、“不胜悲”。蒋天枢后来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写道:“如非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赴英伦之举或终能成行。……若得至英伦,眼疾当可医治痊复,不致终于失明。天欤,际遇之不幸欤?”
在陈寅恪滞留香港的时候,许地山就成了留住人才的中间人。当时的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陈君葆日记里记载了这个过程:“晨晤许先生,他说庚委会拨款若干与港大,史乐诗拟聘陈寅恪在港大任哲学教授,一年为期,待遇月薪五百元。”
陈寅恪留下,成为港大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会还在薄扶林运动场举行了欢迎陈寅恪的聚会。许地山在1941年过世,陈寅恪就接了他系主任的职位。香港在1941年底沦陷,陈寅恪在饥饿困顿的情况下闭门治学。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就在这段艰苦时期内完成,序末署的是“辛巳元旦陈寅恪书于九龙英皇太子道三百六十九号寓庐”。一代大家的学术巨作,在风雨飘摇的斗室中思索,在港大的校园里写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沦陷期间,据说日本人曾经对陈寅恪做过两件事:一是送面粉给他。当时生活物质极端困窘,“大概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军部行文香港司令,于其家门口作一记号,禁止日军进入。粮食紧缺时,又派人送来两袋大米。但先生决然将大米推出门外,拒不接受。”第二是据说“香港日人以日金四十万圆强付寅恪办东方文化学院,寅恪力拒之,获免。”
香港非久留之地,陈寅恪后来乔装为塾师,秘密乘船逃离香港,绕道澳门,经广州湾,于1942年抵达桂林执教于广西大学。
中国人是最重民族气节的。其人有才,气节也好,人们才会敬重他。其人有才,气节不行,不但不为人们所重,还为人们所不齿。中国人再开放,接受外来的思想文化再多,这个传统也不会丢掉。
与后来成为世人敬仰的大师陈寅恪不同命运的是,在1939年的香港,有另一个文化人虽也曾叱咤风云,但他留下的是一生不光彩的历史。这是因为,他不单是文化人,而且是一个政治人物,在大是大非的年代里,站错了队。他就是胡兰成。
胡兰成主要政治活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收入《战难和亦不易》一书中,打头一篇文章,题为《我们的郑重声明》,撰于1939年1月3日。这是胡兰成为《南华日报》写的一篇社评。文章开头就亮出观点:抗议国民党中常会(应为中执会,下同)关于开除汪精卫党籍的决议。他指责国民党中常会“破坏党章”。并为汪精卫辩护说,汪的“艳电”不过是“建议”而已;他的“建议”完全“合法”。
1939年1月,胡兰成在香港《南华日报》上,以“流沙”为名,一篇接一篇地发表社论:《和议与统一》、《国民党切勿自暴自弃》、《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言》……
胡兰成深受汪精卫老婆陈璧君的赏识。1939年2月,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到香港,又把胡兰成找去,当即将他的薪水增到每月三百六十元港币,另有二千元机密费。
不久之后,汪精卫在上海筹组伪政权,电邀胡兰成任侍从秘书。5月,胡兰成离开香港追随汪精卫。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胡兰成任汪伪宣传部政务次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伪法制局局长,有汪精卫“文胆”之称谓,汪精卫称胡为“兰成先生”,经常向他“殷殷垂询”。
在一段时间里,胡兰成的名字还和“名扬天下”的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梁鸿志、林柏生等人并列。其甚至还自称“稳定政论家第一把交椅子”,至于他的“政论”论些什么?
胡兰成在《和平运动的把握》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目前最担心的是亡国,因为抗战不能救亡,所以要和平。”又说,战则中日两伤,和则中日两利。他举了一个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沙俄压迫土耳其,土耳其也不忍让,结果“弄到两国抓住各人的辫子一同跌入世界大战的漩涡”。胡兰成要中国人民吸取这个“教训”,放弃抗战,委曲求全,以免中日两国互相抓住对方的辫子一同跌入深渊。
胡兰成在民族大义面前,站在了汪精卫一边,因其言行,被冠以汉奸之名。但其又是才子型的散文作家,关于他的评价就更多,更激烈了,辩证的看法说: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也有人干脆的说:看了其文,更鄙其人。
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是如何作出的呢?汪精卫的“艳电”出来,胡兰成后来回忆说,那一日,他“一人搭缆车到香港山顶,在树下一块大石上坐了好一回,但亦没有甚么可思索的,单是那天的天气晴和,胸中杂念都尽,对于世事的是非成败有一种清洁的态度,下山来我就答应参加了”。赌徒最终掷出了骰子,到头来输了一生声名。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不食,是非,汪精卫,日粮,陈寅恪,胡兰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