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居正铜像
他在王朝颓败之际临危制变,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明朝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张居正出任首辅。这个出身湖北江陵的农家子弟,自幼就以神童蜚声乡里,十岁通读四书五经,十三岁作《咏竹》绝句自喻,显示了年少时心怀远志。果然,他在十六岁时便成为了最年轻的举人。
少年得志,壮年入阁,运筹帷幄,才智明决,清人如是评价张居正,“起衰振隳,纲纪修明,海内殷阜,居正之力也。”在首辅之位,他合一赋税,行“一条鞭法”。他整顿吏治,他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仅万历九年,即裁掉中央冗官419人,地方冗官902人。他严格考核制度,加强人事管理,规定凡因循守旧、虚报矫饰之官,虽浮誉素隆,考绩亦列下等罢免之。他认为:“赏罚功罪,须至公至平,人心乃服,人心服,而后可责其命。”军事上,他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有人感提拔之恩而给他送礼,他“明己之无私”,一概严拒。他入内阁乃徐阶所荐,但当徐阶亲属阻碍丈量土地时,他不徇私情,令地方官依法行事,显示了他的魄力和正直。
然而,在赞誉的背后也掺杂了诋毁的声音,在《万历野获编》、《涌幢小品》、《五杂俎》、《定陵注略》、《寄园寄所寄》等明清笔记中,人们对他是非功过的评论,众口交攻,相互抵捂,不胜其多。其中,就有他儿子是否在科场上作弊的责难。
汤显祖,一样的年轻即有才俊美名,为人正直,却在28 岁和 31 岁时,两次上京应试,两次名落孙山,因为他没有答应在试场上帮张居正的儿子作弊。一五七七年,汤显祖第三次进京会试,张居正为了安排自己儿子及第,企图罗致一批青年才俊,纳入“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巩固日后的统治架构,也为儿子的政治前途建立后援基础,更为迫切的是,张居正身为首相,子弟高中科举,难免瓜田李下,让人怀疑有营私舞弊之嫌。结纳前来赶考的天下名士,一来显示自己礼贤下士,二来可把应考的精英收在自己旗下,三来又能陪衬出自己儿子这一榜都是高才士,让天下人无话可说。张居正罗致的就有汤显祖及其好友沈懋学,显祖拒绝了邀请,而沈懋学则成了相府贵客。发榜的结果是,汤显祖名落孙山,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一甲第二名。又过了三年,到了一五八年,汤显祖四度进京会试。张居正的三儿懋修也参加这次会试,又来邀请显祖了,而且一再到旅邸来拜访。张府再三垂青,礼数不可谓薄,然而显祖却“报谒不遇”,避开接触的机会。根据邹迪光的《汤义仍先生传》,张府再次罗致,“复啖以巍甲”,而汤显祖仍旧不应。这一次发榜,显祖仍旧落第,张懋修以一甲一名赐进士及第,独占鳌头,荣登状元高位。张居正的长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进士之列。
海瑞,这位与张居正政见相合,推行“一条鞭法”等都是雷厉风行,为人都刚正不阿的人物,却被张居当作异己一样极力排斥,被投闲置散。因为,万历元年,六十岁的海瑞在离京城万里的家乡琼山写了一封信给准备主持次年会试的大学士吕调阳,希望吕主持公道,不要在会试中作弊来阿谀权臣。而正好,宰相张居正的儿子应考,作不成弊,没考上。张居正把帐算在海瑞的身上,从此怀恨在心。当有人推荐起用海瑞时,张便从中作梗,加以阻止。加上后来又有人借海瑞的名义来批评张居正“夺情”(父死不守孝而继续做官),海瑞更成了张的眼中钉。
《泾林续记》中记载:明代科场最严,考官原本很谨慎,不敢受权贵私托而作弊。及张居正为宰辅,以神宗年幼,他独揽朝纲,无顾忌,考前先将字眼密授考官,许以升赏,让考官录取他的儿子……
大多科场弊事的发生,本身就是权力和利益相勾结的产物。张居正权倾一时,其子及党羽子弟参加科举,“尚书巡抚以下,日夕候门”,“监试御史为之传递文字”。连考官都一齐帮忙作弊,岂有不中之理。张居正的三个儿子都以“高分录取”。
万历五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回乡守丧,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守灵。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虽然最后在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免于守灵。张居正死后立刻被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张居正或许并非像自我标榜的那样“无私”、“至公至平”,在关键问题上也要不择手段地以权谋私。两个儿子蝉联状元、榜眼,是否暗通关节等等,有的责难,有的辩解,张居正非荣辱集于一身,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关键字: 内容标签:谋私,清官,舞弊,才俊,打压,张居正,科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光绪选妃 慈禧操盘 貌美如花没有海选资格||上一篇:清朝的“士不知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