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开元盛世有多盛?

编辑:秋痕 来源:星岛环球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让李旦成为了皇帝,然而,仅仅两年之后,睿宗李旦就让将江山让于李隆基。即位之初,李隆基首先要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太平公主。当时太平公主权倾朝野,“宰相七人,四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双方的矛盾终于不可避免的激化了,当李隆基获悉“公主欲在公元713年7月4日作乱”时,即刻先发制人。结果大获全胜。斩杀公主党徒常元楷,李慈,萧至忠等人,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 
  李隆基在惊涛骇浪的宫廷斗争中显示出了非凡的魄力,年方27岁,血气方刚的他,立即扬威皇权“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并流放郭元振,斩杀唐绍,并逐步将功臣,诸王调离出京城,充任地方行政长官。李隆基的皇权迅速得到了稳固,这时候,他就可以全力以赴振兴朝纲了。
  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文武百官早已渴望新君能够振衰起弊,刷新政治。玄宗没有让人失望,充分显示出了一副励精图治的明君派头。他以史为鉴,广开言路,任人唯贤。以姚崇、宋璟、韩休等人为相。这些人都是忠君爱国之士,既刚毅正直,又有治国安邦之才,经世之略。史称:“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欤”。
  在他们的辅助之下,玄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提倡节俭,禁仰奢縻。沙汰僧尼,禁止新建佛寺及铸佛写经,限制和削减赐给食实封的封主及所得封户,禁止封家直接苛索封户,改为政府向封户征收租调,封家至官府领取。一系列得力的措施一扫朝廷阴霾,唐帝国政经蒸蒸日上,国力日隆。
  《旧唐书》载,玄宗即位后,“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收兵而责帅,明军法也;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庙堂之上,无非经济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文。昌言嘉谟,日闻于献纳;长绺远驭,志在于升平。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
  唐玄宗不固执已见,不墨守成规,他虽然一再重申田令,但在括户时,又不刻板地坚持唐初有关田地、户籍的法令。他废府兵,改行募兵,表现出非凡的才干、智慧和魄力,正因为如此,他凭藉历史提供的客观条件,成为著名的盛世之君。
  在他统治的天宝(742-755)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五千多万。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要知道当时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不到三百万。而地中海的人口在16世纪的时候,才五千万至六千万。人口众多,体现了盛唐强大的生产力。
  养活这庞大人口的是唐帝国广阔的耕地。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 
  唐帝国国势强盛,四海咸服,八方来仪。《唐六典》列举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蕃国高达七十国,这些国家既有东亚的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诸国,还包括了当时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甚至是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也与唐帝国建立了联系。一时间,海内繁荣,商贾云集,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
  文教事业也适时的发展起来。民间爱书成风,《新唐书》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此外,政府提倡教育,广设公私学堂,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这样推行政教的结果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
  大唐帝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教兴隆,时人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年逾三纪,可谓太平。”杜甫《忆昔》诗写下了这一派盛世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开元,有多,盛世
下一篇:文明的摇篮不断争战 巴比伦之地一再被蹂躏||上一篇:泽东晚年的预言:将来谁也压不住邓小平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