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刀币取象游牧民族刀具 巧妙构思六面成规

编辑:秋痕 来源:星岛环球
 
春秋战国时期铸行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刀币,又称刀布。刀币的这一形状应是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从世界货币史资料看,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齐桓公执政期间,多次与少数民族交兵,而山戎一次就“献金于子牙父百车”。这些“最重要的外来交换品”大量的流入了齐国。
  齐国东临渤海,西连中原,北接幽燕,交通戎狄,得渔盐之利,出现了商品交流的繁荣景象。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游牧民族的货币造型铸行了刀币,在全国流通使用。不过,刀币并非齐国唯一流通的货币,一起流通使用的还有青铜贝、骨贝、海贝、滑石贝等古老的货币。刀币应是大面值的带支票性质的货币。
  刀币的形象平稳周正、丰满、圆润,设计和构想都让人赞叹。《周礼·考工记》中说“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也就是说,因为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只要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就可组成一个圆环。
  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燕国境内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当时燕昭王接纳人才,在位时开拓疆土。燕昭王后来派遣乐毅伐齐,占齐国七十二城,达六年之久。刀币的流通范围在战争中被扩大了。   
  燕地使用“刀币”应当在千年以上,前后共经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区可谓安定得多。只是地处偏僻,工艺落后,其刀币略显粗糙。燕国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长,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简单或无文,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故又称“匈奴刀”。“匈奴刀”现在多藏于日本。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刀币,成规,游牧民族,刀具,构思,巧妙
下一篇:刘邦足浴 王莽染发——中国古代的新潮风尚||上一篇:古代监狱:恐怖支撑的腐败场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