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双筷子在毛泽东看来,无疑有着深刻的涵义。
《纵横》2005年第4期曾刊载黄禹康的文章,叙述的是当年曾作为贴身卫士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李家骥所回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刚刚胜利指挥完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毛泽东,还来不及抖落干净身上的战争硝烟,1949年12月就匆匆踏上了苏联“老大哥”的国土,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行程万里的出国远行。
登上苏联的专列驶过第一站奥特堡尔后,已到了吃饭的时间。“好啊,我们要吃洋饭了。”毛泽东风趣地转向李家骥:“家骥,你喜欢吃西餐吗?”
李家骥说:“喜欢,不过西餐不如中国菜好吃。主席如果不习惯西餐,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厨师搞一点。”“不,不能吃我们的,还是吃他们的饭,这也是个礼节嘛。刚坐上人家的车,就用我们的大师傅自己做,不大好。”毛泽东摆了摆手,又对李家骥吩咐说:“叫他们多搞几个人的饭菜,让陈伯达、师哲、叶子龙、汪东兴跟我一块吃饭,你也和我一块吃。”
一会儿,苏联厨师就把饭菜准备好了。这次为毛泽东服务的是斯大林身边、也颇受斯大林喜欢的一位老服务员。毛泽东微笑地握住老服务员的手:“谢谢你啊,老同志。”老服务员看着平易近人的中国领袖,感动得连连说道:“谢谢毛泽东同志,谢谢毛泽东同志。”
落座后,毛泽东一手拿着西餐刀,一手拿着李家骥特意为他准备的筷子,谈笑风生:“你们说这两样东西哪种好啊?”
翻译师哲回答说:“用习惯了,两种都好。”毛泽东侧脸又问以教授身份随访苏联的陈伯达:“你说哪种好啊,陈教授?”陈伯达正把一大块肉送到嘴里,他本来难懂的福建口音更加含混不清:“筷、筷子好。”
毛泽东接过陈伯达的话,对筷子发表了一番宏论:“我认为也是筷子好。第一经济,不用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用一根树枝或一根竹子削一下就是一双筷子,而且还反映了中华民族节俭的精神。第二大众化,中国老百姓都用它,富人不用,他们用的是象牙筷子,和我们说的有区别。第三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不用防盗。”
毛泽东的“食”之道
毛泽东说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人,人跟其它动物就有这个区别”。
毛泽东的生活习性是地地道道的韶山特色。少年时期,父亲的吝啬和聚财,让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过着清教徒一样的生活——除了四时八节和来客的日子,桌子上是不见荤腥的,就连食用油也是从山里摘了菜籽榨出来的清油。在这点上最能忍受的是他的母亲,最能克制食欲的是父亲,最不可理解的是毛泽东。
据1936年毛泽东自己对美国记者斯诺讲:“他的父亲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他节攒了每一个铜板,后来又买了一块地,并雇了两个农民。他每天定量给他们饭吃,每月加一次餐,即一盘煮好的米饭与一点鸡蛋——但从来没有肉”。而对毛泽东,他既不给肉也不给鸡蛋。尽管到后来,他家条件已很好,也算他们那个小村庄的一个富户,但一家人吃的还是很节俭。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尽管与父亲格格不入,在怨恨父亲的自私的同时,他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许多特征。如性格上强悍、坚韧、倔傲、无所谓惧。。在衣食方面,毛泽东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节俭、勤劳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少年时代毛泽东以食素为主。一年四季的主食为稻米、杂以红薯、蚕豆。蔬菜一年四季总有不同,如白菜、牛皮菜,丝瓜、苦瓜、南瓜、坛子菜等。只有辣椒是他父亲唯一不加以限制的食物,毛泽东吃辣椒很有名,这也是他在家乡养成的习性。
毛泽东少年时期在衣食方面形成的这些俭朴,一直延续到他做为一个国家的领袖后,依旧未改。毛泽东进京后,每餐是四菜一汤,荤素各一半。荤菜一般有:米粉肉、红烧肉、鲤鱼、胖头鱼。素菜一般是辣椒、空心菜、苦瓜、菠菜、冬瓜等比较清淡些的。毛泽东没有饭后吃水果的习惯,更没有吃零食的习惯。红烧肉对毛泽东来说,是最好的补品,辣椒、他终身嗜好。
如果说毛泽东在饮食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那就是对红烧肉和辣椒的嗜好。馋的时候,一周左右要吃一顿红烧肉,他很少吃牛羊肉。
毛泽东在饮食方面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日两餐,这也是在家乡养成的习惯,为的是节约粮食。还有就是毛泽东喜欢用竹筷子,甚至出访苏联时,也要吩咐带上他的竹筷子。据他的卫士李家骥回忆:“毛泽东不仅不讲究吃的,而且五谷杂粮,冷饭剩饭都能吃,更不要说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无规律了……”但毛泽东从没有胃病而且吸收好,更没有听说闹肚子。
华文圈里的筷子
筷子是中华文化圈特有的餐具,它仅仅是由两根光滑的细棍。筷子在历史上出现不算早,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至少秦汉以前没有登上历史舞台。西汉时期我们先民开始使用筷子,当时称之为“箸”,多为竹、木制成,也有高档的,贵金属、象牙、玳瑁的筷子。我们今天使用的筷子与祖先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还是两根细细的木棍,只不过出现了用塑料等“高科技”的筷子而已。
筷子虽小,但只有经过相当的训练,才可以运转手部肌肉达到获取食物的目的,很多名家大师都对筷子赞不绝口。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认为筷子相对于刀叉具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它“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恰如其分的谨慎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它从不穿透食物,从不弄断食物,从不破坏食物,而只是提起食物,转动食物和移动食物……食物不再是需要施以暴力的捕猎对象”。
巴特的说法渗透着法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情调,他笔下的筷子似乎已经不是简单的餐具,而是一个楚楚动人,身材婀娜的美人了。西方人毕竟是西方人,不管巴特大师如果浪漫,都无法理解筷子在东方文化中深刻含义。对于发明它的中国来说,这种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餐具,承载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人生观。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宏论,筷子,毛泽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皇帝读什么书||上一篇: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赞黄几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