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出身于将宦之家,祖父杨暄曾任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杨敷曾任北周汾州刺史。杨素自幼胸怀大志,深为其叔祖北魏尚书仆射杨宽所看重,夸他将来当是“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隋书·杨素传)的人物。杨素少时勤奋好学,对古代典籍“研精不倦,多所通涉”。长大后,因为他的才学、胆识和谋略,而为北周重臣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加大都督。周武帝时;又破格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以后,杨素倍受重用,在为实现统一全国的长期战争中,杨素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华,成为有隋一代的著名军事将领。
开皇元年(581)二月,杨坚称帝伊始,为实现统一大业,抓紧进行南下灭陈的战争准备。此时,已身居上柱国之位的杨素,向朝廷“数进取陈之计”,受到隋文帝的高度重视,并被任命为信州总管,作灭陈准备工作。杨素奉命进驻永安(即信州治所,位于今四川奉节东)以后,立即调集大批工匠,制造舰船,训练水军。到开皇七年(587),共造出名为“五牙”(可容卒八百)、“黄龙”(可置兵百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种型号的战船数千艘,并训练出一支战斗力颇强的水上作战队伍。
开皇八年(588)十月,隋文帝部置南进事宜,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调集行军总管90人、水陆军51万8千人,兵分八路,拟从长江上、下游分两路进攻陈朝。
杨素亲率大批舟师自永安乘流东进,直趋长江三峡,迅速进抵西陵峡之流头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陈将戚欣见隋军来势迅猛,便以数千兵力和百余艘“青龙”战船,扼守狼尾滩,企图阻遏隋军东进。狼尾滩地形险峭,易守难攻,隋将见此皆生畏惧。
杨素深知“胜负大计,在此一举”,鉴于白天行动易被陈军窥察虚实,他决定夜袭陈军。入夜,杨素派遣开府仪同三司王长袭率步兵从南岸进攻戚欣之别栅,大将军刘仁恩率骑兵从北岸直趋白沙,而杨素自率“黄龙”战船数千艘,顺长江“衔枚而下”,以水陆并进之迅猛攻势,于拂晓时分一举袭占狼尾滩;戚欣猝不及防,兵败而逃,陈军数千守兵全部被俘。
杨素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将所俘人员“劳而遣之”,全部释放;并严明军纪,做到“秋毫不犯”,从而收到“陈人大悦”的效果。隋军乘胜东进,前后历经四十余战,最终于开皇九年(589)正月,击败岐亭之陈守军,隋军大队舰船继续乘流东下,连克安蜀(今湖北宜昌西)、荆门等地,切断了长江上游陈军东撤入援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之路,使长江下游以行军元帅杨广为指挥的另一路隋军顺利渡江,并攻占陈都建康。
开皇十年(590)十一月,长江以南地区原陈朝一些豪强大族势力,发动叛乱,“大者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他们攻打州县,执杀隋官。隋文帝沼令以内史令、越国公杨素为行军总管,率领大军进讨。为了顺利渡江作战,杨素先派仪同三司麦铁杖乘夜潜渡长江“觇贼中消息”(《隋书·麦铁杖传》)。在查明敌情之后,杨素亲率水师自扬子津(长江渡口,在今江苏扬州东南)渡江进攻京口(今江苏镇江),大败“以盛兵据京口”的朱英问,首战告捷。尔后,乘胜南进,击败晋陵(今江苏常州)的顾世兴,生擒其将鲍迁,俘敌三千余人;接着,又平定了据守无锡(今属江苏)的叶略。此时,据守吴郡(今江苏苏州西南)的沈玄懀及沈杰等人以兵围攻苏州(今属江苏),隋苏州刺史皇甫绩屡战不利,杨素率兵急速救援,沈玄憎败走南沙(今上海崇明南)。杨素率兵乘胜追击,于松江(今上海吴淞江)活捉沈玄憎等人。
开皇十九年(599)二月,突厥达头可汗率领十余万骑兵南下侵扰,严重威胁隋朝北部边境安全。为了及时消除边患,隋文帝以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北上征讨。在讨论应敌对策时,诸将为防突厥骑兵的强大冲击力,皆拟因循古代成法,主张采取“以戎车步骑相参,与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的防御作战布势。杨素在听取了诸将众口一致的主张后,立即指出说:这种“方阵”战术,仅是防御自固之方,而非进攻取胜之道。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为骑阵”,并乘突厥军骄傲轻敌和初来立阵未稳之隙,指挥骑兵奋力攻击,大破突厥军,致“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仁寿元年(601)正月,突厥再次南犯,杨素受命为行军元帅,率领骑兵北出云州(治今山西大同)进行反击。在隋军强大攻势的接连打击下,突厥军力不能支而向北溃退。杨素挥军尾追不舍,并“候其顿舍未定,趣后骑掩击,大破之”,给南犯之突厥军以严重打击。自此以后,“突厥远遁,碛南无复虏庭”。
仁寿四年(604)八月,杨广即帝位后,镇守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汉王杨谅(隋文帝之第五子)举兵反叛。炀帝杨广诏以尚书左仆射杨素(仁寿元年正月,代高颖为尚书左仆射)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领步骑兵千万人直趋晋阳进讨杨谅。当时河东晋(治临汾,今属山西)、绎(治正平,今山西新绛)、吕(治城,今山西汾阳)三州皆在杨谅势力控制之下。为了阻挡杨素军的进攻,杨谅急忙派遣部将赵子开率兵十余万进屯高壁(今山西灵石南),凭险设栅断路,“布阵五十里”。杨素率军自长安东进渡过黄河后,根据实际敌情,一面各以二千兵分别箝制晋、绛、吕三州之杨谅势力;一面在令诸将正面临阵以吸引赵子开注意力的同时,“自引奇兵潜入霍山(今山西霍县东南)”,声东击西,迂回敌后,缘崖越谷,出敌不意,“直指其营”,鸣鼓纵火,突然袭击,歼敌数万人,赵子开率残部仓皇北逃。杨素乘胜挥军北进,屯据介休(今属山西)的谅属介州刺史梁修罗闻风畏惧,未战而弃城逃走。杨谅获悉赵子开败北的消息后,十分恐慌,匆忙率众十万自晋阳南下抵蒿泽(今山西平遥西,当时为湖泊),企图阻遏杨素军北进。但时遇大雨,杨谅未战先怯,退守清源(晋阳南三十里处)。杨素率军进击,大败杨谅军,生擒其将萧摩诃,歼灭其军一万八千人。杨谅无奈,退保晋阳,以求一逞。杨素迅即包围了晋阳城,以强大的攻势迫使杨谅“欲战不敢,求走无路,智力俱尽,面缚军门”,其余党相继被歼。
唐代史家魏征这样评价杨素:“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从杨素亲自指挥的攻陈作战、江南平叛、北击突厥、平定杨谅等重大战役中可以看出,深于谋略,善捉战机,不拘古法,因变制敌等,既是杨素用兵打仗的显著特点,也是其每战皆胜的重要原因。而他“驭戎严整”,治军得力,赏罚分明,则是其“战无不胜,称为名将”的又一重要原因。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战无不胜,谋略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开皇元年(581)二月,杨坚称帝伊始,为实现统一大业,抓紧进行南下灭陈的战争准备。此时,已身居上柱国之位的杨素,向朝廷“数进取陈之计”,受到隋文帝的高度重视,并被任命为信州总管,作灭陈准备工作。杨素奉命进驻永安(即信州治所,位于今四川奉节东)以后,立即调集大批工匠,制造舰船,训练水军。到开皇七年(587),共造出名为“五牙”(可容卒八百)、“黄龙”(可置兵百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种型号的战船数千艘,并训练出一支战斗力颇强的水上作战队伍。
开皇八年(588)十月,隋文帝部置南进事宜,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调集行军总管90人、水陆军51万8千人,兵分八路,拟从长江上、下游分两路进攻陈朝。
杨素亲率大批舟师自永安乘流东进,直趋长江三峡,迅速进抵西陵峡之流头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陈将戚欣见隋军来势迅猛,便以数千兵力和百余艘“青龙”战船,扼守狼尾滩,企图阻遏隋军东进。狼尾滩地形险峭,易守难攻,隋将见此皆生畏惧。
杨素深知“胜负大计,在此一举”,鉴于白天行动易被陈军窥察虚实,他决定夜袭陈军。入夜,杨素派遣开府仪同三司王长袭率步兵从南岸进攻戚欣之别栅,大将军刘仁恩率骑兵从北岸直趋白沙,而杨素自率“黄龙”战船数千艘,顺长江“衔枚而下”,以水陆并进之迅猛攻势,于拂晓时分一举袭占狼尾滩;戚欣猝不及防,兵败而逃,陈军数千守兵全部被俘。
杨素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将所俘人员“劳而遣之”,全部释放;并严明军纪,做到“秋毫不犯”,从而收到“陈人大悦”的效果。隋军乘胜东进,前后历经四十余战,最终于开皇九年(589)正月,击败岐亭之陈守军,隋军大队舰船继续乘流东下,连克安蜀(今湖北宜昌西)、荆门等地,切断了长江上游陈军东撤入援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之路,使长江下游以行军元帅杨广为指挥的另一路隋军顺利渡江,并攻占陈都建康。
开皇十年(590)十一月,长江以南地区原陈朝一些豪强大族势力,发动叛乱,“大者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他们攻打州县,执杀隋官。隋文帝沼令以内史令、越国公杨素为行军总管,率领大军进讨。为了顺利渡江作战,杨素先派仪同三司麦铁杖乘夜潜渡长江“觇贼中消息”(《隋书·麦铁杖传》)。在查明敌情之后,杨素亲率水师自扬子津(长江渡口,在今江苏扬州东南)渡江进攻京口(今江苏镇江),大败“以盛兵据京口”的朱英问,首战告捷。尔后,乘胜南进,击败晋陵(今江苏常州)的顾世兴,生擒其将鲍迁,俘敌三千余人;接着,又平定了据守无锡(今属江苏)的叶略。此时,据守吴郡(今江苏苏州西南)的沈玄懀及沈杰等人以兵围攻苏州(今属江苏),隋苏州刺史皇甫绩屡战不利,杨素率兵急速救援,沈玄憎败走南沙(今上海崇明南)。杨素率兵乘胜追击,于松江(今上海吴淞江)活捉沈玄憎等人。
开皇十九年(599)二月,突厥达头可汗率领十余万骑兵南下侵扰,严重威胁隋朝北部边境安全。为了及时消除边患,隋文帝以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北上征讨。在讨论应敌对策时,诸将为防突厥骑兵的强大冲击力,皆拟因循古代成法,主张采取“以戎车步骑相参,与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的防御作战布势。杨素在听取了诸将众口一致的主张后,立即指出说:这种“方阵”战术,仅是防御自固之方,而非进攻取胜之道。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为骑阵”,并乘突厥军骄傲轻敌和初来立阵未稳之隙,指挥骑兵奋力攻击,大破突厥军,致“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仁寿元年(601)正月,突厥再次南犯,杨素受命为行军元帅,率领骑兵北出云州(治今山西大同)进行反击。在隋军强大攻势的接连打击下,突厥军力不能支而向北溃退。杨素挥军尾追不舍,并“候其顿舍未定,趣后骑掩击,大破之”,给南犯之突厥军以严重打击。自此以后,“突厥远遁,碛南无复虏庭”。
仁寿四年(604)八月,杨广即帝位后,镇守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汉王杨谅(隋文帝之第五子)举兵反叛。炀帝杨广诏以尚书左仆射杨素(仁寿元年正月,代高颖为尚书左仆射)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领步骑兵千万人直趋晋阳进讨杨谅。当时河东晋(治临汾,今属山西)、绎(治正平,今山西新绛)、吕(治城,今山西汾阳)三州皆在杨谅势力控制之下。为了阻挡杨素军的进攻,杨谅急忙派遣部将赵子开率兵十余万进屯高壁(今山西灵石南),凭险设栅断路,“布阵五十里”。杨素率军自长安东进渡过黄河后,根据实际敌情,一面各以二千兵分别箝制晋、绛、吕三州之杨谅势力;一面在令诸将正面临阵以吸引赵子开注意力的同时,“自引奇兵潜入霍山(今山西霍县东南)”,声东击西,迂回敌后,缘崖越谷,出敌不意,“直指其营”,鸣鼓纵火,突然袭击,歼敌数万人,赵子开率残部仓皇北逃。杨素乘胜挥军北进,屯据介休(今属山西)的谅属介州刺史梁修罗闻风畏惧,未战而弃城逃走。杨谅获悉赵子开败北的消息后,十分恐慌,匆忙率众十万自晋阳南下抵蒿泽(今山西平遥西,当时为湖泊),企图阻遏杨素军北进。但时遇大雨,杨谅未战先怯,退守清源(晋阳南三十里处)。杨素率军进击,大败杨谅军,生擒其将萧摩诃,歼灭其军一万八千人。杨谅无奈,退保晋阳,以求一逞。杨素迅即包围了晋阳城,以强大的攻势迫使杨谅“欲战不敢,求走无路,智力俱尽,面缚军门”,其余党相继被歼。
唐代史家魏征这样评价杨素:“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从杨素亲自指挥的攻陈作战、江南平叛、北击突厥、平定杨谅等重大战役中可以看出,深于谋略,善捉战机,不拘古法,因变制敌等,既是杨素用兵打仗的显著特点,也是其每战皆胜的重要原因。而他“驭戎严整”,治军得力,赏罚分明,则是其“战无不胜,称为名将”的又一重要原因。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战无不胜,谋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中国冷兵器时代十大勇将||上一篇:梁武帝 博善名庙里“舍身”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