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魏晋时期的疫情危机处理

编辑:秋痕 来源:星岛环球
 
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疫病流行,人们已经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和疫病爆发的自然原因,即夏季多雨和炎热有可能使人们水土不服而感染疫病。疫病的危害性是惨烈的,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思考,并采取多种措施来救助疫病患者,还总结出了一些医药救治的办法。 
  曹魏政权建立后,见诸记载的疫病流行大多发生在京师洛阳。曹操死后,因“又有疾疠,于是军中骚动”。(《魏书·贾逵传》裴注引《魏略》)黄初四年(223年)三月,“是月大疫”。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夏四月,大疫”。青龙三年正月,“京都大疫”。(《魏书·明帝纪》)因此,《晋书·天文志下》云:青龙二年,“是年夏及冬,大疫。”曹魏时期爆发的这两次疫病流行,史书没有记述其危害程度。到齐王芳正始十年(249年)秋天又发生了疫病流行,其中声名显赫的王弼“其秋遇疠疾亡,时年二十四”。(《魏书·钟会传附王弼传》)可见疫病流行危害之惨烈。
  西晋是疫情大爆发时期,危害大、波及地区广的疫病大规模流行。有一次疫病流行甚至也感染了晋武帝,史称“先是,帝不豫,及瘳,群臣上寿”。在疫病被治愈群臣祝寿之际,晋武帝感慨万千,下诏曰:“每念顷遇疫气死亡,为之怆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下,疫病随之而来。这些疫病流行大多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往往使人口大量死亡。疫情大多集中在冬春季节更替之时。
  面对疫病流行所带来的种种灾难,政府及社会各阶层都采取了力所能及的措施来救治疫病患者。首先,统治者多次颁布诏令对遭受疫病威胁的民众予以救助。建安十四年(209年)秋,曹操下令对遭受疫病死亡的将士家属进行抚恤,“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四月曹操所颁行的令中对于因疫病而死的民众给予更多的优抚,“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是较高的待遇了。
  除了政府救助外,民间的救助也见诸记载。西晋末年由于战乱,韦泓“亲属遇饥疫并尽”,他后来到洛阳,依托应詹,“詹与分甘共苦,情若弟兄”。(《应詹传》)还有用医药救助百姓的。北齐时,赵州人李士谦在灾荒之年全力救助民众,“凶年散谷至万余石,合诸药以救疾疠,如此积三十年”。(《李孝伯传附谧子士谦传》)
  民众也自我救助,他们对疫病流行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曹魏时期,华佗弟子吴普所述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了一些可以疗治疫病的药物,如“升麻”,“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邪蛊毒”。(《升麻》)“木香”,“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木香》)
  人们还认识到小豆防治疫病的功用。《杂五行书》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二七颗,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验。”这是在饮用水方面防治疫病流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魏晋,疫情,时期,危机
下一篇:歧视胡人称之为“狐” 安禄山为此异常敏感||上一篇:张学良的另一次未遂兵谏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