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后蜀主孟昶的桃符与朱元璋的春联

编辑:秋痕 来源:中华五千年
 

众所周知,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关于“神荼”、“郁垒”二神,以及桃木,又是有典故的。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 “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因此到了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卧室门上的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朝,春联受到了推广应用。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中描绘当时百姓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宋元朝时期,宫庭、宦门、寺庙等也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楹就是柱子)。同时应酬的寿联、挽联等也开始产生了。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朱元璋的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人们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关键字: 内容标签:桃符,春联,朱元璋,后蜀主孟昶
下一篇:“离离原上草”揭秘身份 白居易是王族的后裔||上一篇:求学剑桥的金庸:大家也可做学生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