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阎锡山:“山西王”的起伏跌宕

编辑:Jina 来源:环球人物
 
“山西王”成了中原大战的主角

  1928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三巨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并排坐在一起,留下了现代史上一张重要的合影。

  三人均正襟危坐,蒋居中,冯在左,阎在右。蒋一身戎装,笔挺而讲究,人比冯、阎瘦弱,坐在两人之间显得略带拘谨;冯身躯魁梧,但衣着随意,粗布简装衬出满脸的憨厚与朴实;阎与蒋一样,也是一身戎装,但看上去持重而老道。颇具代表性的一幕场景。三副形态,三种风格,在北洋军阀时代与国民党时代交替之际,碰撞交叉,书写历史

  然而,所谓盟友,转眼间即剑拔弩张。1930年4月29日,阎锡山、冯玉祥分别向晋军和西北军下达了向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军开始总攻击的命令。1928年坐在一起的三巨头蒋、冯、阎,在经过两年的讨价还价、不和、摩擦之后,终于爆发了中原大战。据史书称,此次大战历时7个月,双方投入兵力110多万,战争波及20余省,死伤官兵30余万。

  “山西王”阎锡山顿时成了1930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位主角。1930年5月19日出版的《时代》,遂选择阎锡山作为封面人物。

  有意思的是,这一期的《时代》以《重新开战》为题报道这场大战时,没有分析引发战争的政治和军事原因,而是以美国北方的佛蒙特人和南方的弗吉尼亚人之间的区别,来比喻中国的南方人与北方人,从彼此不同的性格来描叙和解释战争的起因。这一视角虽然别致,活泼的笔调也使报道别具一格,但总让人感到有些牵强和肤浅,似乎这样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仅仅是因为南北双方彼此性格的差异而发生:

  佛蒙特人和弗吉尼亚人彼此不会友好。在中国,高个子、魁梧、慢条斯理但却固执的北方人,看不起矮个子、瘦小而精明的南方人,反过来,南方人也看不起他们。上周,中国又一场大规模内战在南北之间爆发。从1911年的革命推翻皇帝以来,类似规模的大战以不同形式持续爆发。(《时代》1930年5月19日)

  为了证实所谓南、北方人性格之别与此次大战的关系,《时代》特地把出生于山西的阎锡山和出生于浙江的蒋介石的经历进行了比较:

  阎和蒋两人都在日本学习军事。他们两人都是东京帝国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两人均出自殷实家庭。两人都在1911年革命期间开始政治生涯……阎是一个中国的佛蒙特人,蒋则是一个中国的弗吉尼亚人。(《时代》1930年5月19日)

  军阀间斗智斗勇

  冯玉祥、阎锡山两人在酝酿、策划和发起中原大战之前关系的演变,堪称现代传奇。

  《时代》这样谈到盟友冯玉祥与阎锡山之间的关系:

  阎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他的许多方式是基督教式的。他乐于将儒学作为他的指导,但他对基督徒的态度很友善。他从不迟疑地与“基督元帅”冯结为同盟,在最近组成的由阎出任主席的北京政府中,冯出任军事长官。(《时代》1930年5月19日)

  虽是“盟友”,但如果要说阎锡山是“从不迟疑”地与冯玉祥结盟则不准确。这也事出有因。他们之间的传奇大都是在幕后演绎,情节与细节的痕迹要到全部过程结束之后才会渐渐显现出来。

  这是一对关系奇特的盟友。貌似亲密,实则心存芥蒂、勾心斗角、各取所需。冯行伍出身,靠自己的滚爬摔打,从一名底层士兵成长为一棵“大树”,拥有被海外媒体视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阎留学日本,在辛亥革命中一跃为山西督军,苦心经营山西,俨然是实力雄厚的“山西王”。前者有着敦厚、朴实、爽朗的外表,被人诋毁的善变,却也反映出捕捉时机的敏捷与聪颖,以及对新事物的嗜好和热诚;后者不张扬,不夸张,信奉“中庸之道”,实际上却是锋芒内敛,老谋深算,其精明与狡黠,非冯可比。

  现代传奇便是在这样一对盟友之间起承转合,演绎得无比生动。

  1929年5月,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的战争刚刚结束,冯玉祥即宣布反蒋。但战事未起,冯手下的几员大将转而支持蒋介石,冯玉祥在阎锡山的劝说下,不得不于5月28日匆匆通电下野。一直驻守山西静观事态的阎锡山,此时盛情邀请下野后的冯玉祥访问山西。6月21日,危难之中急需寻找盟友的冯玉祥,接受这一邀请,开始了山西之行。

  无疑,阎锡山是在打冯玉祥这张牌,以在蒋介石面前提高自己的分量;冯玉祥则意在借阎锡山之力来实现反蒋之目的。两人在8月商定共同讨蒋,冯军粮饷由阎供应,并约定一俟冯军抵达洛阳后,阎即通电表示态度,实行西北军和晋军的携手合作。

  分明是一步险棋。冯玉祥走进了阎锡山的掌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性格与计谋的较量,权力与金钱的诱惑,冯、阎之间情节曲折的一场大戏,拉开了序幕。

  出太原往北,过阳曲,穿忻州,即到阎锡山的家乡河边村。

  河边村过去属五台县,现在划归定襄县。将近200公里的路程,如今走高速公路,两个多小时即可抵达。遥想一个世纪前,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把阎锡山送走又迎回。1900年,18岁的阎锡山第一次离开家乡,是和父亲一起因躲债而落荒出走。他们走小路,搭一辆去太原拉废纸的铁轱辘车偷偷前往忻州,然后再经忻州前往太原。尔后,成为“山西王”的阎锡山,每当政局危难之时,总是喜欢回到河边村,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使自己从袁世凯称帝一直到直皖战争和两次直奉大战,都确保自己的“独立王国”处乱世而不倒。

  1929年9月30日,阎锡山又一次回到家乡河边村。这一次,他带来的“贵客”是冯玉祥。阎锡山把冯玉祥安排在邻村建安村,精心安排了欢迎场面,刻意在冯玉祥面前表现出友好与诚意。

  按照商定,寄寓阎锡山家乡的冯玉祥向他的西北军再次发出了伐蒋命令。1929年10月10日, 蒋冯战争正式爆发。

  然而,阎锡山却止步不前了。他又一次表现出自己的老谋深算。冯玉祥不知道,阎锡山在向他表现友好的同时,一直还在与蒋介石暗地交涉。阎历来善于伪装自己,迷惑对方,这一次依然如此。在冯玉祥到山西后,阎一方面与冯周旋,共商反蒋大计;另一方面为了迷惑蒋介石,还假意做出准备下野出国的样子,专程到北平检查身体,购置服装和用具,外人完全看不出一场大战正在密谋酝酿中。

  蒋介石其实未必不清楚阎与冯之间的真实心思,但他仍想分化他们。蒋暗地派人去太原,欲说服阎出兵反冯。蒋还亲赴北平与阎会晤,委任阎为全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在冯玉祥翘首以盼阎锡山出兵配合之时,11月5日,阎锡山却宣布就任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同时还在北平、太原等地召开“讨逆大会”,表示服从蒋介石;10日,太原各界又召开庆祝阎就任副总司令大会。阎锡山完全抛弃了冯玉祥。

  座上客顿时成了阶下囚。冯玉祥被软禁在建安村窄小的天地里。冯为了表示抗议,甚至从10月23日起开始绝食。他曾率随从执意前往太原,但阎的士兵将其团团围住,不予放行。士兵们在他的车前长跪不起,苦苦劝阻。冯觉无奈,只得重回软禁之地。与一个多月前初到河边村的热烈欢迎场面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独立反蒋的败局无法挽回。1929年12月1日,蒋军攻占陕州,冯军全部退回潼关以西。蒋冯战争以冯军失败而结束。

  然而,一切又在变化中。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1930年2月27日,阎锡山又通电讨蒋,与冯玉祥站在了同一战线。在通电反蒋的这一天,阎锡山专程来到建安村,向冯玉祥道歉。翌日,两人分别乘车回太原。为表示与阎锡山结盟的诚意,冯玉祥把夫人李德全和女儿留在太原,自己则在3月8日由阎派宪兵开道离开太原,9日从风陵渡过黄河,10日进潼关城。14日,冯、阎联合反蒋才由秘密筹划转为正式公开。

  硝烟弥漫之中充满戏剧性的内幕,外人如何知晓?唯为后人留下传奇。
    老谋深算者最终失算

  蒋、冯、阎中原大战,最终以冯、阎失败而结束。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人物,是“张之后的张”——张学良。1930年9月18日,被蒋介石任命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通电拥蒋,派东北军入关,10天内占领了平津和华北地区。11月4日,阎、冯联名致电张学良,声明即日下野,释权归田。中原大战失败后,晋军、西北军分别由张学良、蒋介石改编。桂系、冯、阎相继告败,中国已没有别的军阀可以向蒋挑战。蒋介石到此时成了真正的大赢家。

  冯玉祥创建的西北军,曾经叱咤风云20多年,如今全部瓦解。失去实力的冯,在中国的影响力从此日趋式微,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老谋深算的阎锡山,这一次彻底失算了。他精心经营近20年的“独立王国”,第一次遭到毁灭性打击,从不容许外省势力进入的山西,此时也无力拒绝其他军队的开进。此结局恐怕是阎锡山最难接受的。一直被视为谨慎、狡黠的“山西王”,在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时期的历次战争中,总是奉行“中立”政策,此次怎么会孤注一掷与冯玉祥联手,发起一场针对强大的蒋介石的战争?

  在选择阎锡山为封面人物时,《时代》所重视的正是他多年来统治山西的政绩和长期保持中立的策略:

  他是一位真正的“和平军阀”,这是他多年来的第一次战争,因此,上周公众的兴趣和同情,都集中在这位伟大的、长满胸毛的、操着浑厚嗓音的阎元帅身上。

  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实际上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在中国各军阀包围之中)。目前,尽管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为富裕,因而,这使他显得出类拔萃。他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时代》,1930年5月19日)

  这一报道并非虚言。在民国最初的20年间,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和奉行的中立策略,的确为山西带来了稳定与繁荣。正是这一与众不同的政策与努力,使山西令世人刮目相看,阎锡山从而也具备了发动中原大战的实力。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改变了阎锡山的一贯作风和策略。当读到的下面这段叙述时,我开始有些明白:

  8月,正当中原大战进行当中,6日,反蒋各派在北平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以汪精卫的改组派为主,同时有西山会议派和阎、冯的代表参加,组成了以汪精卫为首的7人常务委员会,决定组织中央政府,筹备召开国民会议,起草约法,并按照汪主党、阎主政、冯主军的分工,推举阎锡山为中央政府主席。9月9日上午9时9分,阎在北平就职。(《冯玉祥年谱》)

  值得注意的是,阎锡山所选定的就职时间——9月9日9时9分。在中国封建时代,帝王均以“九”为至尊,阎锡山此刻难道不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满足成为全国中央政府之尊的欲望?与蒋介石的势力划分引发的矛盾冲突也好,与冯玉祥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也好,能够靠自己的实力一夜之间走出山西“独立王国”,成为一国的政府首脑,恐怕是使阎锡山改变自己的一贯作风、贸然走出一步险棋的内在原因。

  对“九”的选择,并没有让阎锡山美梦延续。巧的是,在他就职典礼9天之后,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介石,把阎锡山和冯玉祥逼进了死胡同。这一与数字“九”有关的巧合,对于阎锡山无疑是一最大的嘲弄,且将之看作是他的盛衰史中的一段富有含义的插曲。

  时间的巧合,不只发生在阎锡山个人身上。

  张学良是在1930年9月18日通电支持蒋介石的,1年过后,1931年,还是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在1932年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2月29日,阎由河边村前往太原,宣誓就职,再度开始对山西的统治。失败过的阎锡山不会忘记教训,他回到了从前的自己,把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山西,暂时失去了与他人争天下的雄心。如今在河边村阎锡山故居的一对廊柱上,可以看到镌刻的一副阎锡山亲撰对联:“业宏根于识足,国健凭于计周。”其中的自省颇值得细细体味,不知是否为他在失败后撰就。

  蒋、冯、阎三人重新站到了一起。 握手—交恶—对阵—再握手……“山西王”的命运,就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中起伏跌宕。
    作者:李辉

关键字: 内容标签:起伏跌宕,山西,阎锡山
下一篇:法家·学者·政治家||上一篇:后唐庄宗三年亡国的教训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