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277年的统治。为什么在他成功之后,把他的王朝取名为“明”?在他诡异的眼神背后,隐藏着什么特别的玄机吗?朱元璋又该怎样收拾元朝末年军阀混战所留下的烂摊子?建立的大明国能否经受百废待兴的考验?
四大建国纲领建立明朝帝国 五大方略稳固明朝根基
明朝国号来源于明教
明朝的国号叫“大明”,“大明”和小明王有很大关系,朱元璋最初参加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奉的主是小明王韩林儿。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也叫做“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波斯人创立的。明教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义因素,它的经典有《二际三宗经》,宣传的是黑暗要被光明战胜,最后众生脱离苦海。明教在唐朝武则天延载年间,传到中国,但是一直神神秘秘,因为明教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下世。”
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为了保护自己,明教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白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了白莲社。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那么为什么红巾军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大多数的百姓投军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韩林儿被刘福通拥立,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们提出的口号有两句,叫“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山河奄有中华地”是指,元朝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他们把汉人、南人放在被压迫的地位,奄有中华地,让汉人能够与蒙古人平等地生活,恢复中华。“日月重开大宋天”,这宋朝的天下是以汉人为主体或者说汉人和各个民族平等生活的一个天下。
小明王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出世以后就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因此红巾军就把小明王奉为主。朱元璋为了韬晦,投入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也就与明教“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
*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于是,他派出部将廖永忠接小明王韩林儿到自己的大本营南京,但在来时的水路上,小明王却神秘地淹死。历史上,对于谋杀小明王的凶手一直众说纷纭。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后仍沿用小明王的称呼,定国号为“大明”,他究竟是为了掩人耳目,避免被人怀疑杀死了小明王,还是另有什么原因呢?
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么多的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为的是明王出世,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如果把“明”抛开,就失去了目标。所以“明”的口号不能扔掉,这个口号符合当时劳苦群众的意愿。
可是,朱元璋队伍中的知识分子,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指导治国。儒家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子不与怪力乱神”,儒家是反对佛教、反对道教,反对所有怪力乱神的。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明”已经不是小明王的“明”,他们把“明”字做了自己的解释。明是日,是月,中国古代从来就是祭日祭月,宣传皇权神授,我这个“明”堂堂正正。
第二,中国人相信五行之说。五行说北方是水德,南方是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胜,南方的朱元璋是以火德取胜。我这个火战胜你的水,火就是明,就是光明。经常有传说朱元璋伴随着火,朱元璋降生,邻居都看朱元璋家里的房子一片红光,邻居们认为是不是着火了赶快来救火,一看没有,生了个小孩。还有说朱元璋在寺庙里头,这个寺庙也是一片红光,旁边的人都认为这个寺庙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没有火,原来是朱元璋在里面。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宣传朱元璋是得了火德。
再有一个原因,朱元璋一定要把“明”这个位子占着。不能够让别人再利用明王来反对我,朱元璋自己就是明王!实际上小明王的“小”是朱元璋给加上的,朱元璋本身是大明的皇帝,他一定要让韩林儿成为“小明王”。
五大治国理想稳固明朝根基
*王朝的这个“明”字听起来的确很动听,生活已经困苦不堪的老百姓,会买朱元璋的账吗?他究竟要怎样收拾这个元朝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朱元璋在北伐檄文当中提出自己的建国纲领,说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民国的孙中山先生把它改造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作为同盟会的口号)朱元璋的纲领中包含着几层意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元朝的统治;“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要整顿秩序、建立法治,达到救济斯民的目的。从纲领看,第一条推翻元朝统治已经实现了。第二条整顿社会秩序,还要着手(去做)。第三条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也不是一句很容易做到的事。面对刚刚建国,这样一个战争之后的残破局面,朱元璋怎么做呢?朱元璋曾经说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这些话包含着朱元璋救济斯民的理想。
*当朱元璋在暂时度过最为困难的时刻之后,他终于要大干一番了。但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和庞大的人口,朱元璋有什么特别的手段?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一
发展生产 阜民之财
朱元璋向天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农桑是吃饭的问题,学校是精神教育的问题。如果地方官向京城、向长官汇报工作,没有农桑学校的数字和情况的报告,不合格。所以朱元璋曾经专门下了命令,怎么种庄稼,甚至怎么种树,一家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桑树,说种了枣树种了桑树即使没有粮食,到荒年的时候这个枣和桑也能够当饭吃。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二
节约开支 省民财力
南京天气非常热,夏天是火炉,朱元璋到各个衙门去视察,他的衣服经常被汗浸透。旁边有人给他拿着几套衣服,湿了以后就换,可是旁边的人看到他换下来的衣服没有一件新的。朱元璋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
朱元璋在宫里对宫女、对宦官们要求也非常严。一次他在地上发现有人把丝线扔到地下,他就把宫女都叫到身边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百姓的赋税,是百姓血汗所得,不允许如此浪费,再发现了重罚不饶。还有一次下雨,有两个宦官穿着新鞋在雨水里走,朱元璋看着非常心疼,把这个宦官叫过来,说这个鞋很便宜不值钱,但它是百姓的血汗,是从赋税当中给你们做的,拉出去打。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三
节省工役 减轻负担
节省工役,就是在皇宫里面修的宫殿不要求彩画,彩画要花很多钱。所有他用过的器物以铜代金,凡是要用金的地方用铜来代替,而且他下令各个王爷造王府的时候要爱惜民力,不要奢侈。他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四
宣传教化 加强法治
“民不教化则不知礼义”,怎么教化呢,朱元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明朝的学校制度非常完备,府、州、县一直到国家,各地都有学校,一直到边远的地方。甘肃武威县城里就有明朝初年建的太学,明朝初年立的碑!朱元璋的教化一直深入到民间基层。他立了“教民榜文”,教育百姓的一个榜文。这个榜文有“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榜文除了张贴以外,还利用残疾人、盲人到村子里去宣传。盲人就请小孩领着,手里摇着木铎走家串村,嘴里喊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打铃铛的人,各家各户到了年终的时候捐一点粮米,养活他。
其次,在民间实行“乡饮酒礼”。这个“礼”在周朝就开始实行,明朝又恢复起来,更加完备。就是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时候由当地的里长,或者粮长召集村民坐在一起,让最年长的人坐在上座为主宾,所有的人按照年岁大小排列。集中起来总结这一年村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是否孝敬了父母,是否不做非为,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过错轻的站着喝酒,不许坐下;再严重的,站着不许喝酒;再严重的给予惩罚。
第三,朱元璋为了改变元朝以来宽纵和混乱的秩序,编了两部书,一部书叫做《大诰》,把所有为非作歹的事情加以处理,把它作为案例写在《大诰》里面,编成《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他要求每家每户必须有一本,都要学。如果某人违反了法纪,官府要对他纠问,同时要问他你家里有没有《大诰》。如有,罪行减一等。其目的鼓励大家先要知法,知法以后才不犯法。另一部书叫《大明律》,《大明律》经过多年修订到洪武三十年最后定稿,也要求在全国的府州县学,学校里头学生要作为功课读《大明律》。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五
打击贪官 澄清吏治
*在朱元璋前四项治国理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节俭、细致、温和的皇帝,但他的严酷与恐怖让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惊世骇俗的皇帝。
朱元璋青年的时候生活在元朝末年,见到元朝官场的败坏,深受官府欺压之苦。所以他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打击贪官污吏。
他建立了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官员,看看是称职、是疲软、是贪、是暴;
他建立了都察院,都察院有十三道都察御使,监督天下的官号召天下的百姓监督官员,允许百姓结帮结队到(京城)来告状,他亲自接见。三十人、五十人、上百人,他愿意接见,一个人两个人不行,因为他认为人多来代表民意。而如果各个关口、把守道路的这些人不让他们来的话,要治他们邀截实封的罪。而且这些百姓他接见了以后,他要按照百姓的说法加以处理。
同时他还使用严刑重法。规定官员贪污在60两银子以上的要把他处死,人皮剥下来里头装上草挂在公堂上。
但是,朱元璋的措施并不都有效。有一大批新的贵族要形成。功臣们、为他打天下的人封公封侯,有大量的赏赐、财产,他的子孙要封王、封公主、封驸马,他的亲属都重新走到和人民对立的一面。所以朱元璋自己想要建立一个“明王出世”的这样一个大明国,但是历史约束他逃不出历史的规律。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建立很多制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怎么办呢?迫不得已,使用严刑重法来治国。
作者:毛佩琦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朝,国号,而来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277年的统治。为什么在他成功之后,把他的王朝取名为“明”?在他诡异的眼神背后,隐藏着什么特别的玄机吗?朱元璋又该怎样收拾元朝末年军阀混战所留下的烂摊子?建立的大明国能否经受百废待兴的考验?
四大建国纲领建立明朝帝国 五大方略稳固明朝根基
明朝国号来源于明教
明朝的国号叫“大明”,“大明”和小明王有很大关系,朱元璋最初参加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奉的主是小明王韩林儿。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也叫做“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波斯人创立的。明教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义因素,它的经典有《二际三宗经》,宣传的是黑暗要被光明战胜,最后众生脱离苦海。明教在唐朝武则天延载年间,传到中国,但是一直神神秘秘,因为明教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下世。”
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为了保护自己,明教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白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了白莲社。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那么为什么红巾军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大多数的百姓投军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韩林儿被刘福通拥立,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们提出的口号有两句,叫“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山河奄有中华地”是指,元朝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他们把汉人、南人放在被压迫的地位,奄有中华地,让汉人能够与蒙古人平等地生活,恢复中华。“日月重开大宋天”,这宋朝的天下是以汉人为主体或者说汉人和各个民族平等生活的一个天下。
小明王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出世以后就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因此红巾军就把小明王奉为主。朱元璋为了韬晦,投入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也就与明教“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
*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于是,他派出部将廖永忠接小明王韩林儿到自己的大本营南京,但在来时的水路上,小明王却神秘地淹死。历史上,对于谋杀小明王的凶手一直众说纷纭。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后仍沿用小明王的称呼,定国号为“大明”,他究竟是为了掩人耳目,避免被人怀疑杀死了小明王,还是另有什么原因呢?
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么多的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为的是明王出世,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如果把“明”抛开,就失去了目标。所以“明”的口号不能扔掉,这个口号符合当时劳苦群众的意愿。
可是,朱元璋队伍中的知识分子,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指导治国。儒家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子不与怪力乱神”,儒家是反对佛教、反对道教,反对所有怪力乱神的。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明”已经不是小明王的“明”,他们把“明”字做了自己的解释。明是日,是月,中国古代从来就是祭日祭月,宣传皇权神授,我这个“明”堂堂正正。
第二,中国人相信五行之说。五行说北方是水德,南方是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胜,南方的朱元璋是以火德取胜。我这个火战胜你的水,火就是明,就是光明。经常有传说朱元璋伴随着火,朱元璋降生,邻居都看朱元璋家里的房子一片红光,邻居们认为是不是着火了赶快来救火,一看没有,生了个小孩。还有说朱元璋在寺庙里头,这个寺庙也是一片红光,旁边的人都认为这个寺庙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没有火,原来是朱元璋在里面。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宣传朱元璋是得了火德。
再有一个原因,朱元璋一定要把“明”这个位子占着。不能够让别人再利用明王来反对我,朱元璋自己就是明王!实际上小明王的“小”是朱元璋给加上的,朱元璋本身是大明的皇帝,他一定要让韩林儿成为“小明王”。
五大治国理想稳固明朝根基
*王朝的这个“明”字听起来的确很动听,生活已经困苦不堪的老百姓,会买朱元璋的账吗?他究竟要怎样收拾这个元朝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朱元璋在北伐檄文当中提出自己的建国纲领,说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民国的孙中山先生把它改造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作为同盟会的口号)朱元璋的纲领中包含着几层意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元朝的统治;“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要整顿秩序、建立法治,达到救济斯民的目的。从纲领看,第一条推翻元朝统治已经实现了。第二条整顿社会秩序,还要着手(去做)。第三条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也不是一句很容易做到的事。面对刚刚建国,这样一个战争之后的残破局面,朱元璋怎么做呢?朱元璋曾经说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这些话包含着朱元璋救济斯民的理想。
*当朱元璋在暂时度过最为困难的时刻之后,他终于要大干一番了。但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和庞大的人口,朱元璋有什么特别的手段?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一
发展生产 阜民之财
朱元璋向天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农桑是吃饭的问题,学校是精神教育的问题。如果地方官向京城、向长官汇报工作,没有农桑学校的数字和情况的报告,不合格。所以朱元璋曾经专门下了命令,怎么种庄稼,甚至怎么种树,一家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桑树,说种了枣树种了桑树即使没有粮食,到荒年的时候这个枣和桑也能够当饭吃。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二
节约开支 省民财力
南京天气非常热,夏天是火炉,朱元璋到各个衙门去视察,他的衣服经常被汗浸透。旁边有人给他拿着几套衣服,湿了以后就换,可是旁边的人看到他换下来的衣服没有一件新的。朱元璋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
朱元璋在宫里对宫女、对宦官们要求也非常严。一次他在地上发现有人把丝线扔到地下,他就把宫女都叫到身边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百姓的赋税,是百姓血汗所得,不允许如此浪费,再发现了重罚不饶。还有一次下雨,有两个宦官穿着新鞋在雨水里走,朱元璋看着非常心疼,把这个宦官叫过来,说这个鞋很便宜不值钱,但它是百姓的血汗,是从赋税当中给你们做的,拉出去打。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三
节省工役 减轻负担
节省工役,就是在皇宫里面修的宫殿不要求彩画,彩画要花很多钱。所有他用过的器物以铜代金,凡是要用金的地方用铜来代替,而且他下令各个王爷造王府的时候要爱惜民力,不要奢侈。他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四
宣传教化 加强法治
“民不教化则不知礼义”,怎么教化呢,朱元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明朝的学校制度非常完备,府、州、县一直到国家,各地都有学校,一直到边远的地方。甘肃武威县城里就有明朝初年建的太学,明朝初年立的碑!朱元璋的教化一直深入到民间基层。他立了“教民榜文”,教育百姓的一个榜文。这个榜文有“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榜文除了张贴以外,还利用残疾人、盲人到村子里去宣传。盲人就请小孩领着,手里摇着木铎走家串村,嘴里喊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打铃铛的人,各家各户到了年终的时候捐一点粮米,养活他。
其次,在民间实行“乡饮酒礼”。这个“礼”在周朝就开始实行,明朝又恢复起来,更加完备。就是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时候由当地的里长,或者粮长召集村民坐在一起,让最年长的人坐在上座为主宾,所有的人按照年岁大小排列。集中起来总结这一年村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是否孝敬了父母,是否不做非为,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过错轻的站着喝酒,不许坐下;再严重的,站着不许喝酒;再严重的给予惩罚。
第三,朱元璋为了改变元朝以来宽纵和混乱的秩序,编了两部书,一部书叫做《大诰》,把所有为非作歹的事情加以处理,把它作为案例写在《大诰》里面,编成《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他要求每家每户必须有一本,都要学。如果某人违反了法纪,官府要对他纠问,同时要问他你家里有没有《大诰》。如有,罪行减一等。其目的鼓励大家先要知法,知法以后才不犯法。另一部书叫《大明律》,《大明律》经过多年修订到洪武三十年最后定稿,也要求在全国的府州县学,学校里头学生要作为功课读《大明律》。
朱元璋治国理想之五
打击贪官 澄清吏治
*在朱元璋前四项治国理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节俭、细致、温和的皇帝,但他的严酷与恐怖让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惊世骇俗的皇帝。
朱元璋青年的时候生活在元朝末年,见到元朝官场的败坏,深受官府欺压之苦。所以他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打击贪官污吏。
他建立了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官员,看看是称职、是疲软、是贪、是暴;
他建立了都察院,都察院有十三道都察御使,监督天下的官号召天下的百姓监督官员,允许百姓结帮结队到(京城)来告状,他亲自接见。三十人、五十人、上百人,他愿意接见,一个人两个人不行,因为他认为人多来代表民意。而如果各个关口、把守道路的这些人不让他们来的话,要治他们邀截实封的罪。而且这些百姓他接见了以后,他要按照百姓的说法加以处理。
同时他还使用严刑重法。规定官员贪污在60两银子以上的要把他处死,人皮剥下来里头装上草挂在公堂上。
但是,朱元璋的措施并不都有效。有一大批新的贵族要形成。功臣们、为他打天下的人封公封侯,有大量的赏赐、财产,他的子孙要封王、封公主、封驸马,他的亲属都重新走到和人民对立的一面。所以朱元璋自己想要建立一个“明王出世”的这样一个大明国,但是历史约束他逃不出历史的规律。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建立很多制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怎么办呢?迫不得已,使用严刑重法来治国。
作者:毛佩琦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朝,国号,而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上一篇:历史没有如果:明朝可以免于灭亡的十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