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约公元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论起絮叨别人家家长里短的本事,司马迁可算是第一流的高手,惟有居委会的大妈或许才能跟他有一拼。然而一招呼到自己身上,司马迁就非常注重隐私保护了,绝少提及革命家史。因此尽管留下了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后人却几乎找不到什么他本人的先进事迹或绯闻情史,这是典型的“木匠家里没有好椅子”。
周游全国,立志完成史记
司马迁他们家祖上在周朝就是史官,到了他老爸司马谈那里,又端上了这个饭碗,所以司马迁是正经八百的史学世家出身。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小时候干过体力活,透着那么一股苦大仇深。不过过去的文人常爱把自个儿往劳动人民队伍里安,显得自己倍儿朴实。比如在乡下雇几个贫农给自己干活,明明是一地主,非说是自己回家亲自务农了。
所以司马迁到底修理过地球没有不好说,确凿的是,他10岁就开始读古文接受义务教育了。司马迁那个时代,恰好是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学定为主流文化的时候,老董比如今的易中天老师还火。司马迁家搬到京城后,学术界大腕董仲舒成了司马迁的导师,其他指点司马迁的人物也都是当时的文化名流,因此司马迁一上来专业基础就打得很扎实。
司马谈的收入在当时不算高,但司马迁到了20岁,老头子狠心下了血本,让司马迁来了一次全国大旅游。前些年时兴过一阵徒步走黄河、走长城什么的,今年有人又在重走唐僧取经的老路,说起来都是司马迁玩剩下的,而且人家没有企业赞助,全是自掏腰包。
不知道上路前老爹是怎么嘱咐司马迁的,反正在这次为期两年的自费旅行里,司马迁每到一个地方就考察风土人情,做了大量实地采访,好像就是为以后写《史记》在做准备一样。这时的司马迁绝对是一热血青年,走到屈原自杀的汨罗江边,他就感动得流眼泪;到了孔子老家,司马迁被当地学生举行的纪念孔子活动触动了灵魂,恨不能就地扎根落户,反正玩得极其投入。旅游回来司马迁就到国家机关正式上班了,小公务员一干就消磨了十多年青春。之后他去云南、四川出了趟长差,再回到老爸身边的时候,老头子已经病得不行了。临终前,司马谈按当时文化人的惯例先周公、孔子地缅怀了一通先烈,然后才点到正题:“我死之后,你一定会接上史官这个差使,我一辈子想写的大部头历史书,就只能靠你了!”司马迁大概早就明白,当初老爸花了大本钱的旅游不是白玩的,他立刻哭着答应:“咱虽然不成气候,但一定完成老人家这个心愿。”
力挺李陵,终于惨遭宫刑
老爸很有先见之明,司马迁38岁时果然接了他史官的班,顺理成章地开始准备写《史记》。等司马迁正式动笔,他已经42岁了。不料司马迁安心搞创作没几年,就在李陵的案子上栽了大跟斗,从此下半辈子都有了心理障碍。
李陵是著名牛人李广的孙子,跟他爷爷一样是一军事天才。汉武帝派自己的小舅子李广利进攻匈奴,想叫李陵负责后勤工作。李陵能耐大心气也高,主动提议说:“咱手下都是打架斗殴的大师,别浪费了。咱想自己领着他们单独跟匈奴开练,这样也能分担李广利的压力。”
不成想李广利的主力部队没打什么仗,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倒碰到了匈奴3万人的摩托化部队。李陵这帮人还真够凶悍,把3万匈奴兵打得落花流水。李陵的仗打得太嚣张了,匈奴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出动了8万人跟李陵玩命,以举国的兵力要把李陵放倒。李陵一点不含糊,边跑边打,又杀了上万匈奴士兵,一直打得连武器都没有了,实在没辙才投降了匈奴。
在历代一把手中数暴脾气,汉武帝的排名可以进TOP10,他一听李陵投降火就压不住,把李陵全家逮了起来,干部们也见风使舵说李陵不地道。汉武帝问司马迁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跟李陵没啥交情,连酒都没一起喝过一顿,偏偏觉得该说几句公道话:“李陵从来就是一爱国青年,现在只是走了背字,那些干部为了保自己的老婆孩子就落井下石,也太孙子了。李陵以五千步兵叫板匈奴全国的机械化部队,杀得敌人忙着收尸都来不及,弹尽粮绝还跟敌人死掐,这样的人上哪找去。即便现在李陵不得已投降了,也一定是在找机会回归祖国怀抱。”
汉武帝马上就不爱听了,连司马迁一起给下了大牢,就为了这么几句话,司马迁被判了个死刑。按汉朝规矩,判死刑想要免罪,要么交50万钱,要么选择被阉割。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想不死就得挨这一刀。那时的风气一点不像现在古装电视剧里那样,当公公的都跟开了保时捷似的拉风得不行,实情是把被阉割的人看得跟不是人差不多。司马迁觉得自己丢不起这么大的人,可老爹吩咐的《史记》还没完成,这么死了又没脸跟老爹交代。
在这个决定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司马迁脑袋里噌噌地冒出了周文王、孙膑、吕不韦等一系列英雄形象,这些人都是走麦城后写出了名著。司马迁一想,著作流芳百世的前辈们多半都遭过点罪,为这只能忍忍了,最终含愤接受了宫刑。
精神恍惚,死得不明不白
司马迁在大牢里蹲了3年,这个期间一直抓紧时间赶《史记》。但受刑给司马迁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觉得地球人都在看自己笑话。出狱后汉武帝让司马迁当了自己的秘书长,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太监担任的,明摆着是把司马迁也当成了太监。司马迁这下更受刺激了,经常精神恍惚,出了门就忘了自己想去哪,一想到自己受过宫刑就浑身出冷汗。
在这种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下,司马迁对政府工作完全心不在焉,所有心思都花在了自己的私活《史记》上。司马迁的朋友任安觉得他不对劲,就写信批评司马迁不安心本职工作、吊儿郎当。过了半年多,任安因为政治斗争犯事进了大牢,眼看着小命不保。司马迁这个时候给任安写了一封回信,把自己受刑后这些年的郁闷好一通大发泄。现在的很多经典语录都出自这封信,比如什么“士为知己者用”、“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类的,这封回信就是有名的《报任安书》。
这时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完成,这么发牢骚八成是破罐子破摔了,因为这很可能让司马迁再次惹火烧身。有传言说,就是由于司马迁的抱怨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他又被关了进去。后来汉武帝生病,请来的大仙说是因为监狱里有天子气冲撞了汉武帝。汉武帝一向是个痛快人,就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不管是什么罪统统宰了。有人猜测,二进宫的司马迁也可能就是在这次大扫荡里糊里糊涂被杀了。不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最后一次有据可查的活动痕迹,此后就没有了这位史学大宗师的确切下落。
《史记》被司马迁的女儿收藏在家里,第一个读者就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杨恽对外公这部大作崇拜得不行,经常看得热泪盈眶。汉武帝死了多年后,杨恽把《史记》献给了皇帝,世人这才见识到这部旷世奇书。
作者:王青笠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史记,下落不明,司马迁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论起絮叨别人家家长里短的本事,司马迁可算是第一流的高手,惟有居委会的大妈或许才能跟他有一拼。然而一招呼到自己身上,司马迁就非常注重隐私保护了,绝少提及革命家史。因此尽管留下了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后人却几乎找不到什么他本人的先进事迹或绯闻情史,这是典型的“木匠家里没有好椅子”。
周游全国,立志完成史记
司马迁他们家祖上在周朝就是史官,到了他老爸司马谈那里,又端上了这个饭碗,所以司马迁是正经八百的史学世家出身。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小时候干过体力活,透着那么一股苦大仇深。不过过去的文人常爱把自个儿往劳动人民队伍里安,显得自己倍儿朴实。比如在乡下雇几个贫农给自己干活,明明是一地主,非说是自己回家亲自务农了。
所以司马迁到底修理过地球没有不好说,确凿的是,他10岁就开始读古文接受义务教育了。司马迁那个时代,恰好是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学定为主流文化的时候,老董比如今的易中天老师还火。司马迁家搬到京城后,学术界大腕董仲舒成了司马迁的导师,其他指点司马迁的人物也都是当时的文化名流,因此司马迁一上来专业基础就打得很扎实。
司马谈的收入在当时不算高,但司马迁到了20岁,老头子狠心下了血本,让司马迁来了一次全国大旅游。前些年时兴过一阵徒步走黄河、走长城什么的,今年有人又在重走唐僧取经的老路,说起来都是司马迁玩剩下的,而且人家没有企业赞助,全是自掏腰包。
不知道上路前老爹是怎么嘱咐司马迁的,反正在这次为期两年的自费旅行里,司马迁每到一个地方就考察风土人情,做了大量实地采访,好像就是为以后写《史记》在做准备一样。这时的司马迁绝对是一热血青年,走到屈原自杀的汨罗江边,他就感动得流眼泪;到了孔子老家,司马迁被当地学生举行的纪念孔子活动触动了灵魂,恨不能就地扎根落户,反正玩得极其投入。旅游回来司马迁就到国家机关正式上班了,小公务员一干就消磨了十多年青春。之后他去云南、四川出了趟长差,再回到老爸身边的时候,老头子已经病得不行了。临终前,司马谈按当时文化人的惯例先周公、孔子地缅怀了一通先烈,然后才点到正题:“我死之后,你一定会接上史官这个差使,我一辈子想写的大部头历史书,就只能靠你了!”司马迁大概早就明白,当初老爸花了大本钱的旅游不是白玩的,他立刻哭着答应:“咱虽然不成气候,但一定完成老人家这个心愿。”
力挺李陵,终于惨遭宫刑
老爸很有先见之明,司马迁38岁时果然接了他史官的班,顺理成章地开始准备写《史记》。等司马迁正式动笔,他已经42岁了。不料司马迁安心搞创作没几年,就在李陵的案子上栽了大跟斗,从此下半辈子都有了心理障碍。
李陵是著名牛人李广的孙子,跟他爷爷一样是一军事天才。汉武帝派自己的小舅子李广利进攻匈奴,想叫李陵负责后勤工作。李陵能耐大心气也高,主动提议说:“咱手下都是打架斗殴的大师,别浪费了。咱想自己领着他们单独跟匈奴开练,这样也能分担李广利的压力。”
不成想李广利的主力部队没打什么仗,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倒碰到了匈奴3万人的摩托化部队。李陵这帮人还真够凶悍,把3万匈奴兵打得落花流水。李陵的仗打得太嚣张了,匈奴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出动了8万人跟李陵玩命,以举国的兵力要把李陵放倒。李陵一点不含糊,边跑边打,又杀了上万匈奴士兵,一直打得连武器都没有了,实在没辙才投降了匈奴。
在历代一把手中数暴脾气,汉武帝的排名可以进TOP10,他一听李陵投降火就压不住,把李陵全家逮了起来,干部们也见风使舵说李陵不地道。汉武帝问司马迁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跟李陵没啥交情,连酒都没一起喝过一顿,偏偏觉得该说几句公道话:“李陵从来就是一爱国青年,现在只是走了背字,那些干部为了保自己的老婆孩子就落井下石,也太孙子了。李陵以五千步兵叫板匈奴全国的机械化部队,杀得敌人忙着收尸都来不及,弹尽粮绝还跟敌人死掐,这样的人上哪找去。即便现在李陵不得已投降了,也一定是在找机会回归祖国怀抱。”
汉武帝马上就不爱听了,连司马迁一起给下了大牢,就为了这么几句话,司马迁被判了个死刑。按汉朝规矩,判死刑想要免罪,要么交50万钱,要么选择被阉割。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想不死就得挨这一刀。那时的风气一点不像现在古装电视剧里那样,当公公的都跟开了保时捷似的拉风得不行,实情是把被阉割的人看得跟不是人差不多。司马迁觉得自己丢不起这么大的人,可老爹吩咐的《史记》还没完成,这么死了又没脸跟老爹交代。
在这个决定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司马迁脑袋里噌噌地冒出了周文王、孙膑、吕不韦等一系列英雄形象,这些人都是走麦城后写出了名著。司马迁一想,著作流芳百世的前辈们多半都遭过点罪,为这只能忍忍了,最终含愤接受了宫刑。
精神恍惚,死得不明不白
司马迁在大牢里蹲了3年,这个期间一直抓紧时间赶《史记》。但受刑给司马迁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觉得地球人都在看自己笑话。出狱后汉武帝让司马迁当了自己的秘书长,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太监担任的,明摆着是把司马迁也当成了太监。司马迁这下更受刺激了,经常精神恍惚,出了门就忘了自己想去哪,一想到自己受过宫刑就浑身出冷汗。
在这种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下,司马迁对政府工作完全心不在焉,所有心思都花在了自己的私活《史记》上。司马迁的朋友任安觉得他不对劲,就写信批评司马迁不安心本职工作、吊儿郎当。过了半年多,任安因为政治斗争犯事进了大牢,眼看着小命不保。司马迁这个时候给任安写了一封回信,把自己受刑后这些年的郁闷好一通大发泄。现在的很多经典语录都出自这封信,比如什么“士为知己者用”、“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类的,这封回信就是有名的《报任安书》。
这时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完成,这么发牢骚八成是破罐子破摔了,因为这很可能让司马迁再次惹火烧身。有传言说,就是由于司马迁的抱怨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他又被关了进去。后来汉武帝生病,请来的大仙说是因为监狱里有天子气冲撞了汉武帝。汉武帝一向是个痛快人,就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不管是什么罪统统宰了。有人猜测,二进宫的司马迁也可能就是在这次大扫荡里糊里糊涂被杀了。不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最后一次有据可查的活动痕迹,此后就没有了这位史学大宗师的确切下落。
《史记》被司马迁的女儿收藏在家里,第一个读者就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杨恽对外公这部大作崇拜得不行,经常看得热泪盈眶。汉武帝死了多年后,杨恽把《史记》献给了皇帝,世人这才见识到这部旷世奇书。
作者:王青笠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史记,下落不明,司马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靖康之耻与北宋之亡:王安石惹的祸?||上一篇:晚清“当家堂官”变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