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武帝晚年的巫蛊案,是西汉时期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此案引起了汉武帝晚期政治的重大转变。但是,为什么会发生此案,则一直扑朔迷离,异说纷纭,成为武帝一生历史中的一个巨谜。宋洪迈《容斋续笔》即云:“汉世巫蛊之祸,虽起于江充,然事会之来,盖有不可晓者。”
什么是巫蛊?“巫蛊”二字历来不见达诂。“蛊”,会意字,字义是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之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蛊,即蛊惑。蛊之古音通鬼,(《说文》:“臬桀死之鬼亦为蛊。”)又通诅,是一种诅咒之术。所谓“巫蛊”,即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也。《汉书》谓巫蛊起自胡巫。巫蛊之术,其源实来自匈奴民族所信之萨满巫术。(萨满,女真语,指巫师巫术。《三朝北盟会编》:“珊蛮(萨满)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其来源则甚古老,为北狄、东胡(通古斯)民族所普遍信仰。)
巫蛊之术的具体方法,就是以桐木制作小偶人,上面写上被诅咒者的名字,生辰八字等,然后施以魔法和诅咒,将其埋放到被诅咒者的住处或近旁。行此术者相信,经过这样的魔法,被诅咒者的灵魂就可以被控制或摄取。
战国晚期及汉代,由于民族的迁移与混合,巫术之风浸染中原,逐步由下层流行至上层。战国后期著名的邹衍就是一位大巫。武帝时的大儒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书中也有五行及祈雨巫术。儒家一向以理性见称,但汉儒则多信巫术。可见其时巫风浸润之广。武帝元光年间,皇后陈阿娇失宠,曾使用巫蛊之术诅咒其情敌卫子夫。武帝觉知后将她废黜,女巫楚服及宫人牵连被诛者三百余人。(《史记·外戚世家》记载,“(陈皇后)闻卫子夫大幸,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所谓“挟妇人媚道”,司马贞《索隐》:“《汉书》云:‘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咒诅,大逆无道,相连诛者三百人。’”)但其案影响尚较小。
起于征和元年十一月的巫蛊之祸,则延绵数年,牵连诛死者有皇太子、卫皇后,公孙贺及刘屈氂二丞相,诸邑、阳石二公主及三皇孙,还牵涉到许多公卿大臣和重要人物,如江充、韩说、章赣、苏文、石德、赵破奴、任安、暴胜之、田仁、朱安世、商丘成、张富昌、李寿、马通、马何罗、景建等,都城长安在这次政治动乱中致死者数以万计。其结果,导致了汉帝国统治上层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酿成武帝后期政局空前之巨变。
巫蛊之乱的发生,包括四个阶段:酝酿和准备——事件的触发——矛盾激化为京城动乱——平反与清洗。
武帝天汉年间,国内流行疫病。这种疫病最初可能来自匈奴发动的生物战。由于汉武帝不断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为阻挡汉军,匈奴使用“胡巫”的萨满巫术。这种巫术的“诅军”方法之一,是将疫马、牛、羊埋到汉军经过的水头水源上,或将染有烈性病毒的疫马施放给汉军,使汉军人畜染疫。(《汉书·西域传》及注)疫病随归师传回长安。一代名将霍去病在青壮之年早夭,肯定是由于染上了不治的疫病。(元狩年后,匈奴连续数位单于均以青壮年短命早夭,可能也是死于疫病。汉昭帝也仅二十一岁就病死。)
武帝中后期以后疫病流行国中。(张华《博物志》记:汉武帝时,弱水沙土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汉宫人多染疫者。武帝晚年也染疫多病。“上春秋高,意多所恶”,又“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怀疑自己中了巫蛊之术。
《汉书·武帝纪》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止禁巫祠道中者,大搜。”所谓“大搜”,臣瓒以为:“‘搜’,谓索奸人也。”晋灼注:“搜‘巫蛊’也。”
巫蛊之案是在疾疫流行的这样一种背景上发生的。
巫蛊之案的第一个受害者,是战功卓著的名将公孙敖家族。公孙敖是卫青好友,参与过多次对匈奴远征,封侯。太始元年春正月,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腰斩。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又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
公孙贺武士出身,青年时代是卫青的好友,曾多次追随卫青征伐匈奴,以战功封侯。他娶卫子夫之姊君孺为妻,与汉武帝有连襟之亲,因而一度深受重用。先为太仆,太初二年(前103年)继石庆为丞相。而他的儿子公孙敬声则接替了其太仆的职务,父子并居公卿位,一时宠贵莫比。
但公孙敬声“将家族亲贵之势”,“骄奢不奉法”,擅自挪用“北军钱千九百万”,案发后被捕。公孙贺向武帝请求以立功赎子罪,自请追捕早被通缉但一直未归案的阳陵大侠朱安世以交换儿子。
朱安世被公孙贺捕得后,仰天大笑,说:你杀我一个,我灭你一族。于是自狱中上书首告,“举报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诅上,于皇宫甘泉驰道埋偶(偶)人,祝诅皇帝有恶言。”
根据举报,武帝诏公孙贺全家“下有司案验于皇宫,穷治所犯。”
这就是巫蛊之案的缘起。受公孙贺之案牵连的有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
“征和二年春正月,丞相贺下狱。”“父子死狱中,全家灭族”。(《汉书公孙贺传》)公孙贺妻是卫皇后之姊、是卫青的姐夫。阳石公主是武帝与卫皇后所生的女儿。数月后,卫皇后女“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皆坐‘巫蛊’死”。
公孙贺一案,遂成为点燃巫蛊大案和长安政变的导火索。
在纠治公孙贺案时,武帝已染病。“时上疾,避暑甘泉宫”,长安“独皇后、太子在”。但是,武帝却不信任他们,而把纠治公孙贺案的责任,全权委托给新任丞相刘屈氂和御史章赣。具体察办此案的则是一个政治背景复杂可疑的宠臣江充。
江充是赵国邯郸人,本出身于市井无赖。年轻时他将貌美的妹妹嫁给赵太子刘丹而成为赵王的座上客。后又与赵太子发生龌龊,即入长安诣阙举报太子丹有种种不法事。
武帝劾治刘姓诸王及家属极严,根据江充的举报,赵太子获罪死狱中。汉武帝赞许江充,任命他以谒者的官职出使匈奴。出使前武帝曾问他出使时作何计划,他说一切随机应变。江充在匈奴中活动了近一年,归后得到重用,武帝委任他担任钦差无定所的检查官“直指绣衣使者”,负责京师治安,“督三辅盗贼,禁察逾制”。
在任上,江充严厉劾察亲王贵戚及其子弟,敢于碰硬,因此深得武帝赏识。“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例如,江充曾将在驰道中奔驰的武帝之姑馆陶长公主的车骑“尽劾没入官”。又曾惩办在御用驰道中疾驰的太子家使。太子亲自出面说情,江充也不给面子。
公孙贺案结束后,武帝为疫病所困,长居远离长安的甘泉宫中。江充目睹武帝已年老,怕他死后太子继皇位报复自己,在丞相刘屈氂的支持下,决定借公孙贺一案罗织陷害太子和卫皇后。《汉书·江充传》记:“(江充)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他面见武帝,说武帝生病的原因是由于遭受巫蛊。于是武帝授权江充成立专案,对“巫蛊”作进一步调查。
案子愈查愈大,以致武帝“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江充乘机指使胡巫檀何欺骗武帝说:“皇宫中大有蛊气,不除之,上疾终不差(病不愈)。”武帝相信其言,指令江充入宫穷治,又派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宦者)苏文等协助江充督办。
江充接受在长安大规模调查“巫蛊”一案的指令后,“知上意”久已不满卫氏集团,于是任用了一批来自匈奴和西域的“胡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胡巫多来自汉朝的敌国匈奴。“胡巫”与江充相勾结,罗织陷害,株连牵引数万人,通过查“巫蛊”,把一个长安城搞得乌烟瘴气。最终,则将调查矛头引向皇宫中的卫太子和卫皇后。
《汉书》记:“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视,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无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江充亲自带领胡巫入宫搜查。“入宫至省中,坏御坐掘地。”“充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太子、皇后无复施床处。”
结果,江充果真在太子宫中掘出了桐木人和写有咒语的帛书,他得意洋洋地宣告:“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当奏闻。”
其实,太子宫及皇宫中所发现的巫偶,全部都是江充指使胡巫及宫人所预先设置。《汉书》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云:‘(江)充使胡巫作而埋之。’”“张晏曰:‘(江)充捕巫蛊及夜祭祠祝诅者,令胡巫视鬼,诈以酒辍地,令有处也。’师古曰:‘捕夜祠及视鬼之人,而(江)充遣巫污染地上,为祠祭之处,以诬其人也。’(《汉书·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记:
“(江)充典治‘巫蛊’,既知上意,白言宫中有蛊气,入宫至省中,坏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王先谦《汉书补注》:“掘得桐人六枚,尽以针刺之。”)
眼看冤案就要罗织到自己和母亲卫皇后身上,太子情急,乃征求左右幕僚的意见。太子少傅石德劝刘据诛杀江充。
他说:“先前的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及卫伉家人都已受陷害被杀。现在胡巫又来陷害太子,已挖到了木偶。皇上不会知道这是胡巫所设置,会认为我们真在诅咒他,我们无法自白洗清。我们与其坐而等死,不如动手杀掉江充和胡巫。难道太子忘掉前朝秦始皇的太子胡亥受冤屈而死的事情了吗?”(“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已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上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江)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
石德用秦太子扶苏的悲剧警告刘据,并指出卫皇后及太子都已失去武帝信任。太子回答师傅:“我是皇上的儿子,不能这样擅自去做。我还要见皇上陈情。吾人子,安得擅诛;不如归谢,幸得无罪。”
太子仍想面见武帝,陈情辩白。但是,太子晋见武帝的途径早已被江充封堵。而江充则通过他们不断诬陷太子,向武帝报告太子要造反,且“反形已具”。
当发现自己已无可能面见皇帝后,面临生与死的选择,刘据不得不采信了石德的话,下决心除掉江充。“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为使者收捕(江)充等。”发使前,太子调动了宫廷卫队,“具白皇后,以皇后印信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
太子命客诈称武帝使者,带兵将江充逮捕,江充的助手按道侯韩说拒捕被杀死。
太子将全部怒火集中于江充,亲自监临,将其斩首。“乃斩江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临刑前,他责斥江充:“赵虏!乱乃国王父子不足邪!乃复乱吾父子邪!”与此同时,又将协助江充制造巫蛊案的胡巫烧死于上林苑中。(颜师古注:“服虔曰:作‘巫蛊’之胡人也。炙,烧也。”“胡巫受(江)充意指,妄作蛊状,太子特忿,且欲得其情实,故以火炙之,使毒痛耳。”)
匈奴背景的胡巫在巫蛊一案中扮演了一种神秘而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否具有政治背景,史未明言,我们今日也难以深考。但是,通过胡巫所带来的具有神秘主义特征的萨满巫术,介入上层权争,乃是巫蛊之案的显著特色。
江充的另一个助手御史章赣在混乱中受伤突围,逃到甘泉宫向武帝告变。
太子杀掉江充后,并没有就此罢手。他派兵攻入丞相府,去捉拿幕后指使江充的丞相刘屈氂。但是,刘屈氂逃脱了。他派右丞相(丞相长史)乘驿站车马直奔甘泉宫向武帝告变。
整个事件的最高潮,是卫太子、皇后卫子夫母子遭遇的悲剧。
武帝在甘泉宫起初听到章赣等来告变,尚不认为是太子发动叛乱,而认为可能是江充逼太子过甚,所以太子杀掉了江充。直到丞相刘屈氂来报,他才相信太子实际是谋反叛乱,可能要篡位夺权。
于是,武帝下令丞相刘屈氂率正规军杀回长安,讨伐太子。武帝为此赐玺书说:“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
接着,武帝本人也由甘泉宫来至长安城西的建章宫,亲自指挥对太子的军事行动。武帝下诏发三辅近县兵马以及朝中二千石以下官员,统由丞相统帅,讨伐太子。并遣使收缴卫皇后玺绶,迫使皇后卫子夫含愤自杀。
太子除长安宫中卫队外,手中并无正规军队。他曾派人调任安指挥的北营军马,但任安接受调令后却紧闭营门,拒绝出兵。(任安也是卫青旧部将领。由于他接受了太子的调令,尽管没有出兵,武帝认为他首鼠两端,后来还是杀了他。临死前他曾写信给好友司马迁求救,司马迁回信即著名的《报任安书》。)
太子手中无军队,只能以皇帝名义“矫制”释放长安中都官狱中关押的数万罪徒,散给武库兵器,命石德统帅,与刘屈氂指挥的正规军对战。
卫太子以仁善知名,在民间是比较得人心的。他杀江充的举动得到长安市民的支持,许多市民参与了太子的军队。太子军与丞相刘屈氂率领的政府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汉书·刘屈氂传》),一时间,长安城内,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肉纷飞。经过五天的动乱和厮杀,太子被击败,不得不逃离长安。汉武帝下旨严令各地缉拿。
太子带着家人逃亡至湖县(今河南灵宝西),藏在泉坞里一户友人家。主人家贫,让家人织草鞋,“卖屦以给太子。”为了生计,太子使人去寻觅一个富裕的故人,结果被朝廷派出的密探发觉,太子遭到地方官吏的围捕。县卒张富昌破门而入,太子不愿被捕后遭受小吏的欺辱,“入室距户自经”。其友人与来兵格斗而被杀害,跟随太子的两个皇孙也在混乱中被杀死。捕太子的地方官新安令史李寿及张富昌皆因此立功封侯。
此一事变的结果,是整个卫皇后家族及其与武帝所生的几乎所有儿女、孙子,除太子之孙刘病已被侥幸隐藏获救外,尽皆死于非命。
导致巫蛊之乱爆发的因素极为复杂,略言之有以下五端:
1.武帝晚年多病,孤立,多疑。
2.朝中形成了分别以武帝为中心和以太子为中心的两个政治中心、两种政治势力。
3.为监督和制约刘姓及卫姓亲贵,武帝扶植了以江充为代表的超常规监察势力。
4.朝中还出现了试图取代卫太子、卫皇后的刘屈氂(丞相)、李广利一派新兴外戚势力。
5.匈奴背景的胡巫。
巫蛊之祸发生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不仅存在政治理念的分歧,而且在朝中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
卫太子是卫皇后所生。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当时他是武帝下诏预立的法定继承人,布告天下,在全国臣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时卫子夫贵居皇后,太子之母,其弟卫青在太子出生前已任车骑将军,全面主持对匈奴的军事。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升任大司马大将军,不仅掌有重大兵权,而且成为武帝新设立的朝廷最高决策机构中朝的首领,卫氏权倾一时。
在武帝和太子并存的长时间里,朝延中存在着两类官僚。一类是积极追随武帝的开边、兴利、改制、用法即“大有为”路线的一派朝臣,如桑弘羊等。一类是拥护“守文”的太子主张温和路线的所谓“宽厚长者”一派。
武帝和太子既然各有一班为自己效力的臣僚,他们的关系就超越了宫廷生活中的父子关系和个人关系,而具有两种相矛盾的政治势力和政治路线的性质。
这两种政治势力的矛盾,在形势变化的时候,有可能激化起来。
在武帝执政初期、开边攻伐匈奴的战争中,卫青立有大功。但随着其权势的加重,也引起武帝的猜忌。十多年的对匈奴战争,使汉皇朝取得了开疆拓土的巨大胜利,也造成了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军人权势集团的崛起。
卫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六千三百户;封三子为侯,一千三百户,并之二万三百户。其裨将及校尉侯者九人,为特将者十五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霍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七千七百户。其校尉吏有功侯者六人,为将军者二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在卫青、霍去病两位名将周围聚集了一批战功卓著的军人,包括:李广、张骞、公孙贺、李蔡、曹襄、韩朔、苏建、李息、公孙敖、李沮、张次公、赵信、赵食其、郭昌、荀彘、路博德、赵破奴等,皆有名于时。他们或出将入相,或为九卿郡守,成为朝廷政治中的股肱之臣。
而这一军事集团,通过卫青与卫皇后及太子以母系血缘纽带而相联形成了特殊的关系。(西汉政治中母权影响甚重,表现为后妃干政,如吕太后,窦太后,王太后,卫皇后。)
有这样的权力集团为后盾,刘据作为储君,太子地位之巩固,自不待言。
但是,卫氏亲属皆拥重权,且多跋扈,早已引起武帝警惕。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破格擢拔年轻的霍去病任骠骑将军。不久又擢升二十岁的
霍去病与卫青并列大司马、大将军,分掌兵权。虽然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但此举显然也有制衡和牵制大将军卫青之意,分其军权,防止军权集中于卫青一人之手。“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才为校尉。已而皆为大司马,青日衰,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事去病,唯任安不肯去。”
但对于卫太子,霍去病则也是其舅表兄弟,仍属至亲。
卫霍集团的势力都环绕聚集在太子周围,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核心。这个集团中还包括部分刘姓诸王,权贵子弟。因此,在元狩、元鼎、元封年间,以太子为中心,事实上形成了足以牵制影响武帝一些重大决策的以卫霍集团为后盾的一种新兴政治力量。
围绕在卫皇后周围的卫氏集团之所以遭到武帝的疑忌和翦除,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个集团与卫太子具有特殊关系。
对此,谨慎而聪明的卫青并非全无知觉。有一次卫青部将苏建(苏武之父)劝卫青召士养客。卫青说:“过去魏其、武安侯多养士,上为之切齿。我作为臣下,只应当恭敬侍奉皇上,召士养客何为?(实际上,卫青对于这样一种权势集团的形成,是存有顾忌的。苏武的父亲,苏建曾告司马迁这样一件事:“吾常责大将军至尊重,宜择贤。”大将军谢曰:“自昔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带常齿。彼案附干大夫,招贤屈不肖者,人在之柄也。人臣奉法尊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仿此意。”)
惟名器与位不可久居。元狩六年(前117年),卫青的长子卫伉“坐法失侯”。五年以后,卫青的另外两个儿子,阴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皆坐酎金失侯”。这显然是武帝对当时权势盛大的卫氏的一种警告。
卫青死后不久,其内亲、老部下公孙贺即被灭族。武帝对公孙贺将取先予,先扬后抑。公孙贺对此似也已有所察觉。当公孙贺被武帝任命为丞相时,他不喜反哭,拒绝受印,说:这下我家完蛋了。(太初二年,公孙贺被任丞相。“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苛严。公孙贺大哭,不受印绶。顿首涕不旨起。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受。”出曰:“我从是殆矣!”)后来果然巫蛊狱兴,“卫氏悉灭”,而事因起于公孙贺。在武帝杀公孙贺后曾说:“故丞相贺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占美田以利子弟宾客,不顾元元。无益边谷,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终不自革。”
公孙贺之狱与卫太子之狱,实际都是针对削弱卫太子及卫氏集团而发的。所以《汉书》记江充之所以敢无所顾忌地侵犯卫皇后和太子,正是因为他已预先“知上意。”
元封五年,大将军卫青死。此前霍去病及名相公孙弘、大儒董仲舒也皆已死。董、公、卫、霍四人对武帝元光以后的新政影响极其重大。他们的去世令刘彻感到孤独和失落。
天汉年间,武帝再次下诏辟征才士,谓“名臣文武欲尽。”他在诏中说,马有性烈奔踢不服人者却能驰聘千里,士有背俗特行而有奇才者可立奇功,他要求举荐这样的人。“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土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斥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云云。
这一求贤诏,显示了武帝试图再次拔擢新人的雄才大略,但也表明了他对已存在于朝中的旧官僚权贵集团的不满意。
武帝感到需要更新一批新的政治血液,来继续完成尚未完成的彻底消灭匈奴的宏图远志。对朝中已存在的旧权势集团,汉武帝则决心不断任用酷吏,劾之以峻法,力求加以抑制。
武帝一朝,始终大力拔擢重用来自下层社会平民出身的文法酷吏,利用这种人对贵族势力的嫉恨,来抑制朝中的权臣、贵戚和王侯。
天汉年代以后,武帝重用江充,首先是看重他敢于出首举劾赵王,不畏诸侯权贵。同时也是为了让他能作为鹰犬来抑制太子周围的亲王、列侯、贵戚。因此他授予了江充很大的信任和权力。
天汉年代以后,随着汉帝国疆土的不断扩张,由于对外不断用兵,国家财力匮乏,人民的负担加重,社会中的不满在上升。
元封四年,黄河水灾,关东流民二百万,流离失所,天下不安。天汉二年,山东流民暴动,群盗蜂起。与匈奴的长期战争,汉军节节胜利。特别是元狩四年漠北大战后,匈奴王庭远遁贝加尔湖。汉军已控制过去在匈奴境内的大片地域,汉对匈战争由此已由自卫战争变成侵略性的。
持续不断的对匈奴战事和开拓西部新疆域的屯戌运动,已变得日益劳民伤财,其意义开始受到质疑。在天汉年间匈奴单于向汉庭示好以后,朝中要求停战和绥靖的呼声也高涨起来。
随着朝野上下内外批评声音的上升,卫太子周围的军功封侯集团也已厌烦艰苦的远征。他们的呼声无疑影响到太子的政治倾向。
在这种内外形势下,卫太子提出对内与民休息,停止酷敛,对外与匈奴和解,停止征伐四夷的新政方针。迫于舆论和形势的压力,武帝一度也开始考虑是否有必要作出调整。
天汉以后,武帝乃以“征和”为新年号。征和,有息征和平之义,也有政通人和之意。以“征和”为年号,显然表明武帝也有转变内外政策之意。此时刘彻已年逾花甲,他将部分权力和政事授予了太子。特别是在他外出巡狩期间,由太子监国。
《资治通鉴》记“征和二年”后,武帝“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而太子刘据“性仁恕温谨”,“宽厚”“守文”,与汉武帝政治风格多有不同。在其主持政务时,对汉武帝“用法严,多任深刻吏”的做法“多所平反”,于是“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
“及太子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显然,刘据身边当时已经聚集了一批具有政治眼光和政治能力而政治观点与主流观点不同的人士。
“上每行事,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对此,了解刘彻性格极深的卫皇后知道是不行的。故她常对太子有所规劝,不愿他立即改变武帝的既定方针。但武帝知道后,反而说皇后错,太子做得对。武帝“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武帝坚持以武力征伐四夷,太子则主张用怀柔之策缓和彼此的关系。武帝已意识到太子政策与自己的分歧。但他反宽慰太子说:“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资治通鉴》卷二二。)
实际上,正是由于与太子政治方针和理念的分歧不断扩大,武帝晚年以后明显地疏远于卫皇后和卫氏集团,转而移情于其他宠妃王夫人、李姬、李夫人,最后是钩弋夫人。
卫子夫皇后的名位虽仍一直保持,但贵为皇后想见武帝一面则日渐困难。
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已是67岁高龄,太子也近不惑之年,连孙子都有了。然而,他能否继承皇位的不确定因素却越来越增多。
太子与武帝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使朝臣中也分成了拥太子和反太子的两派。“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帝与太子间的分歧与矛盾日渐加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开始重新考虑卫太子的继承权问题。卫青临死前,显然已感觉到这一点。对此,武帝与卫青曾有这样一番谈话:
“汉家诸事草创,加以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资治通鉴》卷二二。)大将军顿首谢,卫皇后闻知皇帝的告谕后也为此向武帝“脱簪请罪”。
武帝还亲自安抚太子,“我为其难,你为其易”,你就安心等着做一个守成之主吧!“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太子乃有不安之意。
也就是在这种极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以江充为代表的反对卫氏集团的一派新兴政治势力看到了机会,乘机挑拨离间。
政治权力的转移,对于最高执政者本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即使是由他自己选定的继承人,也难免面对苛刻挑剔的目光。在父子政治理念有重大不同的情况下,心理裂痕最终转化为政治危机。于是,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觉和投机之心,又一度受到汉武帝特殊信任并赋予重要权力的江充,利用这种矛盾而制造了“巫蛊”变乱。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情况,即武帝的宠姬李夫人家族的崛起。李夫人原是一个美丽的歌伎,通过其兄乐师李延年来到武帝身边,深受武帝宠爱,但李夫人不幸早死。她只留下一个王子刘髆,封昌邑王。李夫人有三个兄长:李广利、李延年、李季。李延年是音乐家。李季是一个市井无赖。李广利后来成为贰师将军。
武帝对李夫人爱得至深。以至李夫人死后常幻见其倩影,并且为了她写了一篇充满深情寄托怀念的“秋风辞”,李夫人临死时以儿子和兄弟相托武帝。但是,尽管武帝一生都是情色中人,却从来不会让情色或情欲操纵他的政治。象拿破仑一样,女人只是他用以调节紧张政治神经的药剂。以至他尊宠某个女人的家族,重用其亲戚,包括早年之重用卫青及霍去病,其中都往往是出于政治方面必须依靠谁的深层考虑。
霍去病、卫青死后,李广利逐渐取代了卫青的大将军地位。与主张改弦更张的卫太子不同,李广利积极支持武帝的对外扩张路线,成为武帝后期对外用兵的主要统帅。
但是,随着李广利军事地位的上升,新的李氏集团开始兴起。
太始元年,卫青旧部宿将公孙敖因妻子从事巫蛊连坐被腰斩。征和二年,族灭丞相公孙贺。而公孙贺是卫青和卫皇后的姐夫,卫太子的姨父。这实际是对太子身后的卫氏贵戚集团沉重打击的开始。与此同时,武帝则擢拔与李氏家族有姻亲关系的刘屈氂出任左丞相。
刘屈氂是巫蛊案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武帝的侄子,其父为中山靖王刘胜,是武帝的庶兄。但是,刘胜“好内”,夫人众多,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屈氂仅是诸子之一,原来只任涿郡太守的小官。在公孙贺遭巫蛊案被罢相后,刘屈氂却平步青云由涿郡太守被调任中央,担任左丞相。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一任命,关键原因是因为他与李广利的关系,“贰师(李广利)女为屈氂之子妻。”因此必然是出于李广利的引荐提携。
对这一牵涉裙带的任命,汉武帝实际仍是有所保留的。(“征和二年春,制诏御史:‘故丞相贺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公美田以利子弟宾客,不顾元元。无益边谷,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终不自革,乃以边为援,使内郡自省作东,又令耕者自转,以困农烦扰畜者。重事伤耗武备衰减,下吏妄赋,百姓流亡。又作为诏书,以奸传朱安安,狱已正于理。其以涿郡太守屈氂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以待天下远方之选)。夫亲亲贤贤,周唐之道也。以澎户二千二百封左丞相为澎侯。’”)他认为这种任命只是临时的安排,同时决定对丞相一职分权为两,“分丞相、长史为(左、右)两府,以待天下远方之选。”
《汉书》记:“武帝末,卫皇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其实,江充只是一个打手或鹰犬而已。利用巫蛊推倒卫氏集团的真正幕后操纵者,其实正是这位新丞相刘屈氂和背后的李广利。
巫蛊乱后,武帝曾对田千秋反省说:“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武帝的这番话古今之研究巫蛊事件者几乎都没有予以注意。所以过去一直认为巫蛊之乱的祸首只是江充,而不是刘屈氂和李广利集团。相反,甚至认为刘屈氂是站在刘彻一边受命平定了这场动乱的功臣。
实际上,刘彻检讨这个事件的始末时还曾说过:“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俦、李禹之属谋入匈奴。有司无所发。今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令)余巫颇脱不止,阴贼及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
史料中这一段话的交代不是很明白。但值得注意的是,武帝明确指出:正是由于“左丞相与贰师谋逆乱,巫蛊之祸才流及士大夫。”武帝又指出,巫蛊之案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实际并不是江充,而是亲掘兰台(即太子宫)验蛊的左丞相刘屈氂与御史章赣。而江充又曾陷害公孙贺之子敬声及部属李禹与匈奴有勾结(“谋入匈奴”)。所有这些大案,并未经有关检察执法机构举证核查(“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问也”)。因此,武帝不再信任这些执法机构,而只信任刘、章、江组成的专案小组。
还值得注意的是,“巫蛊案之初,廷尉所治未及九卿。”本来廷尉是没有权力直接审治公卿的。只有丞相得到皇帝授权,才可能审理王公大臣们。那么正是刘屈氂指使江充(抛开了“廷尉”),然后才与胡巫设谋,而把椒房中的公主们、公孙敬声及李禹之属牵连陷害,甚至诬陷他们与匈奴勾结。又是刘屈氂亲自去兰台掘地,寻找证验,才制造了这起大祸乱。
由此可见,正是李广利身后的刘屈氂所代表的新兴李氏集团(丞相御史),伙同江充以及来自匈奴背景的胡巫势力,形成了某种形式的默契与合作,才能以非常手段摧毁以卫太子为代表的“守文”政治势力。
而对于李氏集团来说,搞垮卫氏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废除卫太子,改变继承皇位的人。这是巫蛊之变之所以引发的重要原因。
在卫氏集团被粉碎后,李氏集团开始着手筹谋夺取皇位继承权。征和三年(前90年),在李广利受命率兵出征匈奴的前夕,刘屈氂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为太子。史载:
“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尚(长)何忧乎?’(此言颇耐寻味。屈氂时任丞相,本来又有什么忧虑呢?只能是担忧陷害太子的阴谋被皇帝醒悟发现罢?))屈氂许诺。昌邑王者,贰师将军女弟李夫人之子也。”
然而,这一密谋却被内者令郭穰听知并密报武帝。郭穰又举报丞相夫人因为丞相曾遭武帝谴责,使巫师“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立昌邑王为帝。”武帝于是明白了真相,乃命有司案验,查证后属实。
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李氏集团制造巫蛊事件的真正目的。因此,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刘屈氂对卫太子“必出于死战,此其心欲为昌邑王地耳!太子诛,而王以次受天下,路人知之矣。其要结李广利,徇姻娅而树庶孽,屈氂之慝,非一日之积矣。”
王夫之的这一见解是深刻的。在李广利与刘屈氂阴谋暴露后,武帝可能由此意识到,巫蛊之乱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征和三年,刘屈氂“坐谋立昌邑王及使巫祝诅。”武帝毅然将李氏家族全部消灭了。刘屈氂被腰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同时李广利的妻子亦被收入狱,“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
贰师将军李广利是武帝宠幸的李夫人的兄长、昌邑王刘髆的舅父。而李广利又与丞相刘屈氂为儿女亲家。阴谋被告发,刘屈氂被杀,于是李广利在前方投降匈奴。
但是这个叛徒被匈奴所轻蔑,不久就被卫律、阏氏找理由杀死。而曾积极参与江充陷害卫太子事件的武帝近侍马何罗,在江充被灭族后,又试图行刺武帝而被诛杀。
征和四年(公元前84),汉遣使入匈奴,单于使左右以巫蛊乱事难汉使者。曰:“汉,自以为礼义国也。然贰师将军降匈奴言前太子发兵反,何也?”使者曰:“然。乃丞相与太子争斗,太子发兵欲诛丞相。丞相诬之,故诛丞相。此子弄父兵,罪当笞,小过干。孰与冒顿单于身杀其父而代立,常妻后母,禽兽行也。”单于留使者,三岁乃得还。此事对武帝的震动是极其巨大的。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汉武帝“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臣子中虽有不少人认为太子无罪,但不敢向盛怒中的武帝陈明,只有并州壶关(今山西屯留东)的三老令狐茂最早上书,说:
“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故天平地安,阴阳和调,物乃茂成;父慈母爱室家之中,子乃孝顺。阴阳不和则万物夭伤,父子不和则室家丧亡。”
“故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昔者虞舜,孝之至也,而不中于瞽叟;孝已被谤,伯奇放流,骨肉至亲,父子相疑。何者?积毁所生也。”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汉王,乌有,之乱,可怕,朝巫蛊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什么是巫蛊?“巫蛊”二字历来不见达诂。“蛊”,会意字,字义是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之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蛊,即蛊惑。蛊之古音通鬼,(《说文》:“臬桀死之鬼亦为蛊。”)又通诅,是一种诅咒之术。所谓“巫蛊”,即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也。《汉书》谓巫蛊起自胡巫。巫蛊之术,其源实来自匈奴民族所信之萨满巫术。(萨满,女真语,指巫师巫术。《三朝北盟会编》:“珊蛮(萨满)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其来源则甚古老,为北狄、东胡(通古斯)民族所普遍信仰。)
巫蛊之术的具体方法,就是以桐木制作小偶人,上面写上被诅咒者的名字,生辰八字等,然后施以魔法和诅咒,将其埋放到被诅咒者的住处或近旁。行此术者相信,经过这样的魔法,被诅咒者的灵魂就可以被控制或摄取。
战国晚期及汉代,由于民族的迁移与混合,巫术之风浸染中原,逐步由下层流行至上层。战国后期著名的邹衍就是一位大巫。武帝时的大儒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书中也有五行及祈雨巫术。儒家一向以理性见称,但汉儒则多信巫术。可见其时巫风浸润之广。武帝元光年间,皇后陈阿娇失宠,曾使用巫蛊之术诅咒其情敌卫子夫。武帝觉知后将她废黜,女巫楚服及宫人牵连被诛者三百余人。(《史记·外戚世家》记载,“(陈皇后)闻卫子夫大幸,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所谓“挟妇人媚道”,司马贞《索隐》:“《汉书》云:‘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咒诅,大逆无道,相连诛者三百人。’”)但其案影响尚较小。
起于征和元年十一月的巫蛊之祸,则延绵数年,牵连诛死者有皇太子、卫皇后,公孙贺及刘屈氂二丞相,诸邑、阳石二公主及三皇孙,还牵涉到许多公卿大臣和重要人物,如江充、韩说、章赣、苏文、石德、赵破奴、任安、暴胜之、田仁、朱安世、商丘成、张富昌、李寿、马通、马何罗、景建等,都城长安在这次政治动乱中致死者数以万计。其结果,导致了汉帝国统治上层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酿成武帝后期政局空前之巨变。
巫蛊之乱的发生,包括四个阶段:酝酿和准备——事件的触发——矛盾激化为京城动乱——平反与清洗。
武帝天汉年间,国内流行疫病。这种疫病最初可能来自匈奴发动的生物战。由于汉武帝不断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为阻挡汉军,匈奴使用“胡巫”的萨满巫术。这种巫术的“诅军”方法之一,是将疫马、牛、羊埋到汉军经过的水头水源上,或将染有烈性病毒的疫马施放给汉军,使汉军人畜染疫。(《汉书·西域传》及注)疫病随归师传回长安。一代名将霍去病在青壮之年早夭,肯定是由于染上了不治的疫病。(元狩年后,匈奴连续数位单于均以青壮年短命早夭,可能也是死于疫病。汉昭帝也仅二十一岁就病死。)
武帝中后期以后疫病流行国中。(张华《博物志》记:汉武帝时,弱水沙土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汉宫人多染疫者。武帝晚年也染疫多病。“上春秋高,意多所恶”,又“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怀疑自己中了巫蛊之术。
《汉书·武帝纪》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止禁巫祠道中者,大搜。”所谓“大搜”,臣瓒以为:“‘搜’,谓索奸人也。”晋灼注:“搜‘巫蛊’也。”
巫蛊之案是在疾疫流行的这样一种背景上发生的。
巫蛊之案的第一个受害者,是战功卓著的名将公孙敖家族。公孙敖是卫青好友,参与过多次对匈奴远征,封侯。太始元年春正月,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腰斩。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又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
公孙贺武士出身,青年时代是卫青的好友,曾多次追随卫青征伐匈奴,以战功封侯。他娶卫子夫之姊君孺为妻,与汉武帝有连襟之亲,因而一度深受重用。先为太仆,太初二年(前103年)继石庆为丞相。而他的儿子公孙敬声则接替了其太仆的职务,父子并居公卿位,一时宠贵莫比。
但公孙敬声“将家族亲贵之势”,“骄奢不奉法”,擅自挪用“北军钱千九百万”,案发后被捕。公孙贺向武帝请求以立功赎子罪,自请追捕早被通缉但一直未归案的阳陵大侠朱安世以交换儿子。
朱安世被公孙贺捕得后,仰天大笑,说:你杀我一个,我灭你一族。于是自狱中上书首告,“举报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诅上,于皇宫甘泉驰道埋偶(偶)人,祝诅皇帝有恶言。”
根据举报,武帝诏公孙贺全家“下有司案验于皇宫,穷治所犯。”
这就是巫蛊之案的缘起。受公孙贺之案牵连的有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
“征和二年春正月,丞相贺下狱。”“父子死狱中,全家灭族”。(《汉书公孙贺传》)公孙贺妻是卫皇后之姊、是卫青的姐夫。阳石公主是武帝与卫皇后所生的女儿。数月后,卫皇后女“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皆坐‘巫蛊’死”。
公孙贺一案,遂成为点燃巫蛊大案和长安政变的导火索。
在纠治公孙贺案时,武帝已染病。“时上疾,避暑甘泉宫”,长安“独皇后、太子在”。但是,武帝却不信任他们,而把纠治公孙贺案的责任,全权委托给新任丞相刘屈氂和御史章赣。具体察办此案的则是一个政治背景复杂可疑的宠臣江充。
江充是赵国邯郸人,本出身于市井无赖。年轻时他将貌美的妹妹嫁给赵太子刘丹而成为赵王的座上客。后又与赵太子发生龌龊,即入长安诣阙举报太子丹有种种不法事。
武帝劾治刘姓诸王及家属极严,根据江充的举报,赵太子获罪死狱中。汉武帝赞许江充,任命他以谒者的官职出使匈奴。出使前武帝曾问他出使时作何计划,他说一切随机应变。江充在匈奴中活动了近一年,归后得到重用,武帝委任他担任钦差无定所的检查官“直指绣衣使者”,负责京师治安,“督三辅盗贼,禁察逾制”。
在任上,江充严厉劾察亲王贵戚及其子弟,敢于碰硬,因此深得武帝赏识。“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例如,江充曾将在驰道中奔驰的武帝之姑馆陶长公主的车骑“尽劾没入官”。又曾惩办在御用驰道中疾驰的太子家使。太子亲自出面说情,江充也不给面子。
公孙贺案结束后,武帝为疫病所困,长居远离长安的甘泉宫中。江充目睹武帝已年老,怕他死后太子继皇位报复自己,在丞相刘屈氂的支持下,决定借公孙贺一案罗织陷害太子和卫皇后。《汉书·江充传》记:“(江充)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他面见武帝,说武帝生病的原因是由于遭受巫蛊。于是武帝授权江充成立专案,对“巫蛊”作进一步调查。
案子愈查愈大,以致武帝“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江充乘机指使胡巫檀何欺骗武帝说:“皇宫中大有蛊气,不除之,上疾终不差(病不愈)。”武帝相信其言,指令江充入宫穷治,又派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宦者)苏文等协助江充督办。
江充接受在长安大规模调查“巫蛊”一案的指令后,“知上意”久已不满卫氏集团,于是任用了一批来自匈奴和西域的“胡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胡巫多来自汉朝的敌国匈奴。“胡巫”与江充相勾结,罗织陷害,株连牵引数万人,通过查“巫蛊”,把一个长安城搞得乌烟瘴气。最终,则将调查矛头引向皇宫中的卫太子和卫皇后。
《汉书》记:“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视,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无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江充亲自带领胡巫入宫搜查。“入宫至省中,坏御坐掘地。”“充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太子、皇后无复施床处。”
结果,江充果真在太子宫中掘出了桐木人和写有咒语的帛书,他得意洋洋地宣告:“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当奏闻。”
其实,太子宫及皇宫中所发现的巫偶,全部都是江充指使胡巫及宫人所预先设置。《汉书》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云:‘(江)充使胡巫作而埋之。’”“张晏曰:‘(江)充捕巫蛊及夜祭祠祝诅者,令胡巫视鬼,诈以酒辍地,令有处也。’师古曰:‘捕夜祠及视鬼之人,而(江)充遣巫污染地上,为祠祭之处,以诬其人也。’(《汉书·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记:
“(江)充典治‘巫蛊’,既知上意,白言宫中有蛊气,入宫至省中,坏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王先谦《汉书补注》:“掘得桐人六枚,尽以针刺之。”)
眼看冤案就要罗织到自己和母亲卫皇后身上,太子情急,乃征求左右幕僚的意见。太子少傅石德劝刘据诛杀江充。
他说:“先前的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及卫伉家人都已受陷害被杀。现在胡巫又来陷害太子,已挖到了木偶。皇上不会知道这是胡巫所设置,会认为我们真在诅咒他,我们无法自白洗清。我们与其坐而等死,不如动手杀掉江充和胡巫。难道太子忘掉前朝秦始皇的太子胡亥受冤屈而死的事情了吗?”(“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已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上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江)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
石德用秦太子扶苏的悲剧警告刘据,并指出卫皇后及太子都已失去武帝信任。太子回答师傅:“我是皇上的儿子,不能这样擅自去做。我还要见皇上陈情。吾人子,安得擅诛;不如归谢,幸得无罪。”
太子仍想面见武帝,陈情辩白。但是,太子晋见武帝的途径早已被江充封堵。而江充则通过他们不断诬陷太子,向武帝报告太子要造反,且“反形已具”。
当发现自己已无可能面见皇帝后,面临生与死的选择,刘据不得不采信了石德的话,下决心除掉江充。“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为使者收捕(江)充等。”发使前,太子调动了宫廷卫队,“具白皇后,以皇后印信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
太子命客诈称武帝使者,带兵将江充逮捕,江充的助手按道侯韩说拒捕被杀死。
太子将全部怒火集中于江充,亲自监临,将其斩首。“乃斩江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临刑前,他责斥江充:“赵虏!乱乃国王父子不足邪!乃复乱吾父子邪!”与此同时,又将协助江充制造巫蛊案的胡巫烧死于上林苑中。(颜师古注:“服虔曰:作‘巫蛊’之胡人也。炙,烧也。”“胡巫受(江)充意指,妄作蛊状,太子特忿,且欲得其情实,故以火炙之,使毒痛耳。”)
匈奴背景的胡巫在巫蛊一案中扮演了一种神秘而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否具有政治背景,史未明言,我们今日也难以深考。但是,通过胡巫所带来的具有神秘主义特征的萨满巫术,介入上层权争,乃是巫蛊之案的显著特色。
江充的另一个助手御史章赣在混乱中受伤突围,逃到甘泉宫向武帝告变。
太子杀掉江充后,并没有就此罢手。他派兵攻入丞相府,去捉拿幕后指使江充的丞相刘屈氂。但是,刘屈氂逃脱了。他派右丞相(丞相长史)乘驿站车马直奔甘泉宫向武帝告变。
整个事件的最高潮,是卫太子、皇后卫子夫母子遭遇的悲剧。
武帝在甘泉宫起初听到章赣等来告变,尚不认为是太子发动叛乱,而认为可能是江充逼太子过甚,所以太子杀掉了江充。直到丞相刘屈氂来报,他才相信太子实际是谋反叛乱,可能要篡位夺权。
于是,武帝下令丞相刘屈氂率正规军杀回长安,讨伐太子。武帝为此赐玺书说:“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
接着,武帝本人也由甘泉宫来至长安城西的建章宫,亲自指挥对太子的军事行动。武帝下诏发三辅近县兵马以及朝中二千石以下官员,统由丞相统帅,讨伐太子。并遣使收缴卫皇后玺绶,迫使皇后卫子夫含愤自杀。
太子除长安宫中卫队外,手中并无正规军队。他曾派人调任安指挥的北营军马,但任安接受调令后却紧闭营门,拒绝出兵。(任安也是卫青旧部将领。由于他接受了太子的调令,尽管没有出兵,武帝认为他首鼠两端,后来还是杀了他。临死前他曾写信给好友司马迁求救,司马迁回信即著名的《报任安书》。)
太子手中无军队,只能以皇帝名义“矫制”释放长安中都官狱中关押的数万罪徒,散给武库兵器,命石德统帅,与刘屈氂指挥的正规军对战。
卫太子以仁善知名,在民间是比较得人心的。他杀江充的举动得到长安市民的支持,许多市民参与了太子的军队。太子军与丞相刘屈氂率领的政府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汉书·刘屈氂传》),一时间,长安城内,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肉纷飞。经过五天的动乱和厮杀,太子被击败,不得不逃离长安。汉武帝下旨严令各地缉拿。
太子带着家人逃亡至湖县(今河南灵宝西),藏在泉坞里一户友人家。主人家贫,让家人织草鞋,“卖屦以给太子。”为了生计,太子使人去寻觅一个富裕的故人,结果被朝廷派出的密探发觉,太子遭到地方官吏的围捕。县卒张富昌破门而入,太子不愿被捕后遭受小吏的欺辱,“入室距户自经”。其友人与来兵格斗而被杀害,跟随太子的两个皇孙也在混乱中被杀死。捕太子的地方官新安令史李寿及张富昌皆因此立功封侯。
此一事变的结果,是整个卫皇后家族及其与武帝所生的几乎所有儿女、孙子,除太子之孙刘病已被侥幸隐藏获救外,尽皆死于非命。
导致巫蛊之乱爆发的因素极为复杂,略言之有以下五端:
1.武帝晚年多病,孤立,多疑。
2.朝中形成了分别以武帝为中心和以太子为中心的两个政治中心、两种政治势力。
3.为监督和制约刘姓及卫姓亲贵,武帝扶植了以江充为代表的超常规监察势力。
4.朝中还出现了试图取代卫太子、卫皇后的刘屈氂(丞相)、李广利一派新兴外戚势力。
5.匈奴背景的胡巫。
巫蛊之祸发生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不仅存在政治理念的分歧,而且在朝中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
卫太子是卫皇后所生。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当时他是武帝下诏预立的法定继承人,布告天下,在全国臣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时卫子夫贵居皇后,太子之母,其弟卫青在太子出生前已任车骑将军,全面主持对匈奴的军事。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升任大司马大将军,不仅掌有重大兵权,而且成为武帝新设立的朝廷最高决策机构中朝的首领,卫氏权倾一时。
在武帝和太子并存的长时间里,朝延中存在着两类官僚。一类是积极追随武帝的开边、兴利、改制、用法即“大有为”路线的一派朝臣,如桑弘羊等。一类是拥护“守文”的太子主张温和路线的所谓“宽厚长者”一派。
武帝和太子既然各有一班为自己效力的臣僚,他们的关系就超越了宫廷生活中的父子关系和个人关系,而具有两种相矛盾的政治势力和政治路线的性质。
这两种政治势力的矛盾,在形势变化的时候,有可能激化起来。
在武帝执政初期、开边攻伐匈奴的战争中,卫青立有大功。但随着其权势的加重,也引起武帝的猜忌。十多年的对匈奴战争,使汉皇朝取得了开疆拓土的巨大胜利,也造成了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军人权势集团的崛起。
卫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六千三百户;封三子为侯,一千三百户,并之二万三百户。其裨将及校尉侯者九人,为特将者十五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霍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七千七百户。其校尉吏有功侯者六人,为将军者二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在卫青、霍去病两位名将周围聚集了一批战功卓著的军人,包括:李广、张骞、公孙贺、李蔡、曹襄、韩朔、苏建、李息、公孙敖、李沮、张次公、赵信、赵食其、郭昌、荀彘、路博德、赵破奴等,皆有名于时。他们或出将入相,或为九卿郡守,成为朝廷政治中的股肱之臣。
而这一军事集团,通过卫青与卫皇后及太子以母系血缘纽带而相联形成了特殊的关系。(西汉政治中母权影响甚重,表现为后妃干政,如吕太后,窦太后,王太后,卫皇后。)
有这样的权力集团为后盾,刘据作为储君,太子地位之巩固,自不待言。
但是,卫氏亲属皆拥重权,且多跋扈,早已引起武帝警惕。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破格擢拔年轻的霍去病任骠骑将军。不久又擢升二十岁的
霍去病与卫青并列大司马、大将军,分掌兵权。虽然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但此举显然也有制衡和牵制大将军卫青之意,分其军权,防止军权集中于卫青一人之手。“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才为校尉。已而皆为大司马,青日衰,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事去病,唯任安不肯去。”
但对于卫太子,霍去病则也是其舅表兄弟,仍属至亲。
卫霍集团的势力都环绕聚集在太子周围,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核心。这个集团中还包括部分刘姓诸王,权贵子弟。因此,在元狩、元鼎、元封年间,以太子为中心,事实上形成了足以牵制影响武帝一些重大决策的以卫霍集团为后盾的一种新兴政治力量。
围绕在卫皇后周围的卫氏集团之所以遭到武帝的疑忌和翦除,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个集团与卫太子具有特殊关系。
对此,谨慎而聪明的卫青并非全无知觉。有一次卫青部将苏建(苏武之父)劝卫青召士养客。卫青说:“过去魏其、武安侯多养士,上为之切齿。我作为臣下,只应当恭敬侍奉皇上,召士养客何为?(实际上,卫青对于这样一种权势集团的形成,是存有顾忌的。苏武的父亲,苏建曾告司马迁这样一件事:“吾常责大将军至尊重,宜择贤。”大将军谢曰:“自昔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带常齿。彼案附干大夫,招贤屈不肖者,人在之柄也。人臣奉法尊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仿此意。”)
惟名器与位不可久居。元狩六年(前117年),卫青的长子卫伉“坐法失侯”。五年以后,卫青的另外两个儿子,阴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皆坐酎金失侯”。这显然是武帝对当时权势盛大的卫氏的一种警告。
卫青死后不久,其内亲、老部下公孙贺即被灭族。武帝对公孙贺将取先予,先扬后抑。公孙贺对此似也已有所察觉。当公孙贺被武帝任命为丞相时,他不喜反哭,拒绝受印,说:这下我家完蛋了。(太初二年,公孙贺被任丞相。“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苛严。公孙贺大哭,不受印绶。顿首涕不旨起。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受。”出曰:“我从是殆矣!”)后来果然巫蛊狱兴,“卫氏悉灭”,而事因起于公孙贺。在武帝杀公孙贺后曾说:“故丞相贺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占美田以利子弟宾客,不顾元元。无益边谷,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终不自革。”
公孙贺之狱与卫太子之狱,实际都是针对削弱卫太子及卫氏集团而发的。所以《汉书》记江充之所以敢无所顾忌地侵犯卫皇后和太子,正是因为他已预先“知上意。”
元封五年,大将军卫青死。此前霍去病及名相公孙弘、大儒董仲舒也皆已死。董、公、卫、霍四人对武帝元光以后的新政影响极其重大。他们的去世令刘彻感到孤独和失落。
天汉年间,武帝再次下诏辟征才士,谓“名臣文武欲尽。”他在诏中说,马有性烈奔踢不服人者却能驰聘千里,士有背俗特行而有奇才者可立奇功,他要求举荐这样的人。“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土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斥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云云。
这一求贤诏,显示了武帝试图再次拔擢新人的雄才大略,但也表明了他对已存在于朝中的旧官僚权贵集团的不满意。
武帝感到需要更新一批新的政治血液,来继续完成尚未完成的彻底消灭匈奴的宏图远志。对朝中已存在的旧权势集团,汉武帝则决心不断任用酷吏,劾之以峻法,力求加以抑制。
武帝一朝,始终大力拔擢重用来自下层社会平民出身的文法酷吏,利用这种人对贵族势力的嫉恨,来抑制朝中的权臣、贵戚和王侯。
天汉年代以后,武帝重用江充,首先是看重他敢于出首举劾赵王,不畏诸侯权贵。同时也是为了让他能作为鹰犬来抑制太子周围的亲王、列侯、贵戚。因此他授予了江充很大的信任和权力。
天汉年代以后,随着汉帝国疆土的不断扩张,由于对外不断用兵,国家财力匮乏,人民的负担加重,社会中的不满在上升。
元封四年,黄河水灾,关东流民二百万,流离失所,天下不安。天汉二年,山东流民暴动,群盗蜂起。与匈奴的长期战争,汉军节节胜利。特别是元狩四年漠北大战后,匈奴王庭远遁贝加尔湖。汉军已控制过去在匈奴境内的大片地域,汉对匈战争由此已由自卫战争变成侵略性的。
持续不断的对匈奴战事和开拓西部新疆域的屯戌运动,已变得日益劳民伤财,其意义开始受到质疑。在天汉年间匈奴单于向汉庭示好以后,朝中要求停战和绥靖的呼声也高涨起来。
随着朝野上下内外批评声音的上升,卫太子周围的军功封侯集团也已厌烦艰苦的远征。他们的呼声无疑影响到太子的政治倾向。
在这种内外形势下,卫太子提出对内与民休息,停止酷敛,对外与匈奴和解,停止征伐四夷的新政方针。迫于舆论和形势的压力,武帝一度也开始考虑是否有必要作出调整。
天汉以后,武帝乃以“征和”为新年号。征和,有息征和平之义,也有政通人和之意。以“征和”为年号,显然表明武帝也有转变内外政策之意。此时刘彻已年逾花甲,他将部分权力和政事授予了太子。特别是在他外出巡狩期间,由太子监国。
《资治通鉴》记“征和二年”后,武帝“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而太子刘据“性仁恕温谨”,“宽厚”“守文”,与汉武帝政治风格多有不同。在其主持政务时,对汉武帝“用法严,多任深刻吏”的做法“多所平反”,于是“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
“及太子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显然,刘据身边当时已经聚集了一批具有政治眼光和政治能力而政治观点与主流观点不同的人士。
“上每行事,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对此,了解刘彻性格极深的卫皇后知道是不行的。故她常对太子有所规劝,不愿他立即改变武帝的既定方针。但武帝知道后,反而说皇后错,太子做得对。武帝“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武帝坚持以武力征伐四夷,太子则主张用怀柔之策缓和彼此的关系。武帝已意识到太子政策与自己的分歧。但他反宽慰太子说:“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资治通鉴》卷二二。)
实际上,正是由于与太子政治方针和理念的分歧不断扩大,武帝晚年以后明显地疏远于卫皇后和卫氏集团,转而移情于其他宠妃王夫人、李姬、李夫人,最后是钩弋夫人。
卫子夫皇后的名位虽仍一直保持,但贵为皇后想见武帝一面则日渐困难。
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已是67岁高龄,太子也近不惑之年,连孙子都有了。然而,他能否继承皇位的不确定因素却越来越增多。
太子与武帝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使朝臣中也分成了拥太子和反太子的两派。“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帝与太子间的分歧与矛盾日渐加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开始重新考虑卫太子的继承权问题。卫青临死前,显然已感觉到这一点。对此,武帝与卫青曾有这样一番谈话:
“汉家诸事草创,加以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资治通鉴》卷二二。)大将军顿首谢,卫皇后闻知皇帝的告谕后也为此向武帝“脱簪请罪”。
武帝还亲自安抚太子,“我为其难,你为其易”,你就安心等着做一个守成之主吧!“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太子乃有不安之意。
也就是在这种极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以江充为代表的反对卫氏集团的一派新兴政治势力看到了机会,乘机挑拨离间。
政治权力的转移,对于最高执政者本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即使是由他自己选定的继承人,也难免面对苛刻挑剔的目光。在父子政治理念有重大不同的情况下,心理裂痕最终转化为政治危机。于是,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觉和投机之心,又一度受到汉武帝特殊信任并赋予重要权力的江充,利用这种矛盾而制造了“巫蛊”变乱。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情况,即武帝的宠姬李夫人家族的崛起。李夫人原是一个美丽的歌伎,通过其兄乐师李延年来到武帝身边,深受武帝宠爱,但李夫人不幸早死。她只留下一个王子刘髆,封昌邑王。李夫人有三个兄长:李广利、李延年、李季。李延年是音乐家。李季是一个市井无赖。李广利后来成为贰师将军。
武帝对李夫人爱得至深。以至李夫人死后常幻见其倩影,并且为了她写了一篇充满深情寄托怀念的“秋风辞”,李夫人临死时以儿子和兄弟相托武帝。但是,尽管武帝一生都是情色中人,却从来不会让情色或情欲操纵他的政治。象拿破仑一样,女人只是他用以调节紧张政治神经的药剂。以至他尊宠某个女人的家族,重用其亲戚,包括早年之重用卫青及霍去病,其中都往往是出于政治方面必须依靠谁的深层考虑。
霍去病、卫青死后,李广利逐渐取代了卫青的大将军地位。与主张改弦更张的卫太子不同,李广利积极支持武帝的对外扩张路线,成为武帝后期对外用兵的主要统帅。
但是,随着李广利军事地位的上升,新的李氏集团开始兴起。
太始元年,卫青旧部宿将公孙敖因妻子从事巫蛊连坐被腰斩。征和二年,族灭丞相公孙贺。而公孙贺是卫青和卫皇后的姐夫,卫太子的姨父。这实际是对太子身后的卫氏贵戚集团沉重打击的开始。与此同时,武帝则擢拔与李氏家族有姻亲关系的刘屈氂出任左丞相。
刘屈氂是巫蛊案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武帝的侄子,其父为中山靖王刘胜,是武帝的庶兄。但是,刘胜“好内”,夫人众多,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屈氂仅是诸子之一,原来只任涿郡太守的小官。在公孙贺遭巫蛊案被罢相后,刘屈氂却平步青云由涿郡太守被调任中央,担任左丞相。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一任命,关键原因是因为他与李广利的关系,“贰师(李广利)女为屈氂之子妻。”因此必然是出于李广利的引荐提携。
对这一牵涉裙带的任命,汉武帝实际仍是有所保留的。(“征和二年春,制诏御史:‘故丞相贺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公美田以利子弟宾客,不顾元元。无益边谷,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终不自革,乃以边为援,使内郡自省作东,又令耕者自转,以困农烦扰畜者。重事伤耗武备衰减,下吏妄赋,百姓流亡。又作为诏书,以奸传朱安安,狱已正于理。其以涿郡太守屈氂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以待天下远方之选)。夫亲亲贤贤,周唐之道也。以澎户二千二百封左丞相为澎侯。’”)他认为这种任命只是临时的安排,同时决定对丞相一职分权为两,“分丞相、长史为(左、右)两府,以待天下远方之选。”
《汉书》记:“武帝末,卫皇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其实,江充只是一个打手或鹰犬而已。利用巫蛊推倒卫氏集团的真正幕后操纵者,其实正是这位新丞相刘屈氂和背后的李广利。
巫蛊乱后,武帝曾对田千秋反省说:“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武帝的这番话古今之研究巫蛊事件者几乎都没有予以注意。所以过去一直认为巫蛊之乱的祸首只是江充,而不是刘屈氂和李广利集团。相反,甚至认为刘屈氂是站在刘彻一边受命平定了这场动乱的功臣。
实际上,刘彻检讨这个事件的始末时还曾说过:“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俦、李禹之属谋入匈奴。有司无所发。今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令)余巫颇脱不止,阴贼及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
史料中这一段话的交代不是很明白。但值得注意的是,武帝明确指出:正是由于“左丞相与贰师谋逆乱,巫蛊之祸才流及士大夫。”武帝又指出,巫蛊之案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实际并不是江充,而是亲掘兰台(即太子宫)验蛊的左丞相刘屈氂与御史章赣。而江充又曾陷害公孙贺之子敬声及部属李禹与匈奴有勾结(“谋入匈奴”)。所有这些大案,并未经有关检察执法机构举证核查(“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问也”)。因此,武帝不再信任这些执法机构,而只信任刘、章、江组成的专案小组。
还值得注意的是,“巫蛊案之初,廷尉所治未及九卿。”本来廷尉是没有权力直接审治公卿的。只有丞相得到皇帝授权,才可能审理王公大臣们。那么正是刘屈氂指使江充(抛开了“廷尉”),然后才与胡巫设谋,而把椒房中的公主们、公孙敬声及李禹之属牵连陷害,甚至诬陷他们与匈奴勾结。又是刘屈氂亲自去兰台掘地,寻找证验,才制造了这起大祸乱。
由此可见,正是李广利身后的刘屈氂所代表的新兴李氏集团(丞相御史),伙同江充以及来自匈奴背景的胡巫势力,形成了某种形式的默契与合作,才能以非常手段摧毁以卫太子为代表的“守文”政治势力。
而对于李氏集团来说,搞垮卫氏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废除卫太子,改变继承皇位的人。这是巫蛊之变之所以引发的重要原因。
在卫氏集团被粉碎后,李氏集团开始着手筹谋夺取皇位继承权。征和三年(前90年),在李广利受命率兵出征匈奴的前夕,刘屈氂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为太子。史载:
“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尚(长)何忧乎?’(此言颇耐寻味。屈氂时任丞相,本来又有什么忧虑呢?只能是担忧陷害太子的阴谋被皇帝醒悟发现罢?))屈氂许诺。昌邑王者,贰师将军女弟李夫人之子也。”
然而,这一密谋却被内者令郭穰听知并密报武帝。郭穰又举报丞相夫人因为丞相曾遭武帝谴责,使巫师“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立昌邑王为帝。”武帝于是明白了真相,乃命有司案验,查证后属实。
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李氏集团制造巫蛊事件的真正目的。因此,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刘屈氂对卫太子“必出于死战,此其心欲为昌邑王地耳!太子诛,而王以次受天下,路人知之矣。其要结李广利,徇姻娅而树庶孽,屈氂之慝,非一日之积矣。”
王夫之的这一见解是深刻的。在李广利与刘屈氂阴谋暴露后,武帝可能由此意识到,巫蛊之乱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征和三年,刘屈氂“坐谋立昌邑王及使巫祝诅。”武帝毅然将李氏家族全部消灭了。刘屈氂被腰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同时李广利的妻子亦被收入狱,“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
贰师将军李广利是武帝宠幸的李夫人的兄长、昌邑王刘髆的舅父。而李广利又与丞相刘屈氂为儿女亲家。阴谋被告发,刘屈氂被杀,于是李广利在前方投降匈奴。
但是这个叛徒被匈奴所轻蔑,不久就被卫律、阏氏找理由杀死。而曾积极参与江充陷害卫太子事件的武帝近侍马何罗,在江充被灭族后,又试图行刺武帝而被诛杀。
征和四年(公元前84),汉遣使入匈奴,单于使左右以巫蛊乱事难汉使者。曰:“汉,自以为礼义国也。然贰师将军降匈奴言前太子发兵反,何也?”使者曰:“然。乃丞相与太子争斗,太子发兵欲诛丞相。丞相诬之,故诛丞相。此子弄父兵,罪当笞,小过干。孰与冒顿单于身杀其父而代立,常妻后母,禽兽行也。”单于留使者,三岁乃得还。此事对武帝的震动是极其巨大的。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汉武帝“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臣子中虽有不少人认为太子无罪,但不敢向盛怒中的武帝陈明,只有并州壶关(今山西屯留东)的三老令狐茂最早上书,说:
“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故天平地安,阴阳和调,物乃茂成;父慈母爱室家之中,子乃孝顺。阴阳不和则万物夭伤,父子不和则室家丧亡。”
“故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昔者虞舜,孝之至也,而不中于瞽叟;孝已被谤,伯奇放流,骨肉至亲,父子相疑。何者?积毁所生也。”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汉王,乌有,之乱,可怕,朝巫蛊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史上澡盆事件||上一篇:朱元璋冥冥中成就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