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阎崇年过人的学问 成就康熙过人的业绩

编辑:Jina 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平定三藩叛乱期间,军务紧急,战报迭至,康熙帝一般是起床后来不及用膳即御门听政,而后再行日讲。以致时近中午,饥肠辘辘,尚未休息。

  康熙帝晚年身体不好。一次大学士呈折恭祝他万安,他批答说:朕至今“行走需人搀扶,甚虚弱。何言万安?一安亦无!”不要说万安,一安也没有!
康熙帝定制,皇子皇孙6岁开始在上书房读书,一年之中,不论寒暑,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两个半天。相比之下,今日学生的假日可谓多矣、长矣!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奋学习的帝王,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严格教子的君主。康熙帝之所以做出过人的业绩,因为他有过人的思想;他之所以有过人的思想,因为他有过人的学习。康熙帝是一位终身学习型的皇帝。

  ■日讲近900次康熙的好学创纪录

  康熙帝重经读史,崇儒重道,视儒学为“经世之根本”、“治国之方略”,积极接纳、勤奋吸收汉族传统文化。

  康熙帝自幼勤奋学习。他做皇子时,5岁入书房读书。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他后来回忆道:

  诸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康熙帝继承皇位后,重视儒家经典,从中学习传统的治国理论和治国方法,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日讲、经筵、自学。

  日讲———康熙帝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清朝,皇子们读书到上书房,而皇帝读书则举行日讲。皇帝日讲的讲官,从翰林院中选出十员,分工轮流担任讲席。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任命了一批通熟经史的满、汉官员担任侍读、侍讲。明朝的各位皇帝长期以来,对于经筵、日讲,多持敷衍态度。有的君主一生之中只进行过几次日讲、经筵,便被史臣赞誉为盛事。康熙帝却一反明朝君主懒惰、敷衍之故套,实行并坚持日讲。康熙朝的日讲,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历代君主,但仍嫌次数少,一再打破惯例,增加日讲次数。在平定三藩叛乱期间,军务紧急,战报迭至,康熙帝一般是起床后来不及用膳即御门听政,而后再行日讲。以致时近中午,饥肠辘辘,尚未休息。通过日讲,康熙帝在十五年间,系统地、完整地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等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创造了日讲近九百次的纪录。

  经筵———康熙帝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经筵就是为皇帝讲解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大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等充任讲官。举行经筵,仪式隆重,常在文华殿举行,也有时在孔庙举行。就经筵而言,自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到他去世前,半个世纪的时间,除因巡幸、出征、患病、国丧等因偶未举行之外,基本从未停止。这在历朝皇帝中都是罕见的。这表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执著。康熙帝依此为治军治国、仁政爱民得到理念的支撑与经验的通鉴。

  康熙帝的经筵、日讲,从不徒务虚名,必致融会义理。在经筵、日讲之前,讲官须预选内容,撰写讲章,缮写成正副两本———正本呈给康熙帝,副本讲官做讲稿。经筵、日讲时,康熙与儒臣反复讨论,期于贯通义理,务使经筵日讲,不致流于形式。康熙帝要求讲官在经筵、日讲时,不必忌讳,大胆讲解;偶有失误,也予谅解。他对于讲官本人,体恤备至:日讲之后,常赐御制书画以示慰劳;寒暑令节,也常赠给貂裘、纱缎、果品之属;遇有优缺,从速升转;如有疾病,遣太医诊治并赐药物;去世之后,遣使吊祭,赠予美谥,录用子孙。康熙皇帝的这些行动,使得讲官们感激涕零,实心报效,经筵与日讲也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自学———康熙帝学习的另一重要途径。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闰四月,康熙帝以日讲仪节繁琐,为时良久,有妨披览载籍,下令停止。至此,除经筵因系典礼仍然按期举行外,坚持了十五年之久的日讲宣告停止。为了督促自己自学,他在座右铭中自箴:“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看书,义理自然贯通!”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时,他利用自学,系统地精读了《通鉴》、《通鉴纲目》、《纲目大全》等书,并边学习、边研究,“不但错误者悉加改正,即阙失者亦皆增补。”



[被屏蔽广告]
  康熙帝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莫不涉猎,学识渊博。他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出版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147卷、数以千计的文章;《御制诗集》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这些都是康熙帝长期刻苦学习的结果。

  ■二十五史中唯一了解西方文明的皇帝

  康熙帝喜爱、研习自然科学。他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始终不衰,学习自然科学成了康熙皇帝终身爱好的事业。康熙皇帝是一位学习型的皇帝,是二十五史中唯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学精神的皇帝。

  康熙帝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一个动因,是因不懂自然科学而在御政时遇到了困难。事情的缘起是一场历法之争。

  此前,长期以来袭用郭守敬制定的《大统历》,日积月累,误差严重。明崇祯年间,聘请传教士汤若望主持改进历法,修成《崇祯历书》,未及推行,明朝已亡。清顺治二年(1645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将其改名为《时宪历》,颁行于世,并任汤若望掌钦天监印。康熙初,杨光先上疏对汤若望新历加以非难和指责。这就是关于历法的汤(若望)、杨(光先)之争。

  论争的结果,当时的辅政大臣鳌拜等支持杨光先,定汤若望死罪,钦天监5位部门负责官员被处死,废弃《时宪历》。孝庄皇太后认为对汤若望处分过重,她说:汤若望一向为先皇帝信任,礼遇极隆,你们必欲置之于死地耶!经两次复议,汤若望免死下狱。恢复旧历法,废除《时宪历》。杨光先则掌管钦天监、吴明烜为监副。后汤若望死于寓所。

  康熙帝亲政后,用比利时人南怀仁治理历法,最后为汤若望平反,原来商定的结果是:杨光先诬告汤若望案,议杨光先斩首,为汤若望及同案死者平反。康熙帝命对杨光先夺其官、免其死、遣回籍(死于途中);给汤若望平反。康熙帝任命耶稣会士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工部右侍郎,开创了清朝用西洋人在六部做官的先例。后康熙帝回忆说:

  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朕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致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测睹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

  于是,康熙帝发愤学习自然科学———从耶稣会士研修数学、化学、医学、药学、天文学、地理学、音韵学、光学、力学、化学、解剖学等。

  康熙帝首先刻苦学习数学。他让耶稣会士张诚、白晋等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这是至今世界上仅有的一部满文几何学著作,在内廷讲授,而康熙帝的学业成绩令人惊叹。他亲自动手演算习题、做实验,至今故宫博物院还保存康熙帝演算数学题时用的桌子、文具和仪器。他在巡视水利时,也亲自同皇子们拉线测量。2004年,在法国巴黎还展出了康熙生前学习数学使用过的手摇计算机、康熙角尺等器物。传教士白晋在《康熙皇帝》一书中,曾经记载康熙帝认真学习的情景:
康熙皇帝传旨,每天早上由上驷院备马接我们进宫,傍晚送我们返回寓所。还指派两位擅长满语和汉语的内廷官员,协助我们准备进讲的文稿,并令书法家把草稿誊写清楚。皇上谕旨我们每天进宫中授文稿内容。皇上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对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问题。就这样整整几个小时和我们在一起学习,然后把文稿留在身边,在内室里反复阅读……有一天皇上说,他打算把这些定律从头至尾阅读十二遍以上。我们用满语把这些原理写出来,并在草稿中补充和欧几里德、阿基米德著作中的必要而有价值的定律和图形。除上述课程外,康熙皇帝还掌握了比例规的全部操作法、主要数学仪器的用
法和几种几何学及算术的应用法。

  康熙帝对医学、地理测量等也很感兴趣。他年轻时得过几场大病,使他很早就留心医药学。康熙帝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帝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此后,康熙帝便对西医、西药发生兴趣。他提倡种牛痘以防天花。塞外的游牧族群,特别怕得天花。顺治帝因患天花而死,康熙帝也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藏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他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牧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康熙帝很谦虚,不肯轻易出书。康熙帝悉心治河数十年,查阅治河典籍,视察河水变化,摸索治河方法,制定治河政策,结果成绩明显,出现了四十年的安澜局面。他所撰写的治河论述,河道总督张鹏翮请将治河谕旨编纂成书,刻书颁行,永久遵守。康熙帝断然不同意,他说:前代治河之书,无不翻阅,泛论虽易,实行则难。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这表现了康熙帝可贵的谦逊的科学态度。

  康熙帝晚年身体不好。一次大学士呈折恭祝他万安,他批答说:朕至今“行走需人搀扶,甚虚弱。何言万安?一安亦无!”不要说万安,一安也没有!他还说:“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批旨,断不假手于人。”可见病情不轻,但是仍很顽强。大臣们向他进补药,他不赞成乱用补药。康熙帝养生主张八个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康熙帝自著科学文集《几暇格物编》。这对日理万机的帝王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康熙帝学习西方科技,虽然有利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仅限于康熙帝个人和宫廷,没有形成政策和制度。康熙帝在畅春园蒙养斋设立算学馆,被西方称为“中国科学院”。蒙养斋的创建,对培养中国数学家,完成前述科学巨著《律历渊源》、《数理精蕴》有过重要贡献。大数学家梅瑴成、明安图、何国宗等,都是在蒙养斋学习而后有成的。康熙朝以后,皇帝们对科学一个比一个缺乏兴趣。乾隆对科学一窍不通,他们感兴趣的只是自鸣钟和西洋楼大水法之类的玩物。虽然康熙帝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但是清朝失去了一个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机会。

  ■严格教子终清一朝无怠君

  康熙帝不但重视自身的学习,而且重视子孙的教育。康熙帝的子女,是清朝皇帝中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学者统计,康熙帝的皇孙共97人。康熙帝对子孙的教育特别认真,也特别严格。

  康熙帝也像平民百姓一样,严格教子,望子成龙。老百姓的儿子,经过教育,可以成才,但不能成龙;除非造反,夺得天下,自登皇位。“高阳酒徒”汉高祖刘邦和“凤阳贫僧”明太祖朱元璋等,他们之所以成龙,绝不是父母培养教育出来的。在中国帝制时代,只有皇帝才可能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儿子成龙;至于平民百姓,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康熙皇帝为着大清江山永不褪色,社稷绵延亿万斯年,便对诸皇子进行严格的教育。
康熙帝培养儿子的主要目标是从皇子中产生一位满意的接班人,以使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社稷万年。首先,以儒家经典教育皇子。其次,以“国语骑射”培养皇子。再次,训练皇子实际能力。复次,传授治国安邦之道。
清朝皇子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儒家经典。此外,他们精力之耗,多擅书画,亦习戏曲。所以,康熙皇帝对皇子的教育,首之为成龙,次之为襄政,又次之为领兵,再次之为务学,复次之为书画。于是,康熙帝对皇子的教育,不仅制定严格的制度,而且进行严格的检查。

  康熙帝对子孙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一是言传、身教,二是参加祭祀、打猎、巡幸、出征等实践活动,三是上学读书。上学读书是康熙帝教育青少年子孙的基本方法。

  康熙帝确定了皇子皇孙的教育制度。康熙帝定制,皇子皇孙6岁开始在上书房读书,一年之中,不论寒暑,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两个半天。相比之下,今日学生的假日可谓多矣、长矣!

  康熙帝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初有张英、熊赐履、李光地、徐元梦、汤斌等一代名儒。皇子老师中的汉人师傅,主要教授儒家经典;满人师傅称谙达———内谙达教授满文和蒙古文,外谙达教授骑马、射箭技艺。《康熙起居注》等书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状:

  寅时(3~5时),皇子在上书房读书,先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准备师傅到来上课。

  卯时(5~7时),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名叫无逸斋(在畅春园)的上书房,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管记载皇太子言行的起居注官德格勒、彭孙遹侍立在西侧。皇太子胤礽伏案诵读《礼记》中的章节,诵读不停。胤礽遵照皇父康熙帝“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规定,在背足遍数之后,令汤斌靠近案前,听他背书。年近六十岁的汤斌跪着捧接皇太子的书。听完胤礽的背诵,一字不错,就用朱笔点上记号,重画一段,再读新书,捧还经书,退回原来的地方站立。皇太子又写楷字一纸,约数百字。

  辰时(7~9时),康熙帝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请安之后,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皇太子率领诸臣到上书房外台阶下恭迎。康熙帝入斋后升座,问汤斌曰:“皇太子

  书背熟否?”汤斌奏道:“很熟。”康熙帝接过书后,皇太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康熙帝又问起居注官:“尔等看皇太子读书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质歧嶷,学问渊通,实在是宗庙万年无疆之庆!”康熙帝嘱咐他们对皇太子不要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检查完皇太子的功课,康熙帝回宫。

  巳时(9~11时),时值初伏,日已近午,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或背诵经书,或伏案写字。这时他们的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伫立时久,体力不支,斜立昏盹,几乎颠仆。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等传观批阅校对。汤斌奏道:“笔笔中锋,端严秀劲,真佳书也!”达哈塔也奏道:“笔法精妙,结构纯熟。”皇太子又温习背诵《礼记》师傅画定的篇章一百二十遍。

  午时(11~13时),侍卫给皇太子进午膳。皇太子命赐诸师傅也吃饭。诸臣叩头谢恩后,就座吃饭。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一百二十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听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时),侍卫端进点心,呈在皇太子等面前。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张侯———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箭。皇太子射完箭后,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讲解。


  申时(15~17时),康熙帝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六子早殇)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同来侍读。康熙帝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汤斌按照康熙帝的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皇五子胤祺因学满文,所以只写满文一篇,书写工整,圈点准确。康熙帝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群臣称颂说:字写得小字“秀丽”、大字“苍劲”。

  酉时(17~19时),侍卫在院中张侯———安置箭靶之后,康熙帝令诸子依次弯射,各皇子成绩不等。又命诸位师傅射箭。随后,康熙帝亲射,连发连中。

  天色已暮,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康熙帝对皇子还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测量学、农学等。康熙帝自己喜欢书法,也教皇子书法。他同皇子们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他对有的皇子练字,做出具体规定:每一日要写十幅呈览。在皇父严格要求与督促之下,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十三子和皇十四子等,都写得一手好字。皇二十一子胤禧,史载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皇三子胤祉和皇七子胤祐,以其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煕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康煕帝的诸皇子中,凡工艺术而又不参与争夺皇位者,多得善终(因病夭折者除外)。

  但是,教育只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而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康熙帝的35个儿子中,序齿的有24位,实际上成人(年满16岁)的,只有21位。这21个儿子,是由17个妻子生育的。他们除了一人能做皇帝外,其他的均为普通皇子。

  康熙帝教育子孙,是他为君之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接班人。清朝的皇帝没有暴君、没有昏君,也没有怠君。康熙帝的继承者雍正、雍正的继承者乾隆都很优秀也都很杰出。康熙帝的皇子中,没有不学无术之庸人,也没有胡作非为之纨绔。他们都有一定素养、一技之长。这些都同康熙、同清朝重视皇子皇孙的教育有关。但康熙帝的儿子太多,在位时间又长。“夜长梦多”,皇子们结党自固,争夺皇位,最后导致残酷的宫廷斗争,有的被囚,有的屈死,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也是康熙帝生前所没有料到的。

  总之,学习是康熙帝为君之道的一把历史的钥匙。康熙帝对自己终身学习,对子孙重视严格教育,这个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应当弘扬。

  ◎编者手记

  清朝统治者最早住在一个高10米的小山上,周围是河,山上修城,城门是木头做成的,努尔哈赤住所也是草盖,举行宴会时没有桌子,而且当时人口极少,仅靠一口井养活。但是这个弱小的民族一路打到辽阳、沈阳、北京,最后统治华夏。他们是靠什么得以成功呢?阎崇年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善于学习。他举例说努尔哈赤在向万历皇帝8次进贡的途中积极向汉人学习,还从《三国演义》中得到启示,认为满族人应该学习汉人的“忠义”。同时努尔哈赤对俘虏的汉族人进行考试选拔,选举16人,建文馆。至于康熙,更是一位学习型皇帝。康熙学习《四书》,先念120遍,再背120遍,直到滚瓜烂熟。
我们知道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圣明皇帝,但可能还不是特别清楚康熙成功的原因,从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康熙的成功学,相信能给我们新鲜的启示。

  ◎演讲者小传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满学论集》、《正说清朝十二帝》、《袁崇焕传》等25部,曾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清十二帝疑案》(38讲)。
◎隽语录

  清朝的皇帝没有暴君、没有昏君,也没有怠君。康熙帝的继承者雍正、雍正的继承者乾隆都很优秀也都很杰出。康熙帝的皇子中,没有不学无术之庸人,也没有胡作非为之纨绔。

  康熙帝很谦虚,不肯轻易出书。康熙帝悉心治河数十年,查阅治河典籍,视察河水变化,摸索治河方法,制定治河政策,结果成绩明显,出现了四十年的安澜局面。他所撰写的治河论述,河道总督张鹏翮请旨编纂成书,永久遵守。康熙帝断然不同意,说: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

关键字: 内容标签:过人,康熙,学问,业绩,成就,阎崇年
下一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上一篇:曾国藩集团的社会来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