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珐琅银器工艺失传百年 政府扶持助绝活重现民间(2)

编辑:秋痕 来源:金黔在线
 
珐琅银器
工艺失传百年
从入黔始祖算起,胡氏家族至胡清海这一代,已是第11代。
40岁的胡清海说,遗憾的是,从清末起,由于各种战乱,屯堡珐琅银器的辉煌不再,从其爷爷那一辈开始,他的家族从事银饰加工的规模开始萎缩,并最终停止,屯堡珐琅银饰工艺就此失传。
上世纪80年代,读小学的时候,胡清海开始接触各种屯堡银饰,并在父辈的指导下制作银饰。后来,他发现,凡是上了“珐琅彩”的银饰,价格均要比普通的银饰贵1—2倍。那时候,胡清海就想,要是他能掌握“珐琅银饰”工艺该有多好。
读完初中后,胡清海便在家中开始屯堡银饰制作。但生意一直不怎么好,他差一点就放弃。几年前,省里举行“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后,民族工艺品得到重视,他的生意开始好起来,于是他决定,将儿时的“珐琅银器”梦想完成。
但由于胡清海的父亲还未从其爷爷的手中学到这项工艺,他只了解到小部分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但根据父亲的描述,胡清海无论如何也难以在银饰上上“珐琅彩”。
政府扶持
失传工艺重现
今年4月份,悉知胡清海正在致力于恢复失传百年的屯堡“珐琅银器”工艺后,西秀区党委、政府及科技局为他提供了资金扶持。
此后,胡清海到北京“景泰蓝”基地等地学习取经,但那里并没“珐琅银器”的工艺。回到安顺后,他再次根据父亲的说法,开始了大量的实验。起先,在银器上上“珐琅彩”,不是爆裂就是脱落,再有就是没有光泽。
最终,经过上千次的反复实验后,直到半个月前的10月中旬,胡清海的实验终于成功。他制作的第一件屯堡“珐琅银器”作品是一把纯银壶,这把银壶还利用了被称为“银饰中的刺绣”的“掐丝工艺”。银壶重650克,高24厘米,直径18厘米。在银壶的壶身,正面是上了珐琅彩的屯堡军事防御建筑,背面是花卉。
失传了百年的屯堡“珐琅银器”工艺的重现,不仅圆了胡清海小时候的梦想,还填补了我省银器制作中的一项空白。
⊙延伸阅读
屯堡珐琅银器,源于江南汉室制银工艺,于明朝时期被屯堡人带入贵州安顺。是用金银等金属制胎,采用石英色沙硼矿等天然矿物质,配制成珐琅釉料,细磨成粉状颜料,在金属胎上彩绘图画,再入高温炉中烧结。珐琅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的质感,由于坚硬、防腐、耐磨等,虽经千年而不变质。(徐荣锋)


关键字: 内容标签:银器,珐琅,失传,绝活,扶持,重现,民间,工艺,政府
下一篇:米玛次仁决心制作全世界最大的堆绣唐卡||上一篇:乔羽:《我的祖国》从创作到演唱经历三道坎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