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复古匠人身怀绝技 让残破历史重现辉煌与尊严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晨报
 
紫竹院公园西北角的清皇家行宫目前正在进行抢修。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李永旺是抢修项目的负责人,他已经带领数十位工人在这里工作了近半年时间。这些工人大多来自河南河北,跟随李永旺做古建修复已有十几年了。
最困难:损毁殿宇复建
李永旺的办公室暂时设在了始建于明代的紫竹禅院。“明万历年间,在修建万寿寺的同时,于长河南侧修紫竹禅院,作为万寿寺下院使用。整座行宫就是由禅院起源。”
接到项目后,李永旺对行宫的历史还真是下功夫好好研究了一番,讲起来自然滔滔不绝。“清乾隆时,长河边累起太湖石,取名芦花渡,同时在禅院西侧修建行宫。清末,慈禧下旨在院西再建两处房屋,取名寄云轩,整个行宫便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当年皇帝出紫禁城到颐和园或者圆明园,途中就在这所行宫休息。行宫中有供休憩的殿宇和办公场所,还有观看演出的楼宇。”
此次行宫的施工面积共3300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其中修缮面积1900多平方米,复建面积近1400平方米。由于行宫曾遭八国联军损毁,后来又被占用单位不合理使用,一些殿宇只能根据发掘出的遗址复建。
最老到:房顶调脊功夫高
5月的阳光已有些灼人,年近五旬的陈清运站在房顶,头上渗出不少汗水。陈清运来自河南新乡,他和老乡负责调脊,这是古建复建中重要的一道工序,一般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完成。两人都50岁上下,在房顶的脚手架上“闪转腾挪”仍很灵活。“干了几十年了,功夫没撂下。”
据李永旺介绍,这些工人已经跟随他十几年。“他们大都来自河南河北,北京年轻人做这行的太少了。”李永旺说到这里不禁苦笑。古建修复和一般泥瓦工待遇相仿,工人最多一个月挣三四千元,而工作却非常辛苦。“天一亮就开工,中午休息一个小时,经常一干到天黑,基本没有节假日。”
李永旺坦言,古建修缮的辛苦,现在很多年轻人已无法承受。“我20岁左右就跟着师父学徒,算是关门弟子了。”李永旺说,他从事古建修缮工作已经近30年,如今这行里拜师学艺的匠人已不多见了。
最自豪:咱干过“大活儿”
现在,紫竹院行宫修缮工程已经完成木架结构,下一步将进行油饰彩绘。按照计划,明年8月底行宫整体结构将完工。
李永旺最自豪的事莫过于细数那些曾经“经手”的修缮,圆明园含经堂、正觉寺、明城墙遗址、孔庙、大高玄殿、永定门复建、前门大街复建的牌楼……28岁的瓦工工长王锦也有这样的自豪:“圆明园宫门、前门牌楼那些大活儿都干过。”
修缮了这么多文物古建,李永旺总结出不少心得。他认为文物修缮复建的最大意义,就是唤醒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看到这么好的建筑,谁还会忍心破坏呢?”
晨报记者 王歧丰/文 李木易/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匠人,身怀绝技,残破,复古,重现,尊严,辉煌,历史
下一篇:壶里乾坤绝非"雕虫小技" (2)||上一篇:普通宣纸增值近百倍 青檀皮处于供不应求状态(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