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甘肃省歌剧院的复排剧目——新版歌剧《江姐》的上演,拉开了甘肃红色经典剧目演出风潮的序幕。“红色经典再现,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怀旧心理,而现实中的物欲横流让很多人理想落空,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信仰危机,这时候再现红色经典还有种寻找精神支撑的意义。”兰州大学古典文学学者王传明说。
“江姐又回来了”
“《江姐》复排很成功,舞台布景很有意境,人物刻画也很细致,音乐更是富有感染力,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市民吴越云说,她不想看到一个和以前的《江姐》相比毫无新意的老剧目,4月30日的这次演出让她很是开心。“在兰州能看到这样高水准剧目的演出真是不容易!”“一直以为《江姐》和我们这代人是很有距离的,没想到现场感觉这么好,很有收获,看得人热血沸腾。”兰州大学大四学生张斌这样表达他的观感,他对那个在别人描述中激情荡漾的年代有了新的认识。
4月25日至4月30日,由省歌剧院复排的新版歌剧《江姐》在金城大剧院演出了五场,从垂髫稚子到花甲老人,从普通民众到社会精英,各阶层人士慕名而来,尽兴而回。“可以说,像《江姐》这样一个剧目,必须达到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现场一位老“江姐迷”说,“本来还担心复排会演砸了我们‘江姐’,没想到竟然会这么好,人物形象比以往更丰满了,剧情压缩也恰到好处,在艺术上已经臻于完美的境界。”
歌剧、话剧、戏曲;复排、再创作……甘肃文艺舞台上,正在或即将上演的红色经典剧目以各种艺术形式展现着。今年,甘肃计划举办全省“红旗飘飘”合唱比赛、《红色甘肃》展览,创作完成反映陕甘宁边区革命斗争大型话剧《跟上哥哥上南梁》、完成反映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的京剧剧本《草原曼巴》,并力争搬上舞台。甘肃省歌剧院正在编排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向着太阳”,并预定于6月30日在甘肃大剧院上演。“红色经典再现,很大程度上出于一种怀旧心理,而现实中的物欲横流让很多人理想落空,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信仰危机,这时候再现红色经典还有种寻找精神支撑的意义。”兰州大学古典文学学者王传明如是说。
“我们老一辈人经历过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我们理解那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但年轻一代更多地会有种隔膜感,在表现时本来就有所欠缺,而为了所谓的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导演在复排中又加上许多新的理念和元素,特别是喜欢掺入太多的爱情插曲,新添原著中并没有的人物,这就使许多红色经典的翻拍之作面目全非,相当于另起炉灶。”王传明说,几年前《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的遗孀刘波看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后十分不满,谴责只是借用了丈夫小说之名的完全不同的东西。“我本身很喜欢看些红色经典方面的作品,那里面的很多东西都能引起人的共鸣,但现在许多重拍剧目让我很失望,甚至根本看不下去。加入的不必要元素太多,模糊了原著的主题主线,还使本来集中紧凑的情节变得拖沓累赘。”
在王传明看来,红色经典剧目,无论是复排还是再创作,必须基本忠实原著,绝对不能改变其基本主题和框架结构。“有些东西总是相通的,譬如理想主义,再现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使红色经典唤醒时代的激情与梦想。”王传明认为,这应该才是再现红色经典剧目的本质所在。
甘肃省歌剧院院长彭德明介绍说,在选择红色剧目时,甘肃省歌剧院煞费苦心,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定了《江姐》。向党的90周年献礼,可供选择的红色剧目颇多,而《江姐》无论从人物形象刻画还是音乐效果及舞台设计布置上,都是最出色的——62年前的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三天,国民党在逃离前夕,将长期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中的200多名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秘密杀害在歌乐山上,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惨案。大型民族歌剧《江姐》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从上个世纪60年代公演以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堪称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巅峰之作。40多年来先后创作并推出了五版大型民族歌剧《江姐》,几度掀起了响彻大江南北的“红梅热”。几十年来,歌剧《江姐》凭借其独有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被誉为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
“省歌剧院对《江姐》也比较熟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所接触,2001年又排演过这出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操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另外,《江姐》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能有效地净化当代人的灵魂,特别是有助于引导年轻一代领悟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此外,《江姐》是我国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剧的代表,曾在全国各地多次巡回演出,许多人物形象和台词已植根人心,观众比较熟悉,重温经典能给人亲切感和认同感。”彭德明说。
“不是简单的复排”
甘肃省歌剧院副院长王存说:“此次推出的歌剧《江姐》,不是一次简单的复排演出,而是结合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以新的创作理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进行了谨慎而大胆创新,营造出了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视听效果,将我们的心绪带回到那个热血澎湃的时代。”“《江姐》的阵容十分庞大。”王存说,“为了保证复排的效果,我们采取了强强联合的形式,大力引进外援,邀请了曾执导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音乐会、歌剧《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十三届文华导演奖的中央歌剧院一级导演王湖泉执导;邀请上海歌剧院一级指挥林友声执棒;邀请原甘肃省歌剧院一级演员、现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青年演员,曾在歌剧《江姐》、《阴山下》、大型乐舞剧《敦煌韵》等多部作品中担任女主角的国家一级演员高咏梅担纲‘江姐’一角。”
省歌剧院在复排《江姐》的过程中进行精心剪裁,在保留原有的故事框架和整体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剧情压缩。指挥林友声谈道,《江姐》的故事对许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甚至其中的一些唱词唱腔也能脱口而出,“观众对《江姐》这出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心理期待,因此在复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更不能为了迎合当下人的口味而加入太多的陌生元素,只能是在尊重原有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些小修小改。再加上《江姐》本身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每个情节都富有深意,人物语言和音乐都几乎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要在这样的一个高起点上进行加工创作,是有很大的挑战性的,当时在构思策划时颇费心力。”“本次复排主要是参照1991年的版本进行删减,基本上忠实于原剧,完整保留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华唱段,将压缩部分主要放在人物台词对白上,整出剧显得更加干练、紧凑,但是并没有妨害其应有的艺术效果,反而使戏剧冲突更加强烈,加大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和感染力。”林友声说。
许多观众认为,复排的《江姐》在人物塑造上更加人性化,淡化了传统红色剧目中人物脸谱化的特征,女主人公“江姐”显得更加生动和具有立体感,革命者的形象也表现得更加丰满鲜活。新版江姐扮相靓丽,表现出女性的娇柔和革命者的刚强两种风貌兼具的完美结合,“新的‘江姐’更富有人情味,让我们在女英雄的光环外,充分看到江姐首先是个人,一个女人、母亲和妻子,这样的塑造使人物显得更真实,更有深度和感染力。”观众李女士说。除了革命斗士的刚强勇敢之外,新剧也着力表现出革命者之间“发不同青恨同深,甘未同尝苦同受”的深厚友谊,表现出革命前辈身上的人性之光。“我特别欣赏华蓥山上双枪老太婆几度阻挡儿子华为开口提及彭松涛,还有最后江姐说出自己已经知道老彭的不幸后和双枪老太婆相拥痛哭的场面,还有江姐满怀深情叫出的那声‘妈妈’,演得很好,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揪起来了。”扮演华为的演员李德胜说,排练时,几次到这段时,他都流泪了。
“这样的经典还要再演”
据彭德明院长介绍,为了表现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好地揣摩《江姐》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院里专门组织演员们阅读和学习长篇小说《红岩》。而训练的过程更是辛苦,“因为剧组有很多年轻演员,像我,还有小华的扮演者等都是80后,以前虽然有过独唱、情景表演唱的经历,但真正意义上参加歌剧演出担当主要角色还是第一次,因此经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训练力度难免会很大。”李德胜说。
“导演、指挥还有‘江姐’都很平易近人,很有耐心,没有一点架子。”李德胜笑着说,“但是他们工作起来特别认真,导演和指挥要求很严格。排戏时导演是一个个单独指导过关的,林指挥更是要求每个演员把出错的地方都抄下了,一遍又一遍地记。”
“‘江姐’的扮演者高咏梅老师也经常和演员们聊天,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他们的演出进行悉心指导。在《江姐》演出前几天,由于超负荷的练习,高咏梅的嗓子都嘶哑了,演员们都担心她无法登台表演,整个剧组都有些担忧,为了不耽误演出,高咏梅连续两天输液,并坚持每天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喷嗓子,稍有好转就坚持训练,没有丝毫懈怠。”李德胜说。
首演前还有个小插曲:上台前“华为”站在“江姐”旁边,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演出,心里有些担心,“江姐”看出了他的紧张,微笑着和他握手示意,“华为”的心安定下来了,顺利上场。于是以后每场演出他们都要轻轻握手,彼此表示一下关心和鼓励。
“今年全国共有七家剧院复排歌剧《江姐》,但我们是独家首发,打响了第一枪。”林友声指挥自豪地说。据悉这也是甘肃省“红色甘肃”系列活动的首场。甘肃省歌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姐》到底是只在甘肃省演出还是全国巡演尚未确定。“但这样的经典歌剧,肯定还会再上演,至少在甘肃省内。”
甘肃省歌剧院副院长王存还说,复排红色歌剧《江姐》也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前对演员的一次磨砺。“每年正月后都是演出淡季,要是照以往的惯例放长假,怕演员们在业务上会有所生疏,选择在这样的一个时刻重排经典,也正好可以让演员们得到锻炼,提高业务水平,为他们在晚会上的成功演出奠定基础。”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不朽,寻回,红色,记忆,江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民间工艺亮相玩博会 大师亲赴现场展绝活(1)||上一篇:秦玉峰 守护阿胶制作的千年绝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