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琉璃厂的修书人(2)

编辑:秋痕 来源:新京报
 
 
 
“揭”就是把粘连在一起的书页分离。
 
 
 
 
“修补”要求选用颜色质地相近的纸张。




 
 
“溜口”即使用棉纸修补书口。


 
 
书破损都在同位置上,补页后必定要凸出来,必须进行“捶平”。
 
 
 
 
“画栏”是对旧书残缺的内容进行修补。


 
 
修复古籍的过程中也包括“上压力镐”一类的粗活儿。


 
 
“下捻”是对新书页进行重新打眼并用蚂蝗纸捻穿捆。








职业伦理
“补书”不干“绝户活儿”
一般人可能认为补书是最简单的,就是浆糊贴纸。但在汪学军看来,补书是修书所有工序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难的。
“补书用的浆糊和纸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汪学军指出,“浆糊要用提纯的淀粉来调制,尤其要把握好稀稠度,粘补时用的不是浆糊的绝对的粘接力度,而是要让它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不能使其‘霸性’,而要用其‘活’”。
配纸时则要注意古书纸的特性,在颜色、质地等方面都要搭配好,不同材质的纸对浆糊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修补时还要拿纸张的正面做粘接面,以增加粘接的细密度。如果书页破损较大,粘接面也要适当大一些。补书历来讲究以旧覆旧,但现在旧纸很少很珍贵,所以一般就用现代相似的纸张来替代。
汪学军强调,修书的原则应是尽量恢复古书的原始状态,使其成为一部完整的书。但是补的同时要为再修复打下伏笔,补完之后应还能恢复到补之前的样子,不能做“绝户活儿”。比如说古书是单面印刷,然后把纸对折装订,书口开裂后应该拿纸把裂开的书页对齐后用浆糊补上。但现在有些人在书口开裂之后就直接把书页用很稠的浆糊粘上,或是在补书口的时候不注意对齐字迹,留出古书原有的空白,导致补好书后还要进行裁切,这都损害了古书的原貌。
古籍收藏家韦力也提到,真正补书的浆糊应该把面糊中的面筋提出来,这样粘补之后一着水很容易就能揭开,方便古籍的再修复。而有些人调制的浆糊根本没把面筋提出来,更有甚者直接用含酸碱度的化学浆糊来补书,这些当时看不出来,但会对古书造成长期的损害。
是否采用这些急功近利的用具和技术,这关乎到手艺人的良心问题。明代周嘉胄在《装璜志》中谈到:“为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起,医不善则随而毙……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接受此次采访的中国专家一致认为,与其让二把刀的修书者“毁书”,倒不如暂且收藏,等到机会成熟之后再修不迟。
如今,中国书店的老师傅们大都离去,工作室里与汪学军一起补书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回想起父亲,汪学军慨叹“我爸干这一行可是受了罪了”,从前在书铺里用大刀裁书,需要不停地屈膝弯腰,后来不断修书,颈椎也出现了问题……
“老一辈人都是从书行里摸索出来的,对古书的理解独到,既珍惜古籍,更愿意下苦功研习修书技艺。”汪学军坦言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要找些真正热爱这项事业的人,他并不担心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但很忧虑年轻人对修书的认识,“它并非简单的工序化。”


关键字: 内容标签:琉璃厂,修书
下一篇:民间泥塑艺人刘沅声 用泥土凝固千年客家风情||上一篇:民间绝活 古法造纸(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