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杂技世家火叉乌

编辑:Jina 来源:北京日报
 

▲夜幕降临,乌兰德全在小院儿里舞动起火叉,在上下翻飞中回味着昔日风光。
66岁的乌兰德全住在鼓楼大街铸钟胡同一进破旧的小院里。这位乍看很普通的老北京,却是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北京绝活“火叉”的传人。
别看年过六旬,但火叉的功夫乌兰德全一天也没撂下。一根长1.5米、重7.5公斤的飞叉,两头铁爪上浇上煤油点燃,“哐啷啷、哐啷啷”,老人用手及身体各个部位,将钢叉舞得上下翻飞,跃动的火焰上下盘旋飞舞,“筛糠”、“搅尾”、“叉背剪”,全套动作行云流水。
乌兰德全出身杂技世家,祖上是蒙古族,几代人世居北京。父亲乌续山幼年开始学习飞叉、杂耍技艺,尤其是独门绝活火叉耍得出神入化。在老北京庙会上举办的花会表演中,叉叫“开路神”,是最先登台亮相的。跟普通飞叉比,火叉难度更高,也更受观众欢迎。四五十年前,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庙会上,“火叉乌记”大有名气。
乌兰德全兄妹全都从四五岁起跟着父亲练杂技。除了火叉,哥哥专攻钻火圈,妹妹专练高跷踢碗,乌兰德全则苦练顶坛子。基本功的练习非常枯燥,先从单叉开练,一根木棍绑两个鞋底子,得练两三年;练好单叉练双叉,练好双叉才能练火叉。“俗话说带水的不好练,带火的不好耍。练火叉最危险,一不小心,头发、皮肤就被火燎一块。”想想幼年练功的辛苦,乌兰德全仍深有感触。
16岁时,练就一身过硬本领的乌兰德全带着比自己小4岁的妹妹乌兰德茹一起赴安徽、湖南等地杂技团支援演出,跟团走遍大江南北,杂技表演也迎来了最景气的年代。“那会儿,两三毛钱看一场杂技。上海大世界广场上围满了人,两个杂技团错开1小时轮流演,人们都是看完一场接着赶下场。”
1991年,乌兰德全离开杂技团单干。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一演就是3年。其后飘洋过海,到美国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表演了1年。神奇的火叉让外国人觉着十分新鲜,“平均一天演4场,最多1天演10场。”
耍杂技跑江湖吃的是青春饭,年岁大了,乌兰德全接的演出也越来越少。“火叉”这项老北京的玩艺儿,也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一是因为安全原因很难在正式场合表演,二是叉头点火需要的煤油越来越难买。令乌兰德全略感安慰的是,电视台和文化部门专门找他拍摄了视频资料,乌记独门绝活不至于彻底湮没。

▲“火叉乌记”与外地飞叉最大的不同在于起势是手背去手心回,别的地儿都是手心去手心回。

▲妹妹乌兰德茹从小练就“高车踢碗”,没有演出的时间里,兄妹俩在自家的小院里相互配合,不让技艺荒了。

▲乌兰德全和老伴在制作杂技“二魁摔跤”的道具。表演杂技用的大部分道具,都是乌老爷子自己做的。

▲乌兰德全骑着自行车到六环外,买了十几斤煤油回来。煤油是练火叉不可缺少的原料,每次两边叉头各要浇上4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斤煤油只要几毛钱,如今涨到15元,还特别难买。

▲很多外地孩子慕名找乌兰德全兄妹学习各项杂耍技艺。尽管乌兰德全说“火叉这门家传技艺本来就是子弟玩艺儿,没什么藏着掖着的”,但至今没几人真能吃下苦学好了。

▲乌兰德全至今不敢怠慢基本功训练,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在胡同里拿大顶练基本功。

▲这双薄底儿快靴,伴随乌兰德全走南闯北多年,成为老人最为爱惜的行头。

▲乌兰德全把在各地演出时留下的演出照和报道都装在相框里,挂满自家的墙面,他大半生闯荡“江湖”的经历都记录在此。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杂技,世家,火叉乌
下一篇:非遗传承:"面人汤"两代的传奇(4)||上一篇:民间工艺:开封草编艺术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