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孙崇涛
年龄:68岁
籍贯:瑞安
职称职务: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戏曲文献学,南戏研究
专著:出版《风月锦囊考释》、《戏曲十论》、《戏曲优伶史》(与徐宏图合作)等学术专著和《金印记校勘》、《绣襦记校注》、《青楼集笺注》(合作)等文献著述各多种,辑有个人论文专集《南戏论丛》,发表论文、评论及创作计二百万字。
瑞安是一个书香萦绕,文脉不断的小城。瑞安还是南戏集大成者《琵琶记》作者高则诚的故乡,出生在瑞安的孙崇涛先生注定了要与南戏结下一世情缘。
与诗词相比,戏曲过去一直被斥之为俗文学,史志不载,四库不入,为旧国学不齿。直至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问世,中国近代戏曲史学研究才奠基。随后,吴梅先生把戏曲文化带到大学讲台,郑振铎先生把戏曲大篇幅写进了文学史。而孙崇涛,则是进而将中国戏曲学带到国外名牌大学讲台的第一人。在牛津大学、在哈佛大学、在斯坦福大学,在欧美甚至亚洲的许多著名大学讲台上,孙崇涛先生四处为各国学子和汉学同仁传授中国戏曲文化。他认为,生逢今天这样开放的时代,将中国优秀的戏曲文化介绍到国际上去,这是他的使命。
情根深种有前缘
瑞安历来是繁华商埠,各种演出频繁,还有龙船、灯会、鼓词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文艺,使生活在城内的儿童深受熏陶,孙崇涛自幼还加上受酷爱戏曲的父亲引导,爱上了戏曲。
而后的学生时代,孙崇涛得天独厚地受到了瑞安许多名士大家的惠泽,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础。在瑞安中学,他的初中语文老师董朴篘出身北大国学研究所。在杭州大学,夏承焘、钱南扬等先生是他的授业恩师,他曾担任夏先生的课程助手数年。后来到平阳一中教学,他还不忘写信与当时远在中山大学的王季思教授切磋戏曲学方面的问题。乡邦一流的教育资源,乡贤的谆谆教诲,对于孙崇涛来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滋养。这滋养让他心中传统文化与戏曲学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1978年,在平阳中学已经教了十八年书的孙崇涛,经王季思教授推荐,考上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从此真正投身于戏曲学学习,投身于南戏研究。
深情款款志不移
要学有所成者,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禁得起诱惑。
孙崇涛大学毕业后,夏承焘先生曾经希望他继续深造,去考取词学研究生。夏承焘先生是“一代词宗”,这对于做学问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可是孙崇涛先生认为自己的兴趣和所长都不在抒情文学,他还是偏好叙事文学的戏曲或小说,因此婉拒。
回到温州,孙崇涛被分配到平阳一中任语文老师。在文革中,由于“历史的误会”,他成了当时军管会领导的秘书,后来又让他分管起平阳县的文化教育事务来。孙崇涛却是一头扎进当地的剧团,做起“样板戏”的临场指导。他收获的,不是发号施令的快感,而是了解了戏曲从文字形式到演出实际间的全部生产过程,体味其中甘苦,对于后来的古代戏曲研究打下实践基础。
18年教书匠,孙崇涛已是远近闻名的语文老师,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兴趣,收集了大量的戏曲研究的资料,也积累了相关的许多学习笔记。虽然许多资料,后来被“红卫兵”一锅端。
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以后,孙崇涛先生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虽然当中有很多诱惑。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有不同于专注学问的其他选择。同学中,有选择学而优则仕的人,但他却认为这不是他的志向。做访问学者或者讲学,有些人将之作为创收挣钱的捷径,孙崇涛却在努力传播戏曲文化。争取到台湾有关机构提供的经费,到西班牙研究《风月锦囊》,他也是潜心学问,不问其他。花了十年时间,潜心于《风月锦囊》的研究,他不为所谓的“显学”所动。
甚至他选择学生,也是秉承这样的标准。后来与他合著《中国优伶史》的徐宏图,是他在平阳中学任教时文学社里的学生。他看见了徐宏图身上专心学问的潜质,一路给予他引导、支持,现在徐宏图在南戏研究和戏曲文献学方面,也已经卓然不群。他说,只要能沉下心来,怎样都能成大器。世界上没有天才,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一两件事,你就能成为“天才”。
许多人要当博导,巴不得多招快招研究生,他却不是。他担任博导十多年,从来不随便招收研究生,他在等待、寻找合适的人选,希望他能将戏曲文献学和南戏研究传承下去。而在孙崇涛的小书屋内,却住过哈佛大学博士生、新加坡大学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等等,他们都是慕名来华向他求教的。
孙崇涛将这种坚持说得很轻巧,幸福不就是一种自我感觉么?他做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事情,一心不改,不也就是幸福了么?
情深开辟新视野
在孙崇涛看来,中国戏曲学研究,戏曲文献学是基础。
近100年,中国戏曲学在戏曲历史、戏曲理论两方面取得成果,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成果卓著,但是忽略了戏曲文献学的建立。我们这一代应努力建立戏曲文献学,这是构建中国戏曲学国学体系的重要部分。
孙崇涛先生近七八年来,对此有很大的精力投入。他自身的研究中,就有大量关于戏曲文献学的课题。在教学中他也贯彻这一原则。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班、研究生他要教授戏曲文献学,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他也是教戏曲文献学,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部他也是如此。今年他刚刚完成了世界第一部戏曲文献学专著,长达50万字,将在年内出版。该书的问世,将标志着历来被忽视的中国戏曲文献学正式诞生。
孙崇涛治学不喜欢重复前人,总愿意独辟蹊径,这几乎是所有温州学者的共性。他开始研究戏曲学,就是选择出土多年,不曾有人作深入具体研究的明成化本《白兔记》写作学位论文和系列论文。后来他又耗时十多年,研究海外孤本《风月锦囊》,著述《风月锦囊考释》与《风月锦囊笺校》(后者与黄仕忠合著),并亲自跑到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皇家图书馆,取阅、校对原书。这些专著,为他在学界赢得了尊重。
在研究南戏出土本、海外孤本基础上,他形成了一种看法:原来传统划分中国戏曲历史发展段落,即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代传奇——近现代地方戏,这种沿袭很久的戏曲史模式,中间遗漏了从宋元南戏终结到明传奇形成以前的200多年时间。他提出了“明人改本戏文”这个戏曲历史段落的新概念,弥补了缺失环节,引起人们对研究与补写这一独立而重要的戏曲历史段落的重视。
孙崇涛对温州有着深厚的感情。瑞安的文化建设如高则诚研究等希望借力于他,他从不推辞,但凡家乡有召唤,都是召之即来。他心心念念,南戏是温州唯一的国际文化品牌,是有温州特色的传统,一定要好好开掘和研究。他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若要他效力他也绝不推辞。
他还认为,戏曲是大众文学,没有一种中国文学的样式,像戏曲一样,千百年来绵延不绝,依然主盟剧坛,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没有一种中国古代文学样式,像戏曲文学一样,遗产还被今人保留使用,创作原则仍被继承运用。包括戏曲史学在内的戏曲艺术研究,比之别的学术专业,应该有更旺的人气,它不应躲进象牙之塔,与大众尤其是广大戏曲及其他文学艺术同仁与爱好者隔绝。
专家观点:南戏研究应是“大轴”
孙崇涛
戏曲史学同任何门类史学一样,虽然不可去追求立杆见影式的现实功利效应,但究其终极目标,还是实现以史为鉴。清理戏曲文化历史遗产,描述戏曲发展历史轨迹,解释戏曲兴衰历史规律,总结戏曲实践历史经验,以提供今后戏曲改革发展的历史依据,这是戏曲史学者最终的使命。
南戏在整个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艺术、全面奠定了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体系与基本格局。南戏从两宋之交最初形成,到明嘉靖末期由传奇继而代之,历史跨度长达400余年,占去中国戏曲全部历史的“半壁江山”。明代南戏、传奇四大声腔迭相演化的结果,就是现今流行的全国300余种地方剧种的绝大多数。南戏血脉,实际贯穿中国戏曲800余年全部历史的终结,并与当代戏曲紧相沟通。现仍流行的许多古老地方剧种,还在不断上演沿袭南戏戏文旧本的传统剧目,音乐声腔跟古南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衔接,新兴剧种也在不断移植和改编南戏传统剧目,这些都是最好说明。因此,研究南戏不仅是总结戏曲历史经验与充分利用戏曲宝贵遗产的需要,同时也是直接关系现今戏曲改革与今后戏曲发展命运的重要课题,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应该成为我们戏曲学中的“大轴”。
戏曲史学是文学、艺术学。史学等相交接的边缘学科。文学的形象与理性思维,艺术的灵性与感悟,史学的翔实与缜密,对于一个称职的戏曲学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不可缺一的研究素质。作为综合、立体舞台艺术的南戏及其历史研究,不能不顾及它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不能不联系它的舞台艺术实践方方面面的形态;不然,将会使我们的研究从案头到案头,从书面到书面,严重脱离戏曲艺术实际,背离了戏曲史学的终极目标。但是作为一门起步历史不长的南戏学,有时为了辨别材料真伪与前人见解然否,和弥补史料与研究成果的两皆奇缺,在研究中适当运用传统朴学手段,进行深入、艰苦的考据,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任何鄙薄这种努力,嗤之为“雕虫小技”、“案头学问”的说法,实是一种浅薄与偏见。真正好看而有价值的戏曲史学成果,应该是将之做成既懂“唱念做打”,又善“咬文嚼字”的文字。本人始终将此作为自己研究南戏的追求目标。
关键字: 内容标签:根深,孙崇涛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年龄:68岁
籍贯:瑞安
职称职务: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戏曲文献学,南戏研究
专著:出版《风月锦囊考释》、《戏曲十论》、《戏曲优伶史》(与徐宏图合作)等学术专著和《金印记校勘》、《绣襦记校注》、《青楼集笺注》(合作)等文献著述各多种,辑有个人论文专集《南戏论丛》,发表论文、评论及创作计二百万字。
瑞安是一个书香萦绕,文脉不断的小城。瑞安还是南戏集大成者《琵琶记》作者高则诚的故乡,出生在瑞安的孙崇涛先生注定了要与南戏结下一世情缘。
与诗词相比,戏曲过去一直被斥之为俗文学,史志不载,四库不入,为旧国学不齿。直至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问世,中国近代戏曲史学研究才奠基。随后,吴梅先生把戏曲文化带到大学讲台,郑振铎先生把戏曲大篇幅写进了文学史。而孙崇涛,则是进而将中国戏曲学带到国外名牌大学讲台的第一人。在牛津大学、在哈佛大学、在斯坦福大学,在欧美甚至亚洲的许多著名大学讲台上,孙崇涛先生四处为各国学子和汉学同仁传授中国戏曲文化。他认为,生逢今天这样开放的时代,将中国优秀的戏曲文化介绍到国际上去,这是他的使命。
情根深种有前缘
瑞安历来是繁华商埠,各种演出频繁,还有龙船、灯会、鼓词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文艺,使生活在城内的儿童深受熏陶,孙崇涛自幼还加上受酷爱戏曲的父亲引导,爱上了戏曲。
而后的学生时代,孙崇涛得天独厚地受到了瑞安许多名士大家的惠泽,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础。在瑞安中学,他的初中语文老师董朴篘出身北大国学研究所。在杭州大学,夏承焘、钱南扬等先生是他的授业恩师,他曾担任夏先生的课程助手数年。后来到平阳一中教学,他还不忘写信与当时远在中山大学的王季思教授切磋戏曲学方面的问题。乡邦一流的教育资源,乡贤的谆谆教诲,对于孙崇涛来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滋养。这滋养让他心中传统文化与戏曲学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1978年,在平阳中学已经教了十八年书的孙崇涛,经王季思教授推荐,考上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从此真正投身于戏曲学学习,投身于南戏研究。
深情款款志不移
要学有所成者,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禁得起诱惑。
孙崇涛大学毕业后,夏承焘先生曾经希望他继续深造,去考取词学研究生。夏承焘先生是“一代词宗”,这对于做学问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可是孙崇涛先生认为自己的兴趣和所长都不在抒情文学,他还是偏好叙事文学的戏曲或小说,因此婉拒。
回到温州,孙崇涛被分配到平阳一中任语文老师。在文革中,由于“历史的误会”,他成了当时军管会领导的秘书,后来又让他分管起平阳县的文化教育事务来。孙崇涛却是一头扎进当地的剧团,做起“样板戏”的临场指导。他收获的,不是发号施令的快感,而是了解了戏曲从文字形式到演出实际间的全部生产过程,体味其中甘苦,对于后来的古代戏曲研究打下实践基础。
18年教书匠,孙崇涛已是远近闻名的语文老师,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兴趣,收集了大量的戏曲研究的资料,也积累了相关的许多学习笔记。虽然许多资料,后来被“红卫兵”一锅端。
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以后,孙崇涛先生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虽然当中有很多诱惑。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有不同于专注学问的其他选择。同学中,有选择学而优则仕的人,但他却认为这不是他的志向。做访问学者或者讲学,有些人将之作为创收挣钱的捷径,孙崇涛却在努力传播戏曲文化。争取到台湾有关机构提供的经费,到西班牙研究《风月锦囊》,他也是潜心学问,不问其他。花了十年时间,潜心于《风月锦囊》的研究,他不为所谓的“显学”所动。
甚至他选择学生,也是秉承这样的标准。后来与他合著《中国优伶史》的徐宏图,是他在平阳中学任教时文学社里的学生。他看见了徐宏图身上专心学问的潜质,一路给予他引导、支持,现在徐宏图在南戏研究和戏曲文献学方面,也已经卓然不群。他说,只要能沉下心来,怎样都能成大器。世界上没有天才,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一两件事,你就能成为“天才”。
许多人要当博导,巴不得多招快招研究生,他却不是。他担任博导十多年,从来不随便招收研究生,他在等待、寻找合适的人选,希望他能将戏曲文献学和南戏研究传承下去。而在孙崇涛的小书屋内,却住过哈佛大学博士生、新加坡大学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等等,他们都是慕名来华向他求教的。
孙崇涛将这种坚持说得很轻巧,幸福不就是一种自我感觉么?他做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事情,一心不改,不也就是幸福了么?
情深开辟新视野
在孙崇涛看来,中国戏曲学研究,戏曲文献学是基础。
近100年,中国戏曲学在戏曲历史、戏曲理论两方面取得成果,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成果卓著,但是忽略了戏曲文献学的建立。我们这一代应努力建立戏曲文献学,这是构建中国戏曲学国学体系的重要部分。
孙崇涛先生近七八年来,对此有很大的精力投入。他自身的研究中,就有大量关于戏曲文献学的课题。在教学中他也贯彻这一原则。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班、研究生他要教授戏曲文献学,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他也是教戏曲文献学,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部他也是如此。今年他刚刚完成了世界第一部戏曲文献学专著,长达50万字,将在年内出版。该书的问世,将标志着历来被忽视的中国戏曲文献学正式诞生。
孙崇涛治学不喜欢重复前人,总愿意独辟蹊径,这几乎是所有温州学者的共性。他开始研究戏曲学,就是选择出土多年,不曾有人作深入具体研究的明成化本《白兔记》写作学位论文和系列论文。后来他又耗时十多年,研究海外孤本《风月锦囊》,著述《风月锦囊考释》与《风月锦囊笺校》(后者与黄仕忠合著),并亲自跑到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皇家图书馆,取阅、校对原书。这些专著,为他在学界赢得了尊重。
在研究南戏出土本、海外孤本基础上,他形成了一种看法:原来传统划分中国戏曲历史发展段落,即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代传奇——近现代地方戏,这种沿袭很久的戏曲史模式,中间遗漏了从宋元南戏终结到明传奇形成以前的200多年时间。他提出了“明人改本戏文”这个戏曲历史段落的新概念,弥补了缺失环节,引起人们对研究与补写这一独立而重要的戏曲历史段落的重视。
孙崇涛对温州有着深厚的感情。瑞安的文化建设如高则诚研究等希望借力于他,他从不推辞,但凡家乡有召唤,都是召之即来。他心心念念,南戏是温州唯一的国际文化品牌,是有温州特色的传统,一定要好好开掘和研究。他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若要他效力他也绝不推辞。
他还认为,戏曲是大众文学,没有一种中国文学的样式,像戏曲一样,千百年来绵延不绝,依然主盟剧坛,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没有一种中国古代文学样式,像戏曲文学一样,遗产还被今人保留使用,创作原则仍被继承运用。包括戏曲史学在内的戏曲艺术研究,比之别的学术专业,应该有更旺的人气,它不应躲进象牙之塔,与大众尤其是广大戏曲及其他文学艺术同仁与爱好者隔绝。
专家观点:南戏研究应是“大轴”
孙崇涛
戏曲史学同任何门类史学一样,虽然不可去追求立杆见影式的现实功利效应,但究其终极目标,还是实现以史为鉴。清理戏曲文化历史遗产,描述戏曲发展历史轨迹,解释戏曲兴衰历史规律,总结戏曲实践历史经验,以提供今后戏曲改革发展的历史依据,这是戏曲史学者最终的使命。
南戏在整个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艺术、全面奠定了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体系与基本格局。南戏从两宋之交最初形成,到明嘉靖末期由传奇继而代之,历史跨度长达400余年,占去中国戏曲全部历史的“半壁江山”。明代南戏、传奇四大声腔迭相演化的结果,就是现今流行的全国300余种地方剧种的绝大多数。南戏血脉,实际贯穿中国戏曲800余年全部历史的终结,并与当代戏曲紧相沟通。现仍流行的许多古老地方剧种,还在不断上演沿袭南戏戏文旧本的传统剧目,音乐声腔跟古南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衔接,新兴剧种也在不断移植和改编南戏传统剧目,这些都是最好说明。因此,研究南戏不仅是总结戏曲历史经验与充分利用戏曲宝贵遗产的需要,同时也是直接关系现今戏曲改革与今后戏曲发展命运的重要课题,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应该成为我们戏曲学中的“大轴”。
戏曲史学是文学、艺术学。史学等相交接的边缘学科。文学的形象与理性思维,艺术的灵性与感悟,史学的翔实与缜密,对于一个称职的戏曲学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不可缺一的研究素质。作为综合、立体舞台艺术的南戏及其历史研究,不能不顾及它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不能不联系它的舞台艺术实践方方面面的形态;不然,将会使我们的研究从案头到案头,从书面到书面,严重脱离戏曲艺术实际,背离了戏曲史学的终极目标。但是作为一门起步历史不长的南戏学,有时为了辨别材料真伪与前人见解然否,和弥补史料与研究成果的两皆奇缺,在研究中适当运用传统朴学手段,进行深入、艰苦的考据,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任何鄙薄这种努力,嗤之为“雕虫小技”、“案头学问”的说法,实是一种浅薄与偏见。真正好看而有价值的戏曲史学成果,应该是将之做成既懂“唱念做打”,又善“咬文嚼字”的文字。本人始终将此作为自己研究南戏的追求目标。
关键字: 内容标签:根深,孙崇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新疆刀郎老艺人将领“工资”||上一篇:肖复兴:相声的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