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画的常识
中国画
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人物画
凡以人物为内容的绘画统称人物画。范围很广,从画面 人物多少一般分为群像画和肖像画。前者以突出人物活动为主,后者以描绘人物形象的酷肖为主。二者 表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要求形神兼备,即不但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形体,服饰结构、比例、场景透视原理等。而且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和精神、神态等。人物的面部是描绘的重点,同时还要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人物及人物动作和整体画布局(章法)的统一。另外中国人物画以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情(神似)为其主要特点,而有别于西方绘画以注重质感,光影变化的特色。
花鸟画(花卉画)
系中国绘画门类中特有的一种绘画画种。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等为作画主体。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图案,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花鸟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料。到了唐代,已趋成熟,出现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时发展有两,即“徐、黄二体”。一宗徐熙、一宗黄鉴。明代沈启南、孙雪居等。涉笔点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迳,经清石涛到“杨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诗、书、画三绝。
山水画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出现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浅绛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没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青绿山水画(兼金碧山水)
系中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这样的山水画又称金碧山水。青绿山水始创于唐氏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没骨(法)画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工笔画
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画法比较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相对于“写意画”。(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大意为原则)而言。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写意画
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相“工笔画”而言,用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主题画
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题材展示给欣赏者的地社会和人生的某种看法或感想。或对某些历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与场景的形象刻划与再现等。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真实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画的立意比较明确。时间、事件等较为明晰。
界画
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顾恺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指画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历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涛,洪世清所作指画作画作品其影响较大。
水墨画
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小品画
系中国画画家比较自由抒情作品,随意之作,往往在艺术水平达到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是出于在思想上没有过多的拘束,绝属随意发挥所致。
彩墨画
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较为丰富、明快、鲜亮。
白描画
在中国画里,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或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形式之一。对于训练中国画家的造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其画作亦可成为独立的绘画品种。
扇面画
在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
动物画
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宗教画
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民间画
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院体画
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仕女画
仕女,古代宫女。仕女画:是指以美女为主要描绘题材的人物画。最早始于战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散君者,善画,齐王妃,九重台,召散君画之。散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妻对之,齐王知其妻姜,与钱百万,纳其妻。”在古代画迹中,象唐周旷《秋风纨扇图轴》、《宫装仕女图》清改奇《百美图》等作品,均属仕女画珍品。仕女画的特点,大都以工笔重彩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富于浓烈的装饰。
禅宗画
“禅”字的含义是沉思瞑想,从而得到精神上自发性的领悟。原为印度佛教教义所包含的参禅观念,约于五世纪末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融入人中国精神的实用主义,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宗教修行,佛教的本质是对佛的醒悟,即自身的醒悟。“禅宗绘画”是宗教思想影响和需要的产物,表现在禅宗绘画上即为自五代开始流行的罗汉图及禅僧 的顶相图等,在绘画风格上,变唐以来谨严整饰的画目,形成疏简章略的水墨画法。这种以禅僧墨戏为主动脉的绘画风格标志着水墨画的成熟。这种风格的形成直接来源于禅宗思想的影响。“要在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从生是佛,从自心对于客观物象的直接体验,并不受任何拘束的、不经主观刻意的入画。禅画试图把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变为一种神秘的,或是先验的东西。禅画不是说教性的,而是是启示性的。禅宗绘画一般不题长款,也不多用印章。仅落名款甚至一字不题。禅画是沉思入悟的一种形式,不在言辞。挂于是禅寺中旨在使思想平静下来,从理性意识转到意识的直觉状态。禅画风格,分两类,一为即兴性的,即和禅宗悟道的状态相接近;一为兼工带写的风格,技法上写宋院体画相类似又不尽相同甘共苦,以尖而破的中锋枯笔干擦,笔致松秀、苍郁,沉着自然,细节刻划入微。
静物画
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这种物体(如花卉、蔬果、器皿、书册、食品和餐具等等)必须是根据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的选择,经过精心地摆布和安排,使许多物体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都能达到高度表现,总的谐和,能传出物象内在的感情。静物画中所描绘的这些物体,虽很普通,但它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如早在宋代李嵩的《花篮图》,精心描绘了堆满花篮的各种春花,给人以春意盎然、百芳争艳、万物扶疏的感觉。宋人《出水芙蓉图》通过对芙蓉花的细腻描绘,给人以清新恬静和芙蓉花丰盛、娇柔而挺健的美感。在现代的静物画作品中,如齐白石的《蔬菜》和《樱桃》,虽寥寥数笔,却深刻地抒发了画家对今天生活的无限热爱。并使观感者联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和所必需的一些东西;联想到江南初夏麦黄季节的美好图景。静物画表现生动活泼、鲜明有力,具有给人以鼓舞、使人兴奋向上,引人对生活产生无限热爱的艺术感染力。一幅好的静物画,必须要尽可能的充分表现出有助于描绘出对象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形象和色彩。
国画的各种流派
风格
系一个画家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环境、思想倾向及其画家的个人生活经历。常识修养和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形成的某种特有的习性,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格调、品味、气派等,特点。换言之即,因为绘画作品是画家所创作出来的。由于画家个人出身。生活经历,文化积,心性修养,性格气质的不同,加之因所画主题与时代习风和差异而运用的表现方法和习惯性。因而质使其作品在一定时期内或画家个人形成不同风格。不过这种风格往会自觉不自觉的具有与同时代画家的共同性,及与前代画家继承性等影响。但也有例外者与同代与前代截然不同的,全新风格。
流派
画家们之间,因风格相近,技法上的规律相似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就产生出各种同不流派。有个人形成一种流派的,也有某些画家对生活态度,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兴趣和表现方法有共同情调形成流派的,亦有“艺术风格”相近或因地域关系形成流派的。各种不同流派,各具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分风格流派往往是将几位风格相近或同时代风格并不相近放在一起,如“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杨州八怪”。
六朝三杰
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画”。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三杰。明杨填《画品》中加画家吴近子称为“画家四祖”。
五代四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五代四大家之特色;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关同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荆浩
北宋三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 、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三大家之特点: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
南宋四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李唐
元四家
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元代画家。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黄公望
明四家(吴门四家)
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们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风格的大家,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古代名家书画升值的十个理由
中国书画名家收藏网: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结束,古代书画专场上拍263件拍品,成交204件,成交总额1.03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件约50万元,创古代书画专场拍卖以来的又一佳绩。拍场座无虚席,许多人站立竞拍,人气、买气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笔者以为,这只是中国古代书画价值回归的开始,并未能根本扭转长期以来成交低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局面。
古代书画的价格潜力还远未发掘出来。笔者认为,古代书画必然升值,理由如下:
一、独特的历史价值
艺术品的价格是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而经济价值是由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欣赏价值所决定的。人们收藏艺术品,实质是在收藏历史、文化、技艺、情感和生活。而中国古代书画正是历史的写照,其中所蕴藉的历史沉积、文化遗韵、沧桑感、厚重感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都是现代书画所不具备的。如把存世的古代书画按年代排序,无疑会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向人们展示出中国美术和中国历史众多发生、发展的物证,具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漫漫征程。这正是古代书画最可宝贵之处。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时间而论,除去近现代书画的100多年,清以前2000多年均为古代书画的存世期。汉简的朴拙,晋书的风韵,唐画的富丽,宋画的精细,明清书画的千姿百态——都争相辉映,汇集成光彩夺目的绵长画卷。就类别而论,人物、花鸟、山水、写实、写意、院体画和文人画——都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就书画家而论,无论是“黄荃富贵”,还是“徐熙野逸”,无论马远、夏圭的“残山剩水”,还是八大、石涛的“白眼向天”,“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谓大师林立,群星璀璨,充分反映了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如此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三、深厚的笔墨功力
中国书画艺术是用笔用墨,指挥线条的艺术。笔墨功底怎样,线条律动如何,是能否充分表达书画家思想情感以及使其作品成败的关键。黄宾虹说过,“气韵生动,舍笔墨无由知之矣”。
在古代书画整个存续期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社会主流。而“琴棋书画”则历来是有知识、有学养人士必备的才能。书法绘画既是“童子功”,也是立身应仕的手段。笔墨功夫成为许多人毕生的追求。书法有王献之的“墨池”、怀素的“笔冢”;绘画有郑板桥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写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如此种种,古人融生命于笔墨,所下的功夫,实非今人能比。
四、稀缺的存世数量
中国历史虽然久远,但由于不断改朝换代,沧海桑田,天灾人祸,再加上近百年的外来侵掠,古代书画历经磨难,大量损毁流失,保存至今的已十分稀少。徐邦达先生《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共收古代书画3540件,仅为齐白石存世书画的十分之一,加上台湾和国内外其他博物馆所藏,数量也极其有限。民间收藏载籍入典书画家的作品,无论大名家还是小名头,也大多以几幅、几十幅计,这与现代书画家动辄几十、几百甚至几万幅的存世量,实不可同日而语。“物以稀为贵”的交易法则至少在目前古代书画价位中没能显现出来,但这也正是它的潜力所在。
五、与国内同时代“工艺品”的价格比较
在美术史分类上,一类是纯粹的艺术品,比如书法绘画,它是由艺术家凭思想技艺创造的单件作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除了反映时代特征,更突出表现其个人风格,主要用于畅神达意,精神交流。而另一类则是工艺品,比如陶瓷杂件,它往往是工匠们的集体创作,更多反映的是时代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大多做为日常生活之用。两者的价值含量是明显不同的。但目前,一件无名氏清代民窑瓷器或竹刻笔筒,价格可达数万元,而清代入典书画家的作品,每件仅几千元,可谓严重失衡。
六、与国外同时代绘画作品的价格比较
中国书画与西方绘画的价格差距已是尽人皆知。中国书画中的古代书画,相比之下,落差更大。日前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法国印象派画家代表人物马奈、莫奈等人的作品51件,据说保险金额58亿元,每件作品价格都在亿元以上。而与其同时代的中国书画大家赵之谦、任伯年精品,上百万元成交已属高价。至于国际拍坛上西方名家作品几千万元、上亿元美金的价格已屡见不鲜。东西方绘画有可比之处,也确有不同之点,但价差如此之巨,不能不令人感叹。
七、古代书画的伪赝问题不足为虑
当前是书画艺术市场有史以来最繁荣时期,也是赝品泛滥最盛时期。书画仿品,自古有之,但纯以牟利为目的,无所顾忌,大张旗鼓作伪,应属当今。这无疑是艺术市场的隐形杀手和收藏事业的毒瘤。有些人不敢收藏古代书画正是由于惧怕伪品,因为不会辨伪,认为古代书画辨伪十分神秘。实则不然,古代书画作伪手法就是已被总结出的那几种,我们可以从纸、墨、印、裱、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几个方面去综合鉴别。而当代书画作伪则技高一筹,使用了许多科技手段和现代技术。有些名家学生和家人作伪,更难识别。因为同时代人作伪,时代特征、纸、墨、印、裱等都几乎失去了参照意义,只有个人风格、笔墨特征可作依据,可要真正掌握诸多名家特征,谈何容易!所以从赝品角度看,收藏当代名家书画的危险是大于古代书画的。有人畏难古代书画的辨伪,只是没有学习,缺乏实践经验而已。
八、古代书画无个人炒作之忧
当艺术品像股票、房地产一样,被作为一种投资的时候,资本就会大量投入。这也是价格不断推升的动力。但资本的逐利性也会衍生各种手段,以求短期尽可能获取高回报。当前艺术市场中的炒作之风已是公开的秘密。有些当代书画家,不在学识上、笔墨上、修养上、艺术上下功夫,而是心态浮躁,情绪骄狂,大兴炒作之风,吸引藏家眼球,有的每平方尺已达数万元价格,还诱导人们继续追涨。收藏、投资这样的作品,10年后会怎样,百年后又会怎样,真正有眼光的收藏家、投资家都会心知肚明。而那些沉于寂寞,从未被炒作又具备真实价值的古代书画,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按照价值回归之路节节攀升。
九、收藏家、投资家的成熟将推升古代书画价格
其实,不论艺术品的内含价值如何,它的最终价格都是由收藏家和投资家决定的。收藏家、投资家对书画艺术品欣赏、观照和进行再创作时,必须获得精神愉悦。而这种愉悦的前提是了解和理解作品,是能够与作者对话和交流,是能够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由于历史的距离、时代的差异,我们对古代书画的理解要较当代书画困难。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收藏家素质的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这种困难会被克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收藏规律将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投资家会认识到古代书画中的价值。当人们有能力辨别真伪,区分良莠,可以跨越时空与古人漫步的时候,当人们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有更多财力换取精神享受的时候,中国古代书画必将成为首选而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十、有关中国书画收藏与投资的哲学思辩
古代书画艺术品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了我们的昨天,用绵延不断、丰富多彩的画卷解读了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级的哲学命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的大部分内容。古代书画又以深邃内涵博大精神筑就了艺术殿堂宏伟基石,它是现代书画艺术家的哺育之泉,生命之水。齐白石说:愿轮做青藤,白阳门下走狗。李可染说: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要用最大努力打出来。当今真正的书画大师无不是入古出新者,无不是继往开来者。溯本求源,没有中国古代书画传统,就没有当代书画艺术的辉煌。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厚今薄古。
潘天寿说过,书画艺术世界存在东西两座高峰。东方这座高峰就是以中国书画为标志的。而从价格体系论,却只表现为西方一座高峰,只有当中国书画艺术的伟大被世人认同时,它的价格体系才会成为与西方绘画比肩的另一座高峰。这座高峰的再现有赖于有心力、有眼力、有财力的炎黄子孙,有赖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
笔者有许多收藏家、鉴赏家和投资家朋友,常在一起调侃,往往每有奇论发现。说到书画收藏,一位朋友如是说:“当今书画收藏已不仅仅是追附风雅或者是财富的象征,它也是知识、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更是能满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占有,使人名利双收的象征。大连万达集团和郭庆祥、南京天地集团和杨休不都是因为收藏书画广为人知,因为收藏书画而富上加富的吗?”说到投资书画的风险,一位朋友如是说:“任何投资都有风险。股市有陷阱,股票会缩水;房地产会折旧,70年后资产趋于零。书画精品却利于保管、携带,还能不断升值。如果真的发生战争、瘟疫和社会动乱,你的房子还有人买吗?你银行的存款还能取出来吗?取出来还有什么用吗?当生命都没有保障的时候,一切都无从谈起。”此二君无疑是中国书画收藏、投资的智者,也必定是中国书画价值体现,价格回归的希望所在。
关键字: 内容标签:保值,名作,国画,传承,升值,鉴赏,中国艺术,常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周天黎的思想求索与精神追问||上一篇:油彩后面还有多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