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掌握密匙向科技强国奋力前进_青霉素-筹备处-成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陈海峰  
核心提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耀眼的成绩背后,代表先进生产力,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是共产党人最质朴的密匙。百年前,中华民族因为科技水平不足,面对列强坚船利炮无奈挨打;百年前,中华民族因为科技水平不足,面对疫病、灾害不得不逆来顺受。而今,新中国随着国力的长足发展,科研投入在国际上已名列前茅,科技成就举世瞩目。“蛟龙”探海、“嫦娥”奔月,九天五洋中无不可见中国足迹。“新四大发明”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民生活,第一时间研制成功的新冠疫苗为战胜疫情打下坚实



掌握密匙向科技强国奋力前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耀眼的成绩背后,代表先进生产力,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是共产党人最质朴的密匙。

百年前,中华民族因为科技水平不足,面对列强坚船利炮无奈挨打;百年前,中华民族因为科技水平不足,面对疫病、灾害不得不逆来顺受。而今,新中国随着国力的长足发展,科研投入在国际上已名列前茅,科技成就举世瞩目。“蛟龙”探海、“嫦娥”奔月,九天五洋中无不可见中国足迹。“新四大发明”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民生活,第一时间研制成功的新冠疫苗为战胜疫情打下坚实基础。

在党的带领下,中国正在科技领域攻坚克难,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再到数字大国奋力前进。

1953

刘剑章

(华药副总工程师)

“一五”计划·医药工业

投产迅速带动青霉素降价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背景下制定,主要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而“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由于西方国家实施禁运,1949年,1瓶20万单位的青霉素虽仅重0.12克,却相当于0.9克黄金的价格。党和国家面对旧中国落后的医药工业和保障人民健康就医用药的迫切需求,将医药工业的创立和发展,置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地位。1953年6月开始筹建的华北制药厂就是“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它被称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医药长子”。

93岁高龄、曾任华药副总工程师的刘剑章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1953年8月初,他刚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便被选中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我们第一批10位同学分配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抗生素厂筹备处(当时的名称还不是华药),这10人中有班长、支书、班干部,还有我。”刘剑章说,“一五”计划的156个工程只有三个医药项目,华药就占了两个——淀粉厂和抗生素厂。

刘剑章表示,筹备处选择建在石家庄,“这里地处华北粮仓,地下水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重要的是距首都近,科技交流和咨询都很方便。”

刘剑章说,他被分配到秘书科,主要负责处理日常公文,兼设计管理、勘测调查等工作,“住在有着二十多户人家的大杂院,经常吃窝窝头、山药面儿饼子,但这些在抓紧为国家建设药厂、生产急需的青霉素面前根本算不上什么。华药的投产,迅速带动了青霉素的普及和降价,曾贵比黄金的青霉素降为几毛钱一支,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开创了中国抗生素工业化生产的新纪元。”文/本报记者孟亚旭

1970

段守顺

(参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航天时代·东方红一号卫星

“有幸能来到这样一个光荣的单位”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研火箭“长征1号”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东方红卫星的成功发射,正式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来自武汉的段守顺今年74岁,曾经在甘肃酒泉参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1968年3月,段守顺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就报名入伍。段守顺坐了一周的火车才到部队驻地。“左边就是常年积雪的祁连山,右边是茫茫戈壁。”作为南方人,段守顺一时难以习惯酒泉当地的气候,但当得知要从事导弹测试以及点火发射等任务后,他高兴起来,“有幸能来到这样一个光荣的单位,觉得不管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一心要把事情做好。”

1970年,段守顺所在部队接到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任务。段守顺说,他是控制系统的一个操作手,主要负责观察相关仪器的工作情况,最后把控制系统和卫星连接起来。

段守顺回忆,在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他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是终于到了这个关键的时刻,高兴是全国那么多人,能真正接触到这一工作的就这么几十个人,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段守顺还参与过其他11颗卫星的发射工作。文/本报记者郭琳琳

2021

孙泽洲

(“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

“探火”工程·天问一号

“为和平利用太空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近些年来,“长征”“神舟”“嫦娥”“天宫”“天和”“祝融”“北斗”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断标注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高度,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丰硕成果。

今年5月,“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这意味着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探火”工程顺利推进的背后,离不开“航天天团”成员的付出。而总设计师孙泽洲,则是见证并亲历了中国一次次向遥远深空发起探索的旅程。

孙泽洲回忆,他在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时,中国航天一年能够发射或者在研的航天器,大概也就是个位数。而到现在,一年发射的航天器有几十个,在研的则更多。

除了数量,还有质量。“截至目前,我们在月球和火星探测上的七次任务都非常圆满。我们用大概20年左右的时间,走过了之前航天人几十年走过的路程。”孙泽洲说,还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如北斗导航全球组网、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中国航天的科技水平已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文/本报记者熊颖琪

2008

张雪松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领衔技师)

中国速度·高铁

“制造出质量更好速度更快的高铁产品”

2008年,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11年后,世界银行2019年9月发布的《中国高铁发展报告》评价说,中国已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施工、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技术,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角【se】转换。

“十三五”期间,高铁由1.98万公里增加到3.79万公里,翻了近一番,稳居世界第一,“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快推进。

2006年动车组的试制过程中,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金蓝领和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技师张雪松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实,这并不是张雪松第一年参加动车组的试制,早在2003年的时候,他和同事们就已经开始了动车组的试制工作。正是这几年的动车组试制工作,让张雪松看到了身边党员的带头作用,“都是冲在最前面”。

在张雪松的印象中,从2004年铝合金厂成立,到2008年,他们交出第一辆高铁列车,四年多的时间里,加班的时间不计其数。如今,铝合金车体的制造更多侧重于数字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的应用,“过去在高铁制造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固化地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制造经验。”张雪松说,大家通过强化学习、固化吸收,不断进行优化,形成了自己的基础,从而在高铁制造模式和制造工艺里开始选择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很多工序提高速度和效率,还能让产品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张雪松进一步解释,“拿车厢打磨工序来说,过去可能需要七八个人来手工操作,但现在只需要两个人就能完成这个作业,而且这两个人还是在生产线的工位上,通过对机器人的控制来完成工作。”

张雪松说,他希望未来在本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同事们一起制造出质量更好、速度更快的高铁产品。

文/本报记者张蕊本版统筹/徐锋刘晓雪

数据整理/李岩

本版制图/潘璠

1952年7月

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完全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铁路

1964年10月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7年6月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了“东方魔稻”——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产量,保障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1980年5月

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全程试射成功,标志我国拥有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核力量

1983年12月

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

1991年12月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7年10月

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

2012年9月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中船重工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2021年6月

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赴中国自主搭建的空间站进行科研工作 【编辑:陈海峰】
转载自北京青年报(cns2012)
综合(陈海峰)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