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沿着广东兴_兴宁市-兴宁-驿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22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朱延静  
核心提示:中新网惠州5月22日电题:沿着广东兴宁古驿道探寻先辈留下的红色足迹作者宋秀杰颜新阳陈美标5月22日,记者跟随“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走进红色苏区——广东兴宁市。在大坪镇金坑村十二肩岭古道的入口,记者放眼望去,这条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道旁鲜花点缀,草木葱茏。令人难以想到的是,这条狭窄的小路上曾经留下了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的足迹;如今,其所在的小镇在乡村振兴中开发利用古道而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图为兴宁市退休教师李宣泉在接受



【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沿着广东兴宁古驿道探寻先辈留下的红【se】足迹

中新网惠州5月22日电 题:沿着广东兴宁古驿道探寻先辈留下的红【se】足迹

作者 宋秀杰 颜新阳 陈美标

5月22日,记者跟随“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走进红【se】苏区——广东兴宁市。在大坪镇金坑村十二肩岭古道的入口,记者放眼望去,这条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道旁鲜花点缀,草木葱茏。令人难以想到的是,这条狭窄的小路上曾经留下了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的足迹;如今,其所在的小镇在乡村振兴中开发利用古道而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为兴宁市退休教师李宣泉在接受记者采访。宋秀杰 摄图为兴宁市退休教师李宣泉在接受记者采访。宋秀杰 摄

兴宁市退休教师李宣泉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曾沿着这条路北上战斗,许许多多的物资通过这条路运去支援江西红军 ,这是一条遍布了红【se】足迹的古驿道。

十二肩岭古驿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位于大坪镇金坑村至罗岗镇甘村之间的翻山小道,均为山地型古道,由块石拼砌而成,总长约7.6公里。曾经是广东兴宁客家人挑盐、担货去江西的必经之路。在民国废除驿制后,它仍被作为主要道路在使用,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公路的开通才被逐渐废弃,使用时长达400多年。

图为广东兴宁十二肩岭古道。宋秀杰 摄图为广东兴宁十二肩岭古道。宋秀杰 摄

十二肩岭古驿道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粤东主干道。最早的兴宁古驿道是宋代夜明驿道,由新陂镇的黄土岭经宁昌驿、夜明驿进入程乡县(梅县区),是宋代广州、惠州至梅州、潮州的主干道路。明清两代,在驿道的基础上又广泛设置了为传递官方文书的递铺,使驿传网络更为密集。

图为兴宁市退休教师李宣泉在接受记者采访。宋秀杰 摄图为兴宁市退休教师李宣泉在接受记者采访。宋秀杰 摄

据志书记载,兴宁明洪武二年曾设兴宁驿,万历四年曾设周塘驿。以兴宁县城为中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设有铺舍,最多时是在嘉靖年间,共设有16铺。兴宁先后设过驿铺的合计有33处。

兴宁北线古驿道还是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提到的粤赣干道之一,在明清区域社会发展以及中央苏区反围剿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1930年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为古驿道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寻乌调查》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寻乌至兴宁的交通线路、物资交流、商贸交易等资料,全面精详地展示了寻乌县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和土地关系等方面的社会、经济历史与现状。

据介绍,寻乌、兴宁两县虽分属两省,但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语言相似、商贸相通,依托古驿道相互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交流、交通联络以及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前,广东省住建部门已牵头把南粤古驿道作为活化利用项目,对现存的古道本体和遗迹实施保护和活化利用,进行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综合开发,融合了弘扬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理念,有机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精准扶贫、休闲旅游、体育运动和古村落保护开发等工作。

同时,打造南粤古驿道“寻乌调查”红【se】之旅线路,有效整合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运动等,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原中央苏区实现乡村振兴。

图为兴宁市大坪镇党委书记许杰浩在接受记者采访。宋秀杰 摄图为兴宁市大坪镇党委书记许杰浩在接受记者采访。宋秀杰 摄

兴宁市大坪镇党委书记许杰浩称,兴宁北线古驿道遗存本体较多,沿线人文景点丰富,有较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目前该镇根据《兴宁市大坪镇红【se】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20-2035)》,全力打造以“一核两带”为总体布局的红【se】文化特【se】小镇。

许杰浩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结合古驿道抓实特【se】农业,积极发展红【se】产业。着力在“红【se】+”上下功夫,把本地的丝苗米、大豆、高山红薯、鹰嘴桃、沙田柚、油茶等特【se】农业与红【se】产业的打造结合起来,打造“红【se】文化+特【se】农业+美食+休闲旅游+民宿”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完)

【编辑:朱延静】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朱延静)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