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宇宙广袤无边完全容得下人类共同探索_军备-外层-竞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09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田博群  
核心提示:>宇宙广袤无边,完全容得下人类共同探索阅读提示外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确保外空的和平利用,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不仅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也是各国共同责任。11月6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表决通过“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2014年来,“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每年均表决获得通过。新华社的报道称,自2017年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一次写入联合国外空决议之中。在分析人士看来,国际社会还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就防止外



宇宙广袤无边,完全容得下人类共同探索
>

宇宙广袤无边,完全容得下人类共同探索

阅读提示

外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确保外空的和平利用,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不仅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也是各国共同责任。

11月6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表决通过“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2014年来,“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每年均表决获得通过。

新华社的报道称,自2017年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一次写入联合国外空决议之中。

在分析人士看来,国际社会还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就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尽早谈判缔结新的国际法律文书,从源头和法律机制上防止外空武器化。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活动的领域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外层空间。

由于外空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和价值,伴随冷战期间美苏军备竞赛,外空迅速成为竞争新领域。

60多年来,人类在探索外空的过程中,虽然有国际空间站这样的合作范例,但国家间的竞争从未中断。

为了确保外空用于和平目的,国际社会于1959年成立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并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达成一系列旨在控制外空军备竞赛的国际条约,其中1967年10月10日生效的《外层空间条约》,被誉为和平利用外空的法律基石。

该条约规定了外空活动所应遵守的10项基本原则,包括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而无论其经济或科学发展的程度如何;各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自由地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自由进入天体的一切区域;不得通过提出主权要求,使用、占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把外层空间(火星或者月球)据为己有;不在绕地球轨道及天体外放置,或部署核武器及任何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等。

《外层空间条约》确立的有关外层空间活动原则,对于各国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有一定指导意义,也有助于限制外层空间的军备竞赛。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这一条约。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民用和军事利用外空领域遥遥领先,对可能制约其技术和装备发展的条约谈判均持消极态度,同时也是少数不支持谈判禁止太空武器的国家之一。

组建“太空军”,更是美国在目前外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寻求军事绝对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美军是最早开始筹划组建太空作战部队的军队之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军就组建了一支由100多名宇航员和7000多名航天技术人员组成的“准太空战部队”,负责美军航天器的发射和控制工作,在太空军事力量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6月18日,美国正式启动组建“太空军”,独立于空军,成为美国武装力量的第六军种。

美国的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全球一定程度上掀起太空军事化浪潮。

俄罗斯、日本、印度、英国等均表示要发展太空军事实力,北约也于2019年7月通过新太空政策,构建太空防御体系。

各国将先进的外空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通过研制太空对抗武器、组建专门太空作战部队等,或将引发新一轮的外空军备竞赛,将其逐步演变为大国角力的新战场。

如何和平利用外空,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考验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2014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共同在日内瓦向裁军谈判会议(裁谈会)全体会议提交“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更新草案,提出通过谈判达成一项新的国际法律文书,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和外空武器化。

中方代表指出,国际社会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就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尽早谈判缔结新国际法律文书,从源头和法律机制上防止外空武器化。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历届联大均高票通过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决议,要求裁谈会谈判缔结相关国际法律文书。

外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确保外空的和平利用,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不仅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也是各国共同责任。

当前形势下,谈判达成外空军控国际法律文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上升。正如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所说,“太平洋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世界各国;宇宙更是广袤无边,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探索与合作。”

赵晓展 【编辑:田博群】
转载自工人日报(cns2012)
综合(田博群)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