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杜曦云:财富、信仰和尘灰——单凡谈《金与灰》和《圣经·古兰经》_单凡-圣经--伊斯兰教-德国-社会-生命-圣经-作品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8bj60kVHBNSThch1n6GAo4hOhLWIerdCN0OVoW6y.jpg

    5mWLNXSuANrYyD4usVsKkz2YZaBumyc2pVsT8OWX.jpg

    ptRTYZdXcr1LKNOUHMoMR9xM1mfvDQCTQvpwvDKj.jpg

    单凡 《圣经·古兰经》 2014年

    时间:2020年3月8日

    方式:笔谈

    杜曦云(以下简称杜):1985年你应该是刚到德国,当时为何要做《金与灰》这样的作品?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单凡(以下简称单):我是1984年8月6月抵达德国的,德国社会在那时已相当的发达了。汉堡这个城市,从城市的繁荣、市容、文化和居住环境、跨文化认同感、市民的幸福指数等方面,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而1984年的中国,处在文革后的思想禁锢、人性缺失、技术落后、百废待兴的时段。但,那个时代虽然人人都穷得叮当响、喝着西北风,人与人之间却没有穷富差异,所谓共产社会的优越性,在我这个被彻底洗过脑的青年的脑子里,已是根深蒂固的。

    同时,我父亲在文革前是个又红又专的被专政的知识分子,家中藏书丰富,特别是西方文学和哲学大师的著作收藏得十分俱全。文革期间他为了躲避红卫兵的抄家,不舍得把藏书焚烧掉,把他众多的藏书从他当时生活的属于舟山群岛的岱山岛,转移到了我与祖母共同生活的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下五山村的竹林中的一间土屋里。

    BH9G0JMjFGa5jFdLWPgpw3CH0wXSsHO7utZ8OtAV.jpg

    就在这间土屋里,十几岁的我有机会和条件读了很多翻译过来的西方大文豪、大哲学家的著作。我记得当时读1950年代的大翻译家卞之琳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时,总是泪流成河!我现在都能背出剧情中哈姆雷特手持骷髅头与掘墓人的那段有关生与死的对话。

    少年时期受到西方文学和哲学的熏陶,我在心灵层面产生了一种与西方人也有的对"远东文明"憧憬一样的对“远西文明”的追梦——如同少女对初恋情人般一尘不染的完美萌想!

    iWeHbA9woLsZ7ZUT4ZlP7ChyVTfnkSyH98gV2L0X.jpg

    ySYh9Ovsgzk4Ip6C6CHCljdr6tB6QATzMB84qsQs.jpg

    我依然清楚记得我降落在汉堡机场的那一天,是1984年8月6日,阳光明媚,气候适宜。我必须从机场乘地铁到汉堡火车总站,然后转乘去郊外乡下的落脚点,当时有两个场景我至今依然无法淡忘:1,我走出汉堡火车总站的地铁站时,映入我眼帘的首先是地上喝得烂醉、无家可归的穷人。我当时似乎在问自已"怎么了?我是否来错地方了?"但当我再放眼四方的街景时,那在蓝天白云烘托下由白色建筑编织成的汉堡市容,是如此的高贵、富有和积极向上!

    aoX6lTcw2u9CZWG3EqklBh1eVzWZHMof2nCffZb8.jpg

    ch4CgYE7HofPPLwQ7m2uyASnuoaduiuMmP6F94m3.jpg

    2,我转乘火车去乡下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和1982年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法国巴比松乡村风景画相同。蓝天白云下,是八月天里金黄色的麦田,远处的地平线点缀着一线葱郁的橡树林,绿色橡树林和金色麦田间,几只黑白相间的奶牛在吃草,一幅天堂里伊甸园式的场景,如此和谐、如此梦幻、如此神圣!

    Ojw2HbXuXNIV1x446wLeTYEEF7vEzi7cMtqpzK3t.jpg

    这两种场景所体现出的矛盾,让我对生命和社会的意义整整思考了一年半。我最后的结论是:只有苦难和荣华同时注入时,生命和社会才是成熟和完美的!

    6AKPJJthehh8ctTpMrqi7pPX6kwNUpzNrcBPy39a.jpg

    单凡 《金与灰》 骨灰、金箔、油画布 115x230cm 1985年

    从这一最基本的认识和立论出发,1985年底,我酝酿了观念抽象作品《金与灰》。我从汉堡的一位亿万富翁家中要来了不多的一些黄金并锻成金箔,粘贴在一块边长1.15米的正方形画布上。我又从汉堡的火葬场中要来一些骨灰,它们是一位无家可归的穷人的骨灰,本来要运往荷兰农田做肥料的。骨灰兑入胶水后成为灰色,我用它画了一张同样大小的抽象作品。最后,我把两张同样大小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并取名叫《金与灰》。

    杜:这件作品目前在哪里?

    单:由于画面中有人的骨灰,这张画一直无人收藏,常年放在我画室里。直到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大收藏家、瑞士的乌利·希克先生见到它后,当场决定收藏。这件作品现在被香港的“M+美术馆”永久收藏了。

    MqbKBq3vU7ZFDOCq0RNarmpMV2ROjMOqzANWZx1b.jpg

    杜:在2014年,你为何想到要做《圣经·古兰经》?

    单:2014年底前,伊斯兰教极端分子针对法国幽默杂志《查理》发动了恐怖袭击。该杂志发表了有关讽刺伊斯兰教真主的插图作品,在伊斯兰教世界引起了针对天主和基督教徒的极大仇恨,发誓要血洗欧洲。他们最终把复仇威胁付诸行动,在巴黎街头造成了许多公民的死亡。纵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战争史,和对人的生命的虐杀史。

    KsKGbgdCC3C51sC5N5VpbxyMoDQC8ks4jy09MZpH.jpg

    2015年1月11日,巴黎,数百万民众举行游行,悼念《查理周刊》遇袭案遇难者并反对恐怖主义袭击

    2006年,我获得德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学术"勋章,这枚勋章的一面镌刻着一句名言:"我们从虚无中走来,却渴望探索一切"。我不知道生命之前是什么,也不清楚生命之后是怎样的存在?但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要探索的,正是前世、今生、来世中所有的一切!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尘埃中来,向着尘埃中归去,有何理由在生命阶段相互残杀而毁灭人性?在这样一种思维框架中,我开始酝酿《古兰经·圣经》这件作品的内容,媒介和表达形式。

    R6ljGWuB0SY1z4ThMiaofkEBImFcAlQwyZtgg8Js.jpg

    杜:那本《圣经》和那本《古兰经》分别是从哪里得来?

    单:《古兰经》是1998年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一个维吾尔族老人那里买来的,当时这本经书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圣经》是我在汉堡的一家古董书店发现的,己有100多年的历史。

    HNAp6hUWOMDSix7USiIpdfg2xvblKzZHiV0aLwTh.jpg

    KJkrL3Bzg9qOrz8y6FYhdwC9TeBxWvz4EXcDFUYR.jpg

    杜:《圣经》、《古兰经》的源头都是中东、犹太人,你如何看它们的同和异?

    单:应该说《圣经》、《古兰经》的源头都是对上帝的感知和敬畏。在对上帝的解释和遵循上帝的旨意所走的人生道路上,信徒们后来出现了分歧。也就是说,人的知识领域出现了分歧,而不是对上帝的感知和敬畏有不同。上帝是唯一的。

    1EXIqGomipj7FiiI3jPcpXVX1GkPv58UOuQgsbAz.jpg

    gpUHiS8nbTZ0AGWjYH5GocLN0saRJOEgHd3kZGaS.jpg

    杜:两本经书焚烧后化为灰烬,尘归尘、土归土了。尘土是物质,人是肉身和灵魂。在欧洲生活这么多年,你觉得这两种不同信仰的人,在灵魂的归宿方面有差别吗?

    单:我对基督教了解得比伊斯兰教多一些,因为我本人曾经是基督徒。但是,我本人对生命和灵魂的理解是:灵魂是永恒的,没有时间轴。而人的前世、今生、来世,指的是灵魂在不同阶段所寄托的存在。这种存在可以是尘埃,也可以是肉体。灵魂从尘埃中而来,经过生命阶段,最终回归尘埃而去,始终是永恒的。只有肉体生命是阶段性的和可终结的,没有轮回(与佛教不同)。我在《古兰经·圣经》这件作品中主要想表达:既然我们的前世和来世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在今生还要互相残杀我们的肉体?!

    H8uON3KWb3ucepmCiEc6b45OvqeAnUlJJWIGC2V9.jpg

    2016年5月,萨迪克·汗(Sadiq Khan)成为西方国家历史上第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首都市长

    杜:这几年,穆斯林难民潮让欧洲各个国家都很头疼:是否接收他们?如何安置他们?进入欧洲腹地的他们,会给这些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有人担忧欧洲文明的根基会被动摇、整个欧洲会被伊斯兰化。你认为呢?

    单:首先,欧洲社会的伊斯兰化不是当下才有的,根源必须追朔到殖民地时代。特别是大英帝国在它的“日不落时代“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这些被殖民的国家的国民被殖民者到处贩卖,有一部分作为廉价劳动力就自然到了大英帝国,他们在那里世世代代耕耘,养儿育女,而且繁殖率要比本土的英国人高出几倍。

    另一方面,这些被贩卖的人都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文化和英语水平低俗,不能与当地英国人更多地交往。久而久之,在英国社会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圈子,这个圈子由于繁殖率高快速扩大。再加上英国人引以为豪的自由民主政体和选举制度,才会出现目前大伦敦市长是信伊斯兰教徒的现象。

    DkM0H1nGn1GPvTUdToH4c9Ns8ww5k8wspDf8MNZn.jpg

    欧洲目前出现的难民潮,也应归到欧洲诸发达国家对美国霸权的附随和中东政策的失败。如果没有美欧一手挑起的阿拉伯世界的“颜色革命“,就不会有目前的中东乱象;如果没有乱象出来后美欧又撒手不管、导致了持续十年的叙利亚内战,就不会出现几百万战争难民无家可归的现象。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

    欧洲各国,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社会的伊斯兰化潮流是不能阻挡的,它对欧洲社会的文化、政体、价值观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这对欧洲社会的稳定和未来是灾难性的。

    我不赞同一个多文化Multi Culti的社会,一直反对各国存在的唐人街,因为城市中这样区域的存在,是并列于而不是容纳于当地主流社会,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我同时认为一个国家的公民要有跨文化intercultural的沟通能力,我赞同以文化容纳为导向的移民政策,反对大批次的接纳难民和移民。

    eTl5p9ibgN42DzsC0xvDvpRLyopaJCUkYGNsjrcA.jpg

    JKH6aFkKqHNKgYrcKLDblG68Wu9hEQ1IO1mksLx5.jpg

    杜:这时再来回顾《圣经·古兰经》这件作品,你认为这两种信仰和它们各自生发的文化,在欧洲可以和谐交融吗?

    单: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很多层面是很难和谐交融,但并不能看成我们不能互相尊重、容忍和交往。人是已进化的高级动物,虽然我们还有动物本能,但是我们有意识、意志、思想。何况我们只有一个上帝,更不能为了文化和信仰去互相残杀,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底线!

    纵观人类史,确实是一部血腥史,如果我们放弃这一道德底线的话,这道阻挡人类互相残杀的洪堤就会撕开一个缺口,血流成河。不!不!不!一万个不!这也是我创作《圣经·古兰经》的动机:既然我们的前世和来世都在一起,为什么我们在今生还要互相残杀我们的肉体?!

    杜:基督教有“最后的审判”:耶稣再临,死人复活,信主者进天国得享永生,悖逆者入地狱承受永死。这样的话,来世会在一起吗?

    单:不会!我曾经长时间是基督徒,后来我有了自已的信仰,因此退出了耶稣教。我创作这件作品是出于自已对上帝,灵魂和生命的认识

    qkg7zTepeDFc5c0zsnQWN2T0dFwqqD8W0g3d6PLv.jpg

    单凡 《耶稣 1》 布面油画 150x150cm  2004年

    杜:可以谈谈你自己的信仰吗?

    单:我相信上帝,因为他是那个说不清,但真实感知到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同时我相信灵魂是永恒的,生命是灵魂寄托的阶段性的一个形式,人去世后灵魂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尤如蚕的一生有各种不同的蜕化。人是带着使命降生到这个世界,生命是珍贵和有意义的,好好活着,天生我才必有用。

    杜:这个说不清,但真实感知到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力量的实质是什么?是爱?是恨?是”以万物为刍狗“的无情力量?

    单:是一种天地宇宙间的大爱和公正的力量,它爱所有的存在,但这种爱也是无情和公正的!当存在处于无序而失衡时,它会权衡一切,这样我们才有永恒。

    YL94mp7qsNZydtNwHoYMQQ9j6uHAxbzkHXJqVGDx.jpg

    单凡《问答》 布面综合材料 180x100cm 1992年

    杜:人在这个世界的使命是什么?

    单: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好好活着去忍受苦难和享受荣华,两者缺一,人生不完美的!

    杜:这种荣华是权力、财富等方面的丰裕吗?

    单:不是,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人生经历的美丽。人的生活尺度是有限的,每晚只能睡一张床。而知识和人生经历是多多益善!

    R2KLJQM1MpYNYmMP4tSIlUAtwkHVvjEVNuMAIO0m.jpg

    ​单凡:

    德国品牌大学跨文化艺术学教授,英国白金汉契尔顿大学名誉博士,德国政府"艺术与学术"勋章获得者,德国汉堡艺术院院士,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校长。

    一九五九年生于中国浙江省,自幼在浙江省安吉县竹林中长大,一九八四年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深造,获硕士学位。目前生活、工作在德国汉堡。

    在十几个国家的美术馆和知名画廊举行过三十二个个展和二十一个群展,作品被以上多家艺术机构永久收藏,出版过三十几种多种文字的个人画册、书籍和展览目录。

    关键字:伊斯兰教,德国,社会,生命,圣经,作品,《古兰经》 单凡 圣经
    内容标签: 伊斯兰教 德国 社会 生命 圣经 作品 《古兰经》 单凡 圣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