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从叙事突破到意境探索——重大革命历史_叙事-觉醒-意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28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梁静  
核心提示: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题:从叙事突破到意境探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光影“新姿”中新社记者高凯前有电视剧《觉醒年代》创3亿播放量,后有电影《1921》预售票房迅速突破5000万元人民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于此间大小屏幕频获热度口碑之双赢,其展现出的光影“新姿”值得关注。叙事之新多年以来,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形成了一系列叙事上的既有模式,严肃宏大成为其在人们印象中最为显著的标签,而包括《觉醒年代》《192



从叙事突破到意境探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光影“新姿”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从叙事突破到意境探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光影“新姿”

中新社记者 高凯

前有电视剧《觉醒年代》创3亿播放量,后有电影《1921》预售票房迅速突破5000万元人民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于此间大小屏幕频获热度口碑之双赢,其展现出的光影“新姿”值得关注。

叙事之新

多年以来,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形成了一系列叙事上的既有模式,严肃宏大成为其在人们印象中最为显著的标签,而包括《觉醒年代》《1921》等在内的一些近期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则在于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叙事上极大地赋予了作品生活的真实感与丰富性。

从叙事方式来看,近期取得成功的相关作品大多采用了略叙大事件轮廓,而深描小细节和小场景的方式。在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表现中不拘泥于对其全部过程的详述,而是着力于还原历史情境。

从《1921》中全方位的城市旧景到《觉醒年代》中北大红楼的一个电灯开关,精致而经得起考据的服化道无疑令观众更容易进入情景。

而外化的讲究细描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在这些作品于对于生活化细节的捕捉和展现。《觉醒年代》中,多年在外的李大钊归家一幕,幼子不识,妻的惊喜杂合着慌乱,一如普通人家;《1921》中,观众可以在电影里看到中共一大代表吃上海汤圆,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三位年轻的一大代表出去玩耍嬉戏……

正是这些生活化、细节化的呈现,最终令遥远的历史情境在观众面前真实显现,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得以为观众完成共情进行十分有效的铺垫。

人物之新

“将历史记录变成真正精彩的故事,不能简单介绍其经过,一定要让观众在里面看到人。”重大革命历史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于此前完成首轮播出,在收视率和口碑上均得到观众的认可,谈及创作心得,导演刘江首先就强调了人物立体化塑造的重要性。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能否打动观众,其关键因素是真实感。知名影评人阿郎表示,“革命者只有先是常人,然后才是伟人。”他认为,《1921》同样进行了将伟人还原为常人的努力,如毛泽东跑过上海街头一段,如王会悟骑自行车一段。

《觉醒年代》中,类似陈独秀嗑瓜子这样被主创经过细致认真考证“挖掘”出的人物生活化细节不胜枚举,这些对于历史人物日常的还原,令其在观众面前从史料文字转而成为鲜活生动的一个个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的人,而只有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塑造,才能令观众跟随剧情感受到人物身上跨越时空的精神情感力量。

除了生活化的真实,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些作品对各类历史人物的多元呈现。

以《觉醒年代》中的林纾为例,对于这样一位复古派的代表人物,《觉醒年代》并未因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对立而将之塑造成单薄的所谓反派形象,当他的学生提出整人的“下作”的手段时,林纾勃然大怒言道,“文化之争,堂堂正正!”这种对于人物的多元呈现,不仅令观众面前的整个历史情境更加真实丰盈,对于更全面深刻地展现历史的逻辑与真实更是有着积极作用。

意境之新

传统的叙事和人物环节之外,“诗意”也成为近来引发关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创作研讨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电影评论家尹鸿曾特别指出,《觉醒年代》中对于意境的营造体现了从迎合大众走向引导大众的创作追求。

“风雪雷电都有意蕴,状物写景都有意境,道具摆设都有寓意”,“无论是情深意长的风和日丽,还是盛情相邀的漫天飞雪,以及坎坷泥泞的小巷道路,在作品中都成为超越故事的主题和情绪的诗意表达。”尹鸿认为,《觉醒年代》最终成为观众眼中的“神作”,证明其成功引领观众进入了创作者营造出的审美空间。

他认为,优秀的作品,永远不应该停留在大众的最低观赏水平上,而是应该在不妨碍观众普遍接受的基础上给以适当的审美提升,只有这样,观众的审美水平才会不断地从钝化中得到升华和提升。

而阿郎也特别提及了电影《1921》中颇具意境的处理手法,“创作者作品剪辑了很多历史素材,颗粒感很强的资料画面和电影精致的影像重叠,这成为一个创作视角,也成为一个深远的历史观,提醒大家,中国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中国为什么是中国。”

从叙事手法的突破创新,到人物塑造的深入多元,再到对于审美意境的进一步追求,此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已经展现出颇具魅力的光影“新姿”,并以此逐步促成主流价值观与主流市场的相互重合。(完) 【编辑:梁静】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梁静)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