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脱贫攻坚冲锋在前一线党支部书记讲述脱_出了-脱贫-乡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陈海峰  
核心提示:中新网北京5月28日电(记者陈溯)2021年,我国宣布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冲锋在前、兢兢业业,成为脱贫路上的“先锋者”。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脱贫攻坚一线党支部书记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主题,向人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脱贫故事。驻村9年“现在乡亲们把我当闺女”从2012年开始,刘双燕被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派出到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脱贫攻坚冲锋在前一线党支部书记讲述脱贫故事

中新网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 陈溯)2021年,我国宣布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冲锋在前、兢兢业业,成为脱贫路上的“先锋者”。

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脱贫攻坚一线党支部书记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主题,向人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脱贫故事。

驻村9年“现在乡亲们把我当闺女”

从2012年开始,刘双燕被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派出到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一待就是9年。在她的带领下,加大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村庄由“小散差”变得初具规模,也由以前的贫困村变成安徽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作为一名驻村书记,在刘双燕看来,如何赢得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驻村之前刘双燕一直从事税收工作,从来就没有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刚到村里面的时候,很多村民对城里来的第一书记,而且还是女同志,有些不理解甚至是质疑。

刘双燕不畏困难,积极争取资金,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户走访乡亲们,同他们坐下来拉家常,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慢慢地乡亲们也就接受了我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愿意坐下来和我聊一聊。”

在刘双燕的不懈努力下,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增强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动力,调动了发展内生动力的积极性。现在村里的产业发展已经非常兴旺。“这些年的发展让我体会到,你跟群众有多亲,群众就跟你有多近的深刻内涵。通过这九年的扶贫,现在乡亲们都把我当自个儿闺女,在我遇到一些家庭困难的时候,在我犹豫彷徨的时候,也是乡亲们的支持鼓励和关心,让我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

绝壁上凿出8公里“天路”

为冲破世代闭塞于大山的宿命,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着108名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天路”。

1997年时,毛相林带领村民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在壁上扒,用钢钎、铁锤凿,用两脚蹬,修出了8公里长的天路。当时缺资金,经过村党支部集体研究,动员全村村民,由党支部和共产党员带头,投资了4000多元,毛相林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了两万元钱,购买了修路物资,开始向悬崖绝壁宣战。

修路的过程艰难重重,但乡亲们不怕牺牲、敢于向悬崖挑战的精神让毛相林坚定了决心。历时7年,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的路。

路修通了,毛相林有带领着乡亲们又用15年时间探索经济的发展,发展产业,产出了“三【se】”经济,种植了西瓜、柑橘,还有桃子、脆梨。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13000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我给老百姓打了一万元的欠条”

甘肃省武威市井泉乡夹山岭村位于高深山区,这里条件困难,民众一度过着走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日子。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带领村民搬迁到了古浪县北部沙漠边缘的黄花滩镇黄花滩村。

而完成易地搬迁工作,却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任务。

在移民搬迁的过程中,有不少村民不想下去,有一些村民生活困难,日子过得紧巴,更加没有搬迁的动力。为了让村民搬迁,胡中山给村民打了一万元的欠条。“我说老百姓下去发展不起来,砸锅卖铁也要把老百姓的钱还上。”

通过不懈努力,村民搬迁也有了“定心丸”。搬下去以后,胡中山带领村民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探索了抱团发展,成立了“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链组织,近几年古浪县走出了生态移民、易地扶贫、群众致富、生态治理共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通过搞养殖、搞发展,发展到黄花滩村养殖牛羊将近17万只,现在的老百姓开着小车。之前有好多人说我傻,但我今天大声地说,我感到骄傲,老百姓富了,这就是我们作出的成绩。”胡中山说。

一类贫困村变身“花园村落”

2010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波主动请缨到海拔2400米的海嘎村驻村11年,从28岁的青年小伙,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39岁的中年大叔。“这一段披荆斩棘战贫困的经历,也成为了我青春岁月中难忘的经历。其间有5次可以申请回去的机会,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

海嘎村曾经是国家一类贫困村,是贵州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村。“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就是海嘎当时的真实写照。

11年的时间里,在全村党员和村民艰辛的付出和努力下,海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遍地茅草房,变成了现在家家户户住“洋房”。村民积极发展特【se】种养殖业,开设农家乐和乡村旅馆。2020年,海嘎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1万多元。现在的海嘎村俨然已经成为了让城里人向往的“花园村落”。

对于当驻村书记,杨波有三个“一”的深刻的感悟,第一个“一”就是始终如一,真正能够沉下身子去,不能做漂在水面上的油。第二个“一”就是滚一身泥、流一身汗,真正带领群众去真抓实干,接续乡村振兴事业。第三个“一”就是做一粒金子,去哪儿都能造福一方的百姓。

高原里长出“铿锵玫瑰”

陈望慧是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位于四川西部的高原上,村里80%都是藏族,以前村民都是种土豆、豌豆、小麦,不少村民靠着低保度日。2010年,陈望慧来到冒水村,带领达维镇冒水村发展玫瑰产业,让高原上的贫困村长出“铿锵玫瑰”,成功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以前我们村是贫困村,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陈望慧说,冒水村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了全县13个乡镇46个村、31个贫困村1200户贫困户、470户的残疾人、老百姓种植玫瑰,“经专家教授说,我们那里是全世界海拔最高、花期最长的玫瑰,唯一一个不打农药,用的是农家肥的玫瑰。”

目前冒水村的玫瑰基地高原玫瑰已经发展成国内高原玫瑰最大的基地,季节性用工就200多人,种玫瑰有2万多人,生产出了20多种产品,有玫瑰精油、纯露,还有玫瑰系列的化妆品,真正走出了一条玫瑰致富路。

“以前是求大家种,现在大家收入很高,都争着种。小金高原玫瑰以后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我们以后要用产学研,做好国内的标准,做玫瑰行业的标杆,我们有信心。”陈望慧说。(完) 【编辑:陈海峰】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陈海峰)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