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十二艺节"讲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感动_歌剧-上海-藏族-观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秦丹华  
核心提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陈曦摄歌剧《松毛岭之恋》剧照卢旭摄“您了解长征这段历史吗?”京剧《红军故事》进校园演出的时候首先会向观众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了解一些”,且多半是从课堂上或者书本上了解到的。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历史,并让更多的人了解、牢记,是不少院团开启创作的初衷。那么,如何讲好革命故事?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着不同的尝试。从小处着眼,讲一段故事,


原题:"十二艺节"讲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感动
核心词:观众,歌剧,故事,上海,藏族,电波,舞剧,京剧,红军,湖南,消逝,文化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陈 曦 摄


歌剧《松毛岭之恋》剧照 卢 旭 摄

  “您了解长征这段历史吗?”京剧《红军故事》进校园演出的时候首先会向观众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了解一些”,且多半是从课堂上或者书本上了解到的。

  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历史,并让更多的人了解、牢记,是不少院团开启创作的初衷。那么,如何讲好革命故事?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着不同的尝试。

  从小处着眼,讲一段故事,或展现英雄人物普通人的一面,或将淹没在历史中的普通民众作为刻画的对象,革命题材作品越接地气,就越能深入人心

  舞剧“弱于叙事”?在近年来的电视荧屏上,谍战题材作品风生水起,此番,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将谍战故事搬上了戏剧舞台,并以舞剧形式加以呈现。这种尝试本身就吸引了不少观众。“《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9个角色,每个角色都被设定了双重身份,一开始都是伪装身份,到后面一点点揭露敌我关系,充满了紧张和悬念。”编导周莉亚说。走出剧场,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革命题材就得是“宏大叙事”?在观看国家京剧院创排的《红军故事》之前,不少观众先入为主地认为又要“接受教育”了,但是走出剧场后,大家纷纷表示“和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剧中的3个小故事亲切又动情。

  藏族军民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光凭这一点好奇,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共同家园》就不可错过。想知道中国communistgcd第一位女党员是谁?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湖南省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排的歌剧《英·雄》讲述了缪伯英的故事。杨靖宇的名字听了很多遍,可谁又知道他是《西征胜利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的作者?《松毛岭之恋》演绎了大战之后红军开始艰苦的征程,带走的是希望,带不走的是坚守和思念。

  英雄也是普通人,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中“赵氏”就是一个普通人,作为母亲、奶奶,她爱儿子、疼孙子,甚至有些自私、狭隘;但是,当日本鬼子要屠村时,她心甘情愿地抱着亲孙子赴死。“赵氏”的扮演者、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陈素琴解释:“其实,她们没有想过要做英雄,她们就是为了信义,觉得这样的牺牲能够保护八路军的后代、能够保护全村百姓,很值!”

  从小处着眼,讲一段故事,或展现英雄人物普通人的一面,或将淹没在历史中的普通民众作为刻画的对象,革命题材作品越接地气,就越能深入人心。

  叙事技法上的创新和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解除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地域元素的融入则让每部剧目都带有新鲜感和生活气

  从1929年调赴东北,到1940年壮烈牺牲,杨靖宇12年的抗联岁月在吉林省戏剧院创排的京剧《杨靖宇》中被缩放在他生命最后半年时光里,并在他牺牲前的最后5天集中呈现。剧中杨靖宇的扮演者高茂才认为,以京剧的形式塑造杨靖宇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非常贴切,同时,交响乐队的加入为整部剧目增光添彩。

  话剧《共同家园》大胆尝试将影视剧的结构运用到话剧创作中,藏族家族间的爱恨情仇、清军内部错综复杂的人物矛盾和英军的诡计多端、船坚炮利三线并进,故事线索连贯紧凑。同时,多媒体舞美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该剧与观众在情绪上的互动。在与英军海上激战的一幕,舞美影像中迭起的海浪和摇晃的船只,让观众觉得仿佛也置身船上,近距离观望双方的对峙。

  叙事技法上的创新和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解除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地域元素的融入则让每部剧目都带有新鲜感和生活气。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的歌剧《松毛岭之恋》中的音乐大量提炼自客家山歌、汉剧等当地民间音乐,且多用方言,保留剧中语言的乡土气,让观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客家韵和乡土魂。

  歌剧《英·雄》在创作上则着力凸显了湖南的音乐特性。“第一个音符出来,就要有强烈的湖南音乐特色和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我们在整部歌剧35个唱段里加入了大量湘东民歌、花鼓戏的元素,还加入了很多花鼓戏特点的民族乐器,湖南味非常足。”作曲杜鸣说,“但这不是一个拥有湖南味的老歌剧,考虑到年轻观众的接受度,我还借鉴了西洋歌剧的手法,加大了音乐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这部歌剧拥有中国文化的内核。”

  中国人民自己的故事最动人。“这样的爱国教育,我愿意天天接受”

  在创排《杨靖宇》时,乐队演奏员常常不由自主地红了眼圈;在《太行娘亲》巡演中,观众常常热泪盈眶;“我们是松赞干布的子孙,也是文成公主的后代……”话剧《共同家园》开场真挚的台词便引发观众的热烈掌声,藏族军民为国捐躯的感人情节更是让无数观众当场泪奔……

  谁说革命题材的艺术作品没有市场?中国人民自己的故事最动人。

  上海是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汇聚的地方,通过舞剧这一载体以及演员带有上海文化温度的表演,让观众一下子就能“看”到上海文化、“听”到上海文化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努力的方向。编导韩真希望:“‘40后’‘50后’‘60后’‘70后’都能在剧中寻找到他们熟悉的上海记忆,同时也能吸引‘80后’‘90后’‘00后’走进剧场感受红色文化。”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现场,追随《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跑过几个城市、此番却没有抢到票的两名粉丝愣是在上海大剧院的大厅里通过直播屏幕看完了全场。微博上有粉丝留言:“这样的爱国教育,我愿意天天接受。”

  如今《红军故事》在京剧进校园的市场上也成了抢手货。通过“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军需处长”3个小故事展现红军长征这段恢弘壮阔的历史,让学生感受京剧之美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了解长征历史,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可谓一举多得。3个小故事既能串连成一部大戏立在舞台上,又能进行自由的拆分,形式上的机动灵活更适合深入基层演出。据了解,不少高校和地方都邀请《红军故事》去上一堂“艺术党课”。

责任编辑:郑思明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