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典籍守护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来对_孔子-典籍-读书人-尚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26  来源: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作者:许福吉  
核心提示:编者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新加坡著名学者许福吉博士表示:《典籍里的中国》运用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使得深奥难懂的典籍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看完不由得被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此情景下,忍不住写下心中所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了太多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现代人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许福吉


原题:典籍守护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来对话
核心词:典籍,尚书,孔子,文化,节目,读书人,传承,云影,对话


  编者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新加坡著名学者许福吉博士表示:《典籍里的中国》运用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使得深奥难懂的典籍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看完不由得被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此情景下,忍不住写下心中所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了太多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现代人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许福吉博士现为新加坡河洛塾相圣学院创办人、首席执行官,曾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创院院长、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中文导师、李光耀双语基金委员会评估委员、前浙江大学指导教授。他曾获得南洋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奖、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杰出教授奖、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杰出院长奖、全球先进孔子学院院长奖等,也曾策划多项亚洲大型论坛、研讨会、讲座,包括亚洲地区孔子学院联席论坛、全球孔子学院论坛等;出版一系列企业经营哲学、儒学与中华文化、国学与汉语教学有关的著作。

  特刊登许福吉博士为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撰写的“典籍守护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来对话”一文,让我们一起来品味经典的价值与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守护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来对话

文:新加坡许福吉博士

一、《典籍里的中国》让中华典籍鲜活起来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尚书》是第一个节目,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导演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后续的《开工天物》《史记》已陆续推出,之后还有《论语》《楚辞》《孙子兵法》等。

  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少年来,如何激起和引导年轻人认识古代中华典籍,并养成持续阅读的好习惯,一直是海外中华文化推广者、传播者,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一大挑战。

  过去我们一提起央视策划的《百家讲堂》《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不少海外华人都因看了这些节目,才开始认识文化中国,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到中国旅游,可见文化传播影响力之大。

  看完第一期的节目,让我们想到南宋朱熹的一首哲理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才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就同我们现代人利用科技,与时俱进,在读书时打通古今问题,获得新知识,产生新智慧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这种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为一位读者切身的读书感受。

三、《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尚书》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

  中国典籍中有变化哲学的代表,即为《易经》;而永恒哲学的代表,就是《尚书》。《尚书》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共五十八篇。

  《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这里向大家特别推荐《尚书》,看了后就会发现这个节目制作严谨细致入微,服装造型在细节方面都相当考究,配合现代舞台科技,利用360度的沉浸式舞台全景构造出一个多空间的“故事场”,打造出一个穿越时空、全景式的独特舞台,才有了我们最后看到的震撼的表演。此外,对演员的选择也十分严苛,出演《尚书》中伏生的正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倪大红老师,相信没有人比倪老师再适合伏生这个角色了!演绎对话精彩生动,演员演技入木三分,极具感染力,让人几度落泪。整个舞台剧达到了超高的水准。

  节目有几个亮眼的地方,值得加以推荐。第一是穿越古今守护人和读书人的对话。“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是演绎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靠年轻人来传承文化,从今天起开始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节目让观众最动容的,就是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秦始皇焚书坑儒,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让华夏文明在微小个体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第三是探讨今人为何要阅读经典?有何意义?阅读经典其实就是了解先知先贤的治政之本,知朝代历史兴废之缘由,对个人修身齐家之重要 。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

  第四是《典籍里的中国》的专业细致,特别是在追溯典籍的缘起流转,邀请专家讲解,考据展示,古书上的文字,还原为最生动的图景、影像和体验。据说单单剧本就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同时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这需要团队群策群力,以及详实史料支撑与专业的投入。

  《典籍里的中国》共有11期,介绍11部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在《尚书》开篇之后,《开工天物》《史记》已陆续推出,之后将有《论语》《楚辞》《孙子兵法》等典籍陆续与观众见面,别出心裁的“戏剧+影视化”的节目效果,加上互联网广为传播,天下人皆可读,实现最广泛的知识传播。

  古往今来,多少守护人为经典皓首穷经,《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 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就如伏生看到今日时所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籍人人可读,好。”“《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放心了。”

四、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般人对读书和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过去人们一谈论中国典籍,总是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说起,忽略了先秦百家的活水源头。

  中国文明的起源相当早,黄帝时期为开端的历史,渐为学界所公认,而中国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也远远早于孔子之前,因此许多典籍例如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重要文献,它们可能与伏羲、唐尧、虞舜、八卦、九州土地、风气之书有关。

  由于这些书到目前都未见到,尚无从知晓和确认它出版的年代和情况。然而,它至少向我们昭示:中国古代典籍起源很早,而且有些确实流传到孔子时代,我们从孔子周游列国回老家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来看,确实提供了可能与条件。

  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书籍是记载这些文化的载体。宏观上,中华典籍文化泛指对于知识、精神、美学等的系统描述,具有群体特征的信念、意识、价值观、行为、认识等, 为群体所共有、传承,以价值观为内核,在特定习俗中,呈现出“物”化形态,可以说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中华文化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文化典范。我们从书籍,或者从一尊青铜器、一组编钟、一座古建筑或一个古村落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传统遗存物中所涵蕴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中华典籍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不仅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更因为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