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进口冷链食品为何频曝疫情风险?_首次-外包装-疫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孙静波  
核心提示:(抗击新冠肺炎)进口冷链食品为何频曝疫情风险?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李亚南)继日前天津查出冷链相关人员确诊,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dupoison核酸阳性后,中国多地拉响进口冷链食品检测“警报”。近两日,福建泉州4份冷冻货品外包装、湖北武汉3份巴西进口牛肉外包装、甘肃兰州1份冻虾内包装、山东济宁1份进口冷冻牛肉制品外包装、山东济南进口冷冻食品及包装标本等均检出新冠病dupoison核酸阳性。冷链环节为何一再成为新冠病dupoiso



进口冷链食品为何频曝疫情风险?

(抗击新冠肺炎)进口冷链食品为何频曝疫情风险?

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 李亚南)继日前天津查出冷链相关人员确诊,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dupoison核酸阳性后,中国多地拉响进口冷链食品检测“警报”。

近两日,福建泉州4份冷冻货品外包装、湖北武汉3份巴西进口牛肉外包装、甘肃兰州1份冻虾内包装、山东济宁1份进口冷冻牛肉制品外包装、山东济南进口冷冻食品及包装标本等均检出新冠病dupoison核酸阳性。

冷链环节为何一再成为新冠病dupoison的“潜伏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受访时指出,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为病dupoison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病dupoison一般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dupoison也可存活好几周。

由于此前北京、大连、青岛疫情均曝出与冷链相关,且10月的青岛疫情溯源过程中,从冷链包装中检测到活病dupoison,首次证实新冠病dupoison可以通过冷链传播,各地已加强对冷链食品的抽检。

但据媒体披露,一些地区在进行进口冷链疫情防控工作时,虽然会结合全球疫情最新形势全面收集信息,科学确定抽检商品种类和批次,但进口冷链食品数量多,又涉及运输、贮存、加工分装、经营销售等各环节,抽检难以发现所有病dupoison。

中国官方近日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dupoison工作方案》,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dupoison处理,从源头上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dupoison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并对冷链物流在消杀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包括口岸、冷链运输和出入库,以及流通环节,还明确禁止未全面消dupoison的进口冷链食品上市。

此前,官方还印发《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dupoison防控消dupoison技术指南》,对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过程、餐饮加工过程的消dupoison作出了相关规定。

当前,全国各地已纷纷加强从进货到消费终端的冷链食品防控,一些地区居民通过扫码即可获得检验检疫证明,使进口冷链食品实现“来源可溯、流转可查、去向可追”。此种情况下,消费者再面对各种进口冷链食品时,料将逐渐消解过度担忧的情绪。

冷链相关疫情和确诊病例虽已引起广泛重视,但亦有专家指出,包括近期天津冷链相关人员确诊事件等,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以形成明确的冷链感染链。

有疾控专家指出,疫情溯源本身就非常复杂和困难,目前最主要的是通过流调、精准的核酸筛查来排查风险,控制疫情传播范围。

“北京新发地疫情,使我们首次对冷链运输的冷冻产品产生关注。”吴尊友说,大连疫情促使中国加强了对冷链经营的冷冻肉食及海产品从业人员的管理,青岛疫情则是在主动对冷链从业人员定期监测中发现了处于感染早期的无症状感染者,未形成较大范围扩散。

美国顶级生物学家、全球健康智库国际便捷医疗组织总裁威廉·哈兹尔廷(William A.Haseltine)近日撰文提醒公众,物传人的概率也许并不像人们普遍想象的那么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被新冠病dupoison污染的食品和食品包装是新发疫情或聚集性病例的潜在源头,中国采取的包括进口冷链防疫的一系列措施,使得该国数月以来日新增确诊病例始终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完) 【编辑:孙静波】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孙静波)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